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2016-03-28 13:01侯汝艳杨志稳孙丽婷梁立斌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双语师资

吕 静,侯汝艳,杨志稳,孙丽婷,梁立斌

(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社科系,云南 芒市 678400)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吕 静,侯汝艳,杨志稳,孙丽婷,梁立斌

(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社科系,云南 芒市 678400)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既是教育的使命,也是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需要的必然选择。调查表明,双语双文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语师资缺乏培养,培训内容不够丰富且与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且居住分散而交杂,给双语教学的开展带来更大难度。因此,加强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探索,探寻适合云南民族分布特点的师资培养与培训方式,对推进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对促进云南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问题;解决途径

20世纪50年代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改进新创了一批云南民族文字,现在云南省有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1]。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云南的民族教育及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师范院校转型,取消中师建制,原边疆州、市中师学校的普通师范民语班也随之取消,随州、市民语教研人员退休,民语教研人员补充缺乏,民语教研力量受到削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P33—35)这无疑为加强民族教育和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民族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探索,探寻符合云南民族教育发展需要的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培养与培训满足云南民族教育发展需要的双语师资队伍是当前和相当时期内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云南省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情况

通过对德宏、怒江、临沧、红河、文山和西双版纳6个边疆民族州、市的调查,在国家取消中师建制后,6个边疆民族州、市中仅有德宏与西双版纳2州开展双语师资的培养,与20世纪80年代边疆民族师范学校普遍设置民语师资班的情况有很大反差。调查的8所双语教学示范小学的235名教师中,双语教师139名,占调查学校教师总数的59.1%,双文教师25名,占调查学校教师总数的10.6%。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缺失与培训不足的问题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求加强民语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呼声日益强烈。

(一)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情况

调查的6个边疆民族州、市,20世纪80年代在原中等民族师范学校开设民语班培养民-汉双语教学师资。进入90年代,随国家取消中师建制,民语班随之取消。进入21世纪,人类一味追求现代科技文化,使一些民族文化逐渐消失。人们曾为了某种利益考虑,尽力推广应用强势语,忽略弱势语言的生存环,导致今天世界性的弱势语言的迅速消亡,危及人类文明和发展。[3]随着中师建制的取消,调查的6个边疆民族州、市中,仅有西双版纳和