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初探

2016-03-28 14:3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

李 辉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初探

李辉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要]本文概括了目前学术界有关民俗与民俗文化传承的代表性成果,梳理了长春市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从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推广民俗旅游等四个方面提出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的初步构想,以期提高长春市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关键词]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

作为吉林省省会的长春市素有“文化城”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国际化,其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已经处于后继乏人的状况。笔者撰文力图呼吁政府建立完备的文化传承机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1关于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传承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截至目前,学界没有任何专门研究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的成果问世。但研究民俗文化概念、特征、价值、保护、传承的成果颇丰,笔者广泛收集了学术前辈成果,归纳出三类代表性成果。

1.1研究民俗与民俗文化概念的代表性成果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乌丙安、陶立潘、高丙中等都对民俗的概念作了界定。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1]”乌丙安指出:“民俗是世代传承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影响的、类型多样的文化事象,其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来并且反复出现。[2]”陶立潘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3]”高丙中把民俗定义为具有普通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4]。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谚语、谜语、圣歌、咒语、祝词、诅咒、誓言、辱骂词、驳词、奚落语、戏弄语、祝酒词、绕口令、见面或离别用语,还包括民间服饰、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包括哑剧)、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或迷信)、民间医药、民间器乐、民歌(如摇篮曲、故事歌)、民间俗语(俚语)、民间比喻用语、民间命名(包括人或地方的外号),另外,大到口头史诗,小到书籍的题词、墓志铭、厕所留言、五行打油诗、拍球童谣、跳绳童谣、手指或脚趾童谣、秧马童谣、数数童谣、育儿童谣等到属于民间诗歌,民俗事项还包括民间游戏、姿势或身体动作、象征性符号、祷告用语、游戏玩笑、俗语用法传说、食谱、民间刺绣图案、民居、栅栏、仓窖的造型、街头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人们传统的召唤动物或役使动物的声音、节假日风俗”等[5]。

1.2研究民俗文化特征与价值的代表性成果

尹伊君、王国武指出,民俗文化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具有社会认知功能、启蒙教化功能、道德规范功能和心理调适功能[6]。谢科认为,民俗文化对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如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对发展时装产业、传统饮食文化对餐饮业建设、传统居住文化对民俗旅游开发,都有重要价值[7]。蔡志荣指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成为一种无形资本,创造着经济效益;在社会领域,民俗文化的维系、团结、教化功能是不可替代的[8]。

1.3研究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成果

1.3.1从总体上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梁润认为,改进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对策主要有: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保护观念,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科技[9]。

1.3.2专门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罗江华指出,解决观念冲突,重塑新农村文化图景。农村民俗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界从人力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配合[10]。刘晓凤指出,破除不良风俗习惯,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发挥村领导班子的作用,打造农村文艺队伍,不断创新文化形式[11]。

1.3.3专门对城市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蔡丰明认为,加大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程度[12]。张磊指出,以地方性法规为纲,立法应注重民俗文化与物质遗产保护的结合;保护民俗文化,捍卫本土特色的关键在于普及教育;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民俗文化[13]。

1.3.4专门从民俗文化展示场馆建设角度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单霁翔认为,融入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是博物馆向社会民众的回归;加强理论建构, 从理论的高度来审视民俗文化;协助社区记录民俗文化遗产的变化;突出博物馆“体验、示范、审美、链接”的作用[14]。潘彬彬指出,将静态保护方式转变为活态保护传承,加强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主动性、创新性[15]。

1.3.5借鉴国外经验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冉文伟指出,国外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例如:政府重视民俗文化的价值,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和市场开发相结合,注重对民众的宣传,提供学术保障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民俗文化,必须完善机构设置,落实相关政策,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加强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民俗文化保护的规范化、大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16]。

