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2016-03-28 14:18袁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严歌苓知识分子

袁欢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袁欢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作为近年来新移民文学的个中翘楚,严歌苓的文学创作备受瞩目。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突破此前以女性人物为文本主角的写作路数,将关注视角转向男性人物的塑造,刻画了自由知识分子陆焉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政治与人生的交织碰撞、自由与独立的追索坚守以及爱情与人性的反思剖析三个维度,反思政治挂帅年代知识分子的沉浮人生,映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严歌苓;《陆犯焉识》;知识分子

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研究也日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其中,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是个中翘楚,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关注历史变局之中的女性命运而享誉文坛。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扶桑》中的华人妓女扶桑、《小姨多鹤》中美丽坚韧的日本遗属多鹤、《第九个寡妇》中至情至性的寡妇王葡萄以及《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处于情感与历史双重困境的田苏菲等,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人物画廊,更为文学长河贡献了独一无二的个性存在。而其新近长篇力作《陆犯焉识》则有了新的突破,其关注视角从女性人物转向了男性人物。在这部以她祖父(严恩春)为原型的作品中,严歌苓将陆焉识置于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这块庞大底布之上,通过其人生遭际来折射和检视严苛境遇里一代知识分子的沉浮人生与精神历程。

一、政治与人生的交织碰撞

20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纷繁复杂、波谲云诡。在那个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人生势必要与其纠缠,难解难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者制衡。通观全书,我们发现,对陆焉识跌宕起伏、荣辱沉浮的人生叙写是文本展现的一个重点。陆焉识本是上海富家少爷,聪慧英俊,精通四门西语。其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助的继母为巩固她在陆家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陆焉识迎娶了自己的嫡亲侄女冯婉喻。完婚之后第五天,陆焉识便漂洋过海远赴美国留学。在华盛顿留学期间,陆焉识放浪形骸,过着花花公子般的自由生活。归国后,陆焉识很快便谋得一份大学工作,开始了舒适惬意的教书生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不识时务,在“肃反”中被认定为反革命分子,投入监狱接受改造。由于其迂腐可笑、愚直激越的书生意气进而导致其被增刑至无期,被流放于西北荒漠劳动改造二十余年,直至“文革”结束。后来,陆焉识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回到了渴望已久的家庭和自己深爱的婉喻身边。然而,儿子陆子烨对特赦归来的父亲却寡情冷淡、不孝不敬。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心寒的亲情落败局面,细细看来,政治的渗透是主要因素。由于敌属身份的连累,陆子烨失去了自己的初恋女友,眼看着幸福离他而去,这“在他身上留了个永远填不上的大洞”;“文革”中,他又被挂牌批斗半年,在单位里饱受冷眼欺凌,如同过街老鼠。陆子烨因此向陆焉识控诉:“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苦?!你一个人冤枉?!你冤枉是自作自受!我们才是真正冤枉!”[1]364此时,陆焉识才明白:“坐牢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全家都跟着坐无形的牢狱;人民和政府不信赖你,你爱的人,你爱的人的家人都不信赖你。”[1]359如此,我们目睹了政治对人生的瓦解和人伦常情的崩溃,也深刻明白了陆子烨大半生保持平庸,不拔尖不卓越,隐藏过人的才智学识,甘做世俗化大众化的芸芸众生的无奈。这里也深透着作家本人的强烈批判与沉痛控诉。

此外,文本对刘国栋这一极具反讽意味和悲剧色彩人物的描写,更能展现那个年代政治对个体生命的戕害和人之尊严的抹杀。刘国栋由于长了一副漂亮的胡子,于是大家便称他为刘胡子,他本是上海一个警察分局的副局长,在上海解放前夕带着分局的全部卷宗起义,可以说是上海解放的功臣之一。在1954 年4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几大张逮捕反革命人员的名单,共计一百四十五名。尽管对此心存疑惑,但刘国栋还是按照上级指示,迅速对名单上的罪犯进行了逮捕,第二天天亮,包括陆焉识在内的一百四十五人全部抓捕归案。然而,北方人首长却说“错了,应该是一百四十六个”。当“刘国栋一脸不解地又看了一遍手中的名单,说没错,是一百四十五个”时,“北方人声音都没有抬高地说第一百四十六个是你自己。”刹那间,刘国栋被下了枪、上了手铐。如此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凸显了无理性的政治对个体人生的残酷淹没与伤害,逼真地再现了荒诞政治对生命的摧残、践踏以及生命在政治洪流中的渺小与脆弱。

