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散文美学思想

2016-03-28 14:18马茂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朱熹散文美学

梁 燕,马茂军

(1.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茂名 525027;2.华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州 510062)

论朱熹的散文美学思想

梁燕1,马茂军2

(1.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茂名 525027;2.华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州 510062)

摘要:朱熹在散文美学上,不是一个古板的人,而是一个很有创新性的美学家。他对散文概念的使用,对阳刚美、风骨美、冲淡美、中和美、自然美的追求,站在了那个时代的散文美学高地。

关键词:朱熹;散文;美学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真正的散文思想家少之又少,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对散文艺术也有深刻的认识、丰富的思想。

一、朱子散文观念的新变

南宋人邓肃最早使用散文一词,《栟榈集》卷四《昭祖送韩文》[1]277:

两鸟相酬不肯休,欲令日月无旋輈。斯文未丧得韩子,扫灭阴霾霁九州。

古来散文与诗律,二手方圆不兼笔。独渠星斗列心胸,散落毫端俱第一。

据王明清《挥尘后录》,宣和壬寅,邓肃上十诗讽谏花纲艮岳之事。其末句云:“但愿君王安万姓,圃中何日不春风。”[1]262被逐退。靖康初李伯纪启其事荐其才(有《送李丞相四路宣抚》诗),召对赐进士出身,后为右正言,著亮直之名。邓肃属于敏锐而激进之人,唐宋以来学者皆尊杨雄,熙宁中遂至配享,而肃书杨雄事,独指为叛臣,无可寄于天地之间。《昭祖送韩文》大意是昭祖送新雕韩文一部,肃十分兴奋,既感其德,又喜其书;邓肃认为古来散文和诗歌难以兼擅,而韩愈独天才手笔,俱为第一,这里的“散文与诗律”只能解成散文和诗歌,没法解成散笔、散语和韵语了。而以散文入诗,可见散文一词的流行程度。

邓肃与朱熹的父亲朱乔年是好友,有《贺朱乔年生日》,又有《谢乔年》,小序曰:“乔年觞客以冠带,……留以质纸笔。明日如约,朱授笔还冠,而以纸为太鲜也,却之曰:‘傥无千幅纸,竟不往矣。'邓子以诗谢之。”[1]265可见两家关系不一般。由于这层关系,朱熹的散文观念也受到影响。《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在答林择之问后山学黄山谷诗时说:“择之云:‘后山诗恁地深'……曰:‘……山谷诗善叙事情,叙得尽,后山叙得较有疏处。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2]3334此处散文与诗对应,是明明白白的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概念,而且是四分法中的诗文概念。这句话在《后山诗话》中演化为“山谷短于散语,后山短于韵语”,则散语略同于散文,具有文体学上的散文的含义。

朱熹在散文创作中能以几近口语的新散文语言来创新古文运动,《朱子语类》继承了《论语》语录体的口语风格,言简意赅,一语道破,如实记述,神情宛然,体现了南宋散文内部的发展与新变。这种贴近口语的散文语言,比古文更具表现力。所以从观念上朱熹使用的是新锐的散文概念而不是古文概念,创作上使用了语录体口语而不是古文,这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内部革新与更新。虽然它们都是与骈文对立的,但是其中的合一分流,自有微妙之处,这一点是目前学界没有认识到的。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展开。

朱熹有弟子数千人,影响巨大,并且在南宋中期以后逐渐成为思想学术的主流,朱熹对当时理论界散文概念的影响不可小觑。南宋时期散文概念已经广泛流传开去,邓肃朱子而后,当时名家之作如周必大的《文忠集》,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六,陆象山《象山集》卷十二,楼昉《崇古文诀》卷二十四,方逢辰《蛟峰文集》卷四,陈叔方《颖川语小》卷下,罗璧《识遗》卷二、《示儿编》卷十三,谢伯宋《密斋笔记》卷三,刘辰翁《须溪集》卷六,黄震的《黄氏日抄》,龚昱《乐菴语录》卷一,吕祖谦的《东莱集》,都使用了散文概念来辨析文体。以朱熹的影响力而言,我们自可体会朱熹对南宋散文观念变革所起的作用。

二、朱熹的散文美学思想

(一)崇高美——作文要作君子之文,要有光明正大之美

唐人讲事功,宋人讲内在修养。朱子将前人的外在的文以载道,内化为君子之文,确立了一种新的散文本体论。作文,先作人;君子,作君子之文;小人,为小人之文。

西人黑格尔言力量之崇高,朱子提倡的君子是中国式的人格崇高。朱熹《王梅溪文集》序:“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凡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必君子也。……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极既定于内,则其形于外者,虽言谈举止之微,无不发见。而况于事业文章之际,尤所谓灿然者,彼小人者虽曰难知,而亦岂得而逃哉?于是又尝求之古人,以验其说,则于汉得丞相诸葛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参知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3]46~47伟丈夫、真君子才能作伟文。朱熹在《书〈屏山先生文集〉后》中说:“窃以为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4]3825伟文,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