2长春市主要民俗文化资源

通过借鉴上述中外专家学者的论述及对大量文献的查阅,笔者初步对长春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分类,划分为生计技艺、茶酒饮食、信仰禁忌、游艺娱乐、服装体饰、交通运输、民间医药、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和民俗文化展示场馆等10种主要类型。

2.1生计技艺民俗文化

生计技艺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百工匠艺和渔猎采集两类。

2.1.1百工匠艺文化

(1)剪纸:其中关云德剪纸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宝凤剪纸和王挺起剪纸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农民画:其中九台农民画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森林木艺画:其中郭氏森林木艺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4)刀刻画:其中于英刀刻画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贴画:其中董咏啸关东纸贴画、袁氏皮贴画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6)雕刻:其中彭祖述微刻技艺、张铁梅彩雕葫芦、宏达葫芦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7)彩塑:其中东生泥人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泥人张和姜兴淼彩塑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8)编织:其中贾春红手工编织、董丛仁草编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9)烧造:其中缸窑烧造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0)烧雕:其中榆树市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1)鹿茸炸煮:其中赵氏煮炸鹿茸技法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2)乐器制作:其中乌拉神鼓制作技艺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3)绢人工艺:其中宇平绢人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4)铁艺:其中洪明传统铁匠技艺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5)木艺:其中刘氏兄弟木艺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采集渔猎文化

(1)捕鱼:主要是在长春净月潭水库、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开展活动。

(2)鹰猎:满族鹰猎习俗(罗古村驯鹰习俗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采集:主要是当地居民采集各种果蔬如婆婆丁、刺嫩芽、苦苣、草莓等活动。

2.2茶酒饮食民俗文化

茶酒饮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酿酒文化、饮食文化两类。

2.2.1酿酒文化

积德泉烧锅酿造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树钱酒酿造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惠大曲酿造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德盛吉林高粱酒酿造技艺、“酒嗑”系列酒酿造技艺。

2.2.2饮食文化

满族三套碗、满族八大碗、满族豆瓣酱酿造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火锅(满族什锦火锅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冷面、狗肉及狗肉汤、米肠、打糕、泡菜、石锅拌饭、辣椒酱、冬至红豆粥、朝鲜族大酱、臭酱、朝鲜族传统礼桌名点;全鱼宴、生拌鱼、人参砂锅鸡、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小鸡扣蘑菇、尖椒炒干豆腐、炒肉渍菜粉、炖冻豆腐、翡翠人参茅台鸡;饺子、粘豆包、粘火勺、李连贵大饼、杨麻子大饼制作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煎饼、手擀面(面对面:过水手擀面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泉大豆酱酿造技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瓜王沟甜瓜栽培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韩头鸡汤干豆腐串、胡记真不同酱菜等。

2.3信仰禁忌民俗文化

信仰禁忌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信仰民俗、禁忌民俗两类。

2.3.1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主要有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活动;还包括长春般若寺、地藏寺、双阳圆通寺等举办的宗教活动。

2.3.2禁忌民俗

禁忌民俗主要是指满族禁忌,如忌打狗、杀狗、吃狗肉,忌当主人面赶狗,忌戴狗皮帽子,忌穿狗皮袖头的衣服,更忌说狗的坏话;一般人忌坐西炕,更忌妇女在西炕生小孩;忌打喜鹊和乌鸦等。

2.4游艺娱乐民俗文化

游艺娱乐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竞技游戏、戏剧舞乐、口传语言三类。

2.4.1竞技游戏

竞技游戏主要有:满族歘嘎拉哈;朝鲜族跳板、秋千;汉族拳术(任氏形意拳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绳、踢毽子、拔河、放风筝、抽陀螺、跳格子、捉迷藏、丢手绢、走五道等。

2.4.2戏剧舞乐

戏剧舞乐主要有:二人转(吉林二人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树二人转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榆树东北大鼓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惠太平鼓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筝(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秧歌、汉族秧歌,吉剧,皮影(榆树马方皮影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4.3口传语言