二、自由与独立的追索坚守

1929年,中国国学大师、史学巨擘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所作的纪念碑铭中首度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治学做人的态度。自此以后,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把它奉为生命之圭臬,成为他们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概观《陆犯焉识》,我们发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着知识分子陆焉识追寻自由与坚守独立人格这一主线。年轻继母冯仪芳张罗的无爱婚姻促成了他人生中为追求自由的第一次逃离:留学美国,他知道“那个跟冯婉喻结婚的另一个陆焉识,没有自由”,所以留学期间,他毫无愧意地挥霍不多的自由,并且邂逅了美丽动人的意大利女孩望达,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自由恋爱。在恋爱的一年时间里,陆焉识“把激情,把诗意,把头晕目眩的拥抱和亲吻”都送给了望达。然而,陆焉识发现“他这个中国情人从名分上从来没有属于过她”,终于明白了“恋爱是一回事,和谁去熬完一生是另一回事”。于是,他选择了分手。之后,完成学业的陆焉识登上归国邮轮。在邮轮上,“他眼睛一次次地潮湿,不是哭他的望达,是哭他的自由。他跟谁都没有说过,他多么爱自由。从小到大,像所有中国人家的长子长孙一样,像所有中国读书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从来就没有过足够的自由”,这“太平洋上的邮轮是他监禁的开始”。[1]45回国后,“左边恩娘,右边婉喻”的家庭生活常常使他坐立不是,犹如坠落在天井一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把自己栖身于图书馆或咖啡厅,以期获得夹缝之外的短暂自由。随后由于战争的缘故,陆焉识被迫跟随自己供职的学校内迁到西南。而大量的书籍、教案以及教科书都遗失在迁移途中,陆焉识于是按他记忆中的教程教学,这无疑犯了拥有严密教材审批制度之大忌。不久,他便被学校的秘密特务举报,认为他“在学生里蛊惑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并且被约谈话,警告他犯规教学。然而,一生追索自由与独立的陆焉识却无视警告,并且在一家左翼小报发文对此予以揭批与嘲讽。而如此决绝的抗争行为为他换来的是长达两年之久的铁窗生涯。

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年在文墨大战中与陆焉识交恶的大卫·韦此时已成为新政权领导下的市政府的教育专员。他再次对陆焉识发难,在报上公开发文质问新社会能否放手让反感共产主义的教授教育在校大学生。面对此种情况,陆焉识以写信的方式给予答复。他写道:“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应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1]267在此,我们发现,陆焉识始终游离于不同派别的文阀之外,执着地寻求自由与人格独立。他不愿“做别人要他做的人”,时刻想实现他口中的“个人选择”,从而不把自由的方向走乱。如“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回到上海,他在给学生上课过程中,对字典中英语词汇的定义提出质疑。特别是当他看到字典用毛主席语录把“Revolution”定义为“……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时,他怒火中烧,反问道:“革命就非要暴力?”当学生答复他这是毛主席说的,他反驳道:“毛主席又不是英文专家”,“要学英文,就按英国人美国人的学法来,英国美国没有毛主席!”此处,我们看见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陆焉识对自由与独立的人格的持守。然而,20世纪的中国是个政治生活化、生活政治化的国度,高度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因此,如同陆焉识这样无意人事纠葛倾轧、坚持自由与独立的个人主义者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他一直追求的自由也时刻深陷于不自由的悖论之中,这一点,在他此后的人生岁月里不断得到印证。

三、爱情与人性的反思剖析

毋庸置疑,对寻求自由乌托邦的书写居于叙事的核心地位。然而,笔者认为,陆冯之间的爱情铺叙与其相比毫不逊色。作家严歌苓在这方面的理解超越了常人的感悟,她最大限度地艺术地呈现了爱情的本质及其最真实细致处。这段旷世之恋的叙述语言别具风貌:细腻温情,情深意浓,充满张力。在小说中,陆冯之恋一开始便深陷错位与分裂的局面。当初,陆焉识把冯婉喻视为恩娘“从娘家搬来的一把大锁”,掐灭了他这个不安分不老实的继子“一生仅有的一次爱情机会”。他“最要紧的一桩私事就是要砸开这把锁,或者不砸,随它去,让它锈掉,锈烂,烂成乌有。”因此,他毫无歉意地在华盛顿和重庆发生了两段数年之久的婚外之恋,希冀从中找到所谓的自由爱情。然而,在后来二十余年劳改的漫长岁月里,陆焉识不断咀嚼反刍他与发妻冯婉喻的这段包办婚姻,忽然茅塞顿开,意识到曾经“象征着家庭束缚的婉喻,却成为他在自然环境恶劣、物质匮乏、政治严苛、人际倾轧的残酷中最温暖的牵挂与精神寄托。”[2]101他为自己曾经的出轨和背叛深感痛苦。为了向婉喻忏悔过去的不忠,“老浪子”陆焉识不顾生死、逃亡千里,他希望“当面告诉婉喻,他现在知道那么多年他自己误了自己,也误了婉喻。他要婉喻原谅,他最好的年华没有给他。”他还想“好好地抱住婉喻,让婉喻知道这回是把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婉喻来抱的,而不仅仅是一具女体;他的身和心是特地为婉喻而动情的,仅仅因为她是婉喻而不是任何其他女人。”[1]103婉喻曾是他陆焉识寡味的开端,最后却成为他完美的归宿,“他生命中最软弱的一部分”。在此,严歌苓再次发挥了自己描写男女情感的特长,使这段不可思议却万般迷人的“陆冯之恋所表征的情爱实践具有某种超越性,超越历史,超越现实,超越政治,超越权力,它指向人类的恒久企盼之一——爱情的至高规范,代表着一种理想爱情的存在样式。在这样的情爱模式中,我们似可寻找人之存在的更为诗性的可能。”[3]186