朱熹推崇具有崇高美的伟文,亦是对儒家知人论世说、文如其人说的传承与发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5]206《孟子·告子下》又有“君子之诗,小人之诗”[5]233的说法。朱子将其发挥为君子之文、小人之文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有道德评判的成分。我们的散文研究不能排除道德评判,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6]62,将乐山之崇高美与仁者之德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将外在物与内在人格结合在一起的东方思维方式。朱熹继承发展了这种见解。

(二)风骨美——作文要有精神气骨

朱熹论文先谈精神气骨。《朱子语类》:“裴卿问范太史文。曰:‘他只是据见定说将去,也无甚做作。如《唐鉴》虽是好文字,然多照管不及,评论总意不尽,只是文字本体好。然无精神,所以有照管不到处;无气力,到后面多脱了。'”[2]3312此处的精神,既是精气神,又与义理有关。意不到则无正大义理,则无气力。无气力,又称为“衰”。《朱子语类》:“道夫问:‘看老苏文,似胜坡公。黄门之文,又不及东坡。'曰:‘黄门之文衰,远不及,也只有《黄楼赋》一篇尔。'”[2]3312朱熹提倡作文要有精神,有力。“统领商荣以《温公神道碑》为饷。先生命吏约道夫同视,且曰:‘坡公此文,说得来恰似山摧石裂。'”[2]3312《朱子语类》:“前辈文字有气骨,故其文壮浪。欧公、东坡,亦皆于经术本领上用功,今人只是于枝叶上粉泽尔。”[2]3318可见朱子以为气骨、壮浪,是得力于经术本领上的功夫。又:“义理既明,又有力行不倦,则其存诸中者,必也光明四达,何施不可。发而为言,以宣其心志,当自发越不凡,可爱可传矣。今执笔以习,研华采之文,务悦人者,外而已,可耻也矣!”[2]3319义理既明,理光照耀,则文自当“发越不凡”,而不是粉泽之光。又:“尝见傅安道说为文字之法,有所谓有‘笔力',有所谓‘笔路'。笔力到二十岁许便定了,便后来长进,也只就上面添得些子。笔路则常拈弄时,转开拓;不拈弄,便荒废。”[2]3321此处的笔力应是入门须正,正则有笔力的意思,笔路则是为文技巧。在《答王近思第一书》中,朱熹又谈了“笔势”一语:“向所寄论笔势甚可观,但少主宰。著眼目多被题目转却,已是大病。又多用庄子语,虚浮无骨肋。试取孟、韩子、班马书大议论之处熟读之,及后世欧、曾、老苏文字,亦当细考,乃见为文用力处。今人多见出庄子题目,便用庄子语,殊不知此正是千人一律文章。若出庄子题目,自家却从别处做将来,方是出众文字也。”[4]1759朱熹认为,出众文字自是义理好的文字,大议论处是断大是大非的议论,所谓笔势则是从义理高处下泻之笔势。如入门错了,用庄子语则理路不通,则无笔势、笔力、笔路,只能虚浮无骨肋,是千人一律文章,就没有自我立处了。朱熹的看法是儒家是阳刚之文,道家是阴柔之文。

朱子的精、气、骨的文论观,首先是对文以载道的文道观的继承,更是发展。他将抽象的道化为人的“精神”,而文章的精神恰来自于“经术”,来自于“涵养”,来自于儒学,来自于“义理”,其在文章中则表现为文章的精神。

这种精神又叫“气力”,这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53,继承了韩愈的“气盛则言宜”说,这种气是儒家的至大至刚之气。这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7]60的自然之气还是有区别的,它更多的是指修炼之气、君子之气、儒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3]53。

朱子崇尚刚健,抬出“气骨”“气力”的话语,崇尚“山摧石裂”“发越不凡”之刚美。朱子的刚健与刘勰风骨有相同之处:刚健美;又有不同之处,刘勰的风骨更重情,“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8]266,“深乎风者,述情必显”[8]266,“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8]272,而朱熹则更强调义理:“义理既明,何施不可。”[2]3319朱熹的风骨是源于义理中的大节大义。