口传语言主要有:满族说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传说(九台满族石氏家族萨满传说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关家族萨满神话传说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地名传说(九台地名传说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康熙东巡的故事,还有东北方言、歇后语、民间谚语,满语文(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5服装体饰民俗文化

服装体饰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满族服饰手工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服饰,布鞋(郭丽传统手工艺布鞋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皮毛为原料做成的各种皮帽、皮袄、皮裤、皮靴等。

2.6交通运输民俗文化

交通运输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狗拉爬犁、马拉爬犁、鹿拉爬犁、雪橇爬犁、木排、竹排等。

2.7民间医药民俗文化

民间医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孟氏整骨(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膏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氏浸膏(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氏武医推拿技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耿一针”中医针灸(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氏穴位埋线疗法(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药王堂推拿技艺(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谭氏正骨(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8其他民俗文化

(1)人生礼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汉族婚丧习俗、满族婚丧习俗、朝鲜族婚丧习俗等。

(2)岁时节庆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春节贴春联、贴福字;元宵节赏灯、做元宵、走百病;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做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小年祭灶王、吃灶糖;二月二吃猪头肉、剃头等。

(3)民俗文化展示场馆主要包括: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长春萨满文化博物馆、长春龙湾山庄、关东文化园、吉林省酒文化博物馆、吉林省农民收藏博物馆、九台市八台岭古驿村落景区等。

3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的初步构想

近年来,在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冲击下,长春市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但是在财政投入、组织机构、法制规范、宣传推广、传承人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3.1政府高度重视

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应该体现在:第一,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拨专款用于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款项不足,就号召民间募集;第二,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组织管理机构,由市长亲自监督;第三,颁布当地民俗文化保护条例或地方性法规;第四,对民俗景区、展示场馆加大扶持力度。

3.2加大宣传力度

上述10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于长春市民来说并不熟悉,笔者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满族说部、驯鹰习俗、缸窑烧造等比较著名的民俗文化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不能不说是宣传上的欠缺。可以通过印制宣传品,撰写文学作品,在报纸、期刊上开辟专栏,在电视上举办专题讲座,甚至可以制作微电影、拍摄电视剧,进行系列宣传。

3.3多渠道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

过去民俗技艺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或行业传承,当今,除了这两种比较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外,更多是社会传承,主要是通过设立相关课程、专业,建设社区活动室,甚至开设专业学校,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赵家传统古筝技艺、董丛仁草编技艺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就是榜样,其他民俗文化尤其是民间医药方面也应该放开眼界,无所保留地进行社会化传承。

3.4推广民俗旅游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挖掘与利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十分重大[17]。民俗旅游的项目设计应突出趣味性、体验性,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在“中国旅游日”期间举办了东北话猜谜活动就吸引了很多旅游者参与,这给长春的其他民俗景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民俗旅游的线路设计应和其他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相结合,以便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48.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7.

[3]陶立潘.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6.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

[5]A.dundes,The Study of Folklore[M].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 N.J.1965:3.

[6]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11):204-207.

[7]谢科.论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8]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188.

[9]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8-40,55.

[10]罗江华.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策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25-27,90.

[11]刘晓凤.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晋中市太谷县为例[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12]蔡丰明.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7-71.

[13]张磊.上海民俗文化的法律保护[J].法治论丛,2006(1):120-126.

[14]单霁翔.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J].民俗研究,2013(4):80-88.

[15]潘彬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J].艺术百家,2013(7):350-351,319.

[16]冉文伟.国外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3):96-101.

[17]刘思敏.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评选.人民网旅游论坛.[EB/OL].(2015-01-01)[2009-12-10].

http://travel.people.com.cn/GB/139035/158545.

[作者简介]李辉(1968- ),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旅游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区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13B198)。

[收稿日期]2015-09-21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2-0068-04

猜你喜欢
长春市民俗文化传承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登泰山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文化九台 幸福绽放
——长春市九台区首届全民艺术节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