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东,张永坡,李秋月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2.空军航空大学基础部,吉林长春 130022)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风建设
李亚东1,张永坡2,李秋月2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2.空军航空大学基础部,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就是大学生的“三观”,实际上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包括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品质的发展,并最终表现为稳定的日常行为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引领学生要树立起报效国家、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远大理想,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风建设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并遵循“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校园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最终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思想内涵。高校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地位,从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内涵出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赋予高校学风建设的新特点,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优良学风。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在关系
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学习动力与行为态度的问题,这些外在行为可以折射出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态度、目的和意志力,透视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出大学生的理想愿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引领学生要树立起报效国家、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远大报复,高校大学生的学风从本质上说就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思维模式以及心理品质的发展,并最终形成稳定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应做到与时俱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风建设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解决影响学风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具体实施阶段,有效促进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动力,将学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自觉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再运用科学的思想教育方式与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从价值理念到行为表现的各个层面的规范,逐步打造形成优良的学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呈现出多元化,有必要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需要和制度规定关系在学风建设中也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风建设理论研究。使教育管理者明确,如果人和制度处于不和谐的状况之中就无法用制度来规范行为,也无法促进主体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导的价值理念,在国内外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统领和指引作用,能支配当前社会全部的价值目标与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都与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密切相关联,不仅指出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更重要的是为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在主观意识上增强学生自觉学习动力,自觉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人。
2.2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原则
理想信念的缺失,是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和学风建设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高校学风建设应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与引导。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共同追求目标,探寻多种方式和载体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2.3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学风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各个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有效促进学风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3.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也包括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又以公共课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重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倡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积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培养他们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最后,要深入挖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将专业教学和思想育人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之中。
3.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管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过程中,应着力推进现代高校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修订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学校文明修身教育制度,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在管理教育中突出服务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从思想上认清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明确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重要意义,包括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对学习的压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督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性、实践性、适应性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3.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相结合,营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高校文化,有效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3.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理想信念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试金石,只有当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时候,才能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高校校园里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成为一项长期且持续的重要工作,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对于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保障作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高校实践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原则,与企业、社区和社会机构等合作,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科学合理地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锻炼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深化理解认识,达到教育效果。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的逐步建立,影响着其素质与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应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并作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借助有效的教育载体,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动力和热情,积极投入于实践创新活动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刻苦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江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风建设[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137-139.
[2]杨永明,赵志业.高等教育法德育价值透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9-91.
[3]蒋岚.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J].教育评论,2006(3):26-29.
[4]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6):108-113.
[5]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1.
[作者简介]李亚东(1981- ),女,讲师,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4+3’模式创新研究”(JGJ2015D319)。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