(三)冲淡美——朱子对魏晋文艺精神的追慕

朱子对魏晋文艺精神的追慕在其书画评点中体现较多,《跋张巨山帖》:“近世之为词章字画者,争出新奇,以投世俗之耳目,求其萧散淡然绝尘如张公者,殆绝无仅有也。”[4]3581“萧散淡然绝尘”的说法正合魏晋精神。又《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诙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4]3971又《跋陈光泽家藏东坡竹石:“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行君石友,庶几似之。”[4]3973在谈文论道时,朱熹比较板着面孔,放不开;在谈论纯艺术的书画时,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魏晋风度的追慕、对东坡老人的赞誉,可见朱熹本亦是性情中人也。

(四)中和美——朱子对温柔敦厚文风的追求

读朱子书如沐春风。朱子的散文追求也是如此。《朱子语类》曰:“‘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讥刺人,安得‘温柔敦厚'!”[2]2065又:“国初文章,皆严重老成。尝观嘉祐以前诰词等,言语有甚拙者,而其人才皆是当世有名之士。盖其文虽拙,而其辞谨重,有欲工而不能之意,所以风俗浑厚。至欧公文字,好底便十分好,然犹有甚拙底,未散得他和气。到东坡文字便已驰骋,忒巧了。及宣政间,则穷极华丽,都散了和气。所以圣人取‘先进于礼乐',意思自是如此。”[2]3307温柔敦厚的本质是一团和气,是一乐者气象,也有拙处,太巧太华丽就散了和气。

因此,朱子批判江西文章偏执横说,不够心平气和。《朱子语类》又云:“刘季章近有书云,他近来看文字,觉得心平正。某答他,令更掉了这个,虚心看文字。盖他向来便是硬自执他说,而今又是将这一说来罩正身,未理会得在。大率江西人,都是硬执他底横说,如王介甫、陆子静都只是横说。且如陆子静说文帝不如武帝,岂不是横说!”[2]3302又云:“介甫诸公取人,如资质淳厚底,他便不取;看文字稳底,他便不取;如那决裂底,他便取。说他转时易。大率都是硬执他底。”[2]3302温柔敦厚,首先是做人温柔不偏执,敦厚不浮躁,不硬执,不横说“霸蛮”。《跋韩魏公与欧阳文忠公帖》:“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今观此卷,因省平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皆端严谨重,略与此同,未尝一笔作行草势,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警焉,因识其语于左方。”[4]3957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温柔主要来源于和气、安祥,而敦厚来源于“严重老成”“其辞谨重”,“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则“端严谨重”;二是如何处理温柔敦厚与气骨精神的关系?气骨、风骨难免激烈刺人,而朱子的处理方法是举欧阳修为例,“外若优柔,中实刚健”[4]3848,“如宾主相见,平心定气说好话相似”[2]3312,不急躁、不讥刺、不带情绪,含锋敛气,有理有节,有理不在声。义正辞严又和颜悦色,坚持大义、真理,又让人如沐春风,有种古典主义的美。做人安静详密,雍容和豫,为文则温柔敦厚。又《跋欧阳文忠公帖》:“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健,观其深者得之。”[4]3848外温柔优游,内则敦厚刚健。

有时朱子又以人喻文,拈出安详一词。《朱子语类》:“又曰,欧文如宾主相见,平心定气,说好话相似。坡公文如说不办后,对人闹相似,都无恁地安详。”[2]3312又曰:“坡公此文,说得来恰似山摧石裂。”[2]3312

(五)自然美——文贵自然,只是自胸中流出

朱子在《朱子语类》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又言:‘欧公为蒋颖叔辈所诬,既得辨明,谢表中自叙一段,只是自胸中流出,更无些窒碍,此文章之妙也。'”[2]3308因为是真情实感,是自然流露,所以自然流畅,这是散文行云流水之美。又曰:“文字到欧曾苏,道理到二程,方是畅。荆公文暗。”[2]3309畅亦即行云流水之美。又曰:“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2]3318又“看陈蕃叟《同合录序》,文字艰涩。曰:‘文章须正大,须教天下后世见之,明白无疑。'”[2]3322《答程允夫》:“仁者,天理也,理之所发,莫不有自然之节。中其节,则有自然之和,此礼乐之所自出也。”[4]1865这是胸中流出的理论根源。《读〈唐志〉》:“夫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4]3374(实于中而文于外,是为胸中流出,则先必须有实,才能流于外,提出了无意为文的思想。《沧州精舍谕学者》:“历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4]3593

修养历时既久,胸中有学养,自会流出,这就是朱子常言的“涵泳说”。《答何叔京第二十书》:“‘倬彼云汉'则‘为章于天矣',‘周王寿考则何不作人'乎。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却讨人活底意思也。周王既是寿考,岂不作成人材,此事已自分明,更著个‘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唤起来,便愈见活泼泼地。”[4]1832~1833自己的涵泳,流出来,才是活的意思,才活泼泼地。多么高明、深刻的见解!道出了文章的本体、本真、文章的生命。