长时间关注严歌苓作品的读者会发现,她一直致力于人性的深度剖析与极致书写,发掘人性的“常”与“变”,直抵人性的纵深之处。她说:“谁都弄不清自己的人格中容纳了多少未知的素质——秘密的素质,不到特定环境它不会苏醒,一跃而现于人的行为表层。正因为人在非常环境中会有层出不穷的意外行为,而所有行为都折射出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我们才需要小说。”[4]161这种所谓的深不可测的人格秘密实为“人性”的代名词。为此,她总是为人物寻找一个特定环境,给予人物充分的表演空间,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之路,发现他们人格中丰富的潜藏。《陆犯焉识》中,严歌苓以其略带残酷的笔触,逼视人性异化与扭曲之普遍。尤其是对主人公陆焉识人性中之自私卑劣的剖析,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性悲歌”。如在西北荒漠劳改中,十六岁的死刑犯梁葫芦从“加工队”谢队长那帮“老几”陆焉识偷回了早已易主的白金欧米茄。不久,东窗事发,梁葫芦被谢队长“加工”得嘶鸣狼嚎、皮开肉绽。“老几打定主意,踹死梁葫芦自己也绝不开口,招出欧米茄去处”,“老几在那时抓住了一个隐秘的心愿:拖死这小凶犯,欧米茄就真正回归了自己所有”。[1]64这里,严歌苓以冷静客观的文字诉说了陆焉识人性中阴暗冷酷的一面,生动地揭示了人性之复杂。同时,其他犯人在面对令人战栗的折磨场面所持的看客心态,更尽现了非正常环境中人性的血腥与覆灭。犯人们早已明白:“别人的灾难就是自己的福”,“铁石心肠是正常的心肠”;别人的痛不欲生可以舒缓自己的痛不欲生,别人的不幸可以医治自己的不幸。因此,即使同类受到近乎惨绝人寰的刑罚时,他们也只会麻木冷漠,“看看自己的惨如何转嫁到他人身上,看看他人的惨如何稀释自己的惨”。平心而论,如此不无残酷的描写让我不禁联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群愚昧无知的民众。除此之外,严歌苓对陆韩之婚外情的描写也真实地展现了陆焉识猥琐自私的内心。这些描绘都充分暴露了陆焉识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显露了人性的复杂易变。同时,这也让人们见识了严歌苓艺术功力之深厚。

综而观之,严歌苓将主人公陆焉识放置于20世纪中国历史政治动荡变迁的背景之上,描画了陆焉识历尽沧桑、坎坷多舛的一生。透过这出人生悲剧,我们目睹了在历史政治洪流被动裹挟之下个体的无奈与渺微,见证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与守望。而作者对爱情与人性的反思更增添了文本的厚重之感。虽然被人质疑为“手握普世标准,凭借自己搜集材料的功力,挟持题材、人物,仰仗自己久而弥熟的叙事技巧,捆扎出了一束尚算得上漂亮的假花”[5],但我们不得不说,《陆犯焉识》能够不落窠臼,突破新时期以来伤痕文学单一化结局模式,跨越固化的政治道德层面的控诉,从自我的历史认知的角度重述这段“伤痕”往事,突显出新的美学旨趣与审美品位。同时,严歌苓通过陆焉识的个体叙事映照苦难历史的公共记忆,追问与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由此,我们也见证了日臻成熟的严歌苓用文字寄托思考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高红梅.自由的追寻——《陆犯焉识》的自由乌托邦与边缘书写[J].文艺评论,2013(9).

[3]龚自强.“后伤痕”书写的复杂性——论历史与人性深度交织的《陆犯焉识》[J].当代作家评论,2013(2).

[4]严歌苓:主流与边缘——写在长篇小说《扶桑》获奖之后[M]//波西米亚楼.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5]黄德海.傲慢,以及假花的秘密[N].文学报,2012-04-19 (19).

文献标识码:中国分类号:I206.7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6)03-0085-04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袁欢(1990— ),男,江苏句容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华文文学。

A Study on Yan Geling's Novel The Criminal Lu Yanshi

YUAN H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Yan Geling's transitional novel,The Criminal Lu Yanshi,which centers on a man's life,mark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her writing proces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rash between politics and life,the pursuit of and insistence on liberty and independence,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love and human nature,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and mental process of an old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and discusses their general dilemma by describing an individual situation.

Key words:Yan Geling;The Criminal Lu Yanshi;intellectual

猜你喜欢
严歌苓知识分子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移民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