有时朱子将这种情况概括为“自得说”,有时也叫“立辞”“立意”说。《答林峦书》:“辱示书及所为文三篇,若以是质于熹者,熹少不喜辞,长复嫩废,亡以副足下意。然尝闻之,学之道非汲汲乎辞也。必其心有以自得之,则其见乎辞者,非得已也。是以古之立言者,其辞粹然,不期以异于世俗,而后之读之者,知其卓然,非世俗之也。今足下之词富矣,其立意立说高矣,然类多采摭先儒数家之说以就之耳。足下之所以自得者何如哉?”[4]1726蹈袭人言的陈辞滥调非真立意立辞也,自得之见才是真立辞立意!

(六)通达美——通达辩证的文统观

除《论语》外,朱子对各家散文均有微词,这恐与他强调自得之见有关。《答曾景建第一书》:“然文字之设,要以达吾这之意而已”[4]2974,又借王荆公之口说:“文字不必造语及模拟前人。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4]2974关于道统,他开过一个书目,他认为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如此求师,徒费脚力,不如归家杜门,依老苏法,以二三年为期,正襟危坐,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诗》、《书》、《礼记》、程、张诸书,分明易晓处,反复读之,更就自己身心上存养玩索,著实行履,有个入处,方好求师,证其所得而订其谬误。是乃所谓就有道而正焉者,而学之成也可冀矣。如其不然,未见其可。”[4]3593

朱子对韩柳、苏王之文皆有看法,《朱子语类》:“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柳文是较古,但却易学,学便似他,不似韩文规模阔。学柳文也得,但会衰了人文字。”[2]3302这是强调文章精、气、骨,故对柳文的衰杀之气不满。“到东坡文字,便已驰骋成巧了”,“韩文高。欧阳文可学。曾文一字挨一字,谨严然太迫。”曾文缺乏大气、刚气,又缺乏优游不迫,不畅,故谨严然太迫。“文字到欧、曾、苏,道理到二程,方是畅。荆公文暗。”暗,是道理不畅、不通,是人格不够光明正大,如青天白日,故暗。荆公躁扰急迫,不畅,故暗。鉴于朱子的理学体系,朱子是不愿意承认有个独立的文统的存在,但他也常强调作文有用力处,《答王近思第一书》:“试取孟、韩子、班、马书大议论处,熟读之,及后世欧、曾、老苏文字亦当细考,乃见为文用力处。”[4]1759朱子对班、马、韩、柳、欧、曾、老苏文字虽有批评,却也有肯定,说明他虽重道,亦重文,他对这些散文大家的散文艺术还是肯定的,对这个散文艺术传统还是私下承认的。

中国的散文理论,若论一二个高峰,《文心雕龙》是第一个,另一个是朱熹,是集大成,以后秦汉派、唐宋派、桐城派并未能将他们超越。

有人讨论道学家的文学观和文学家的道德观。美国学者韦勒克与沃伦指出:“某些较早的‘纯文学'的提倡者出于改革的热情,把小说或诗中仅有的一些道德或社会思想与‘说教的异端'等同起来。但是,如果思想和人物、背景等一样是作为材料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必要的构成成分,那它就不会对文学造成损害。”[9]273苏珊·朗格在批评穆尔将“倾向文物、信仰和原则的态度,以及所有一般的议论”包括诗中作者某种“道经关注”,均“视为不纯”而排斥的“纯诗”说时,也明确指出:“禁止诗人进行严肃的思考;就要割去一整块诗歌创作的领地——深刻的,不幸的感情的表现”[10]295~296,“穆尔所提出的作好诗标准的‘纯诗',把全世界历代伟大抒情诗歌的大多数划入了劣诗”[10]295~296。

参考文献:

[1]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3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1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朱熹.朱子全书:第2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孟子.孟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

[8]刘勰.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院,2004.

[9]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0]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6)03-0029-04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宋代文话与宋代散文文体学”(12BZW034)

作者简介:梁燕(1971— ),女,广西玉林人,高级讲师;马茂军(1966— ),男,安徽滁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

On Chu Hsi's Aesthetic Thought of Prose

LIANG Yan1,MA Maojun2
(1.Mao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Maoming 525027;2.Department of Chines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62,China)

Abstract:Chu Hsi was not a pedant,but a very innovative esthetician in the field of prose.And he was proficient at prose aesthetics in his time in terms of not only using the prose concept,but also of pursuing masculine beauty,character beauty,simple beauty,harmonious beauty and natural beauty.

Key words:Chu Hsi;prose;aesthetics

猜你喜欢
朱熹散文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外婆的美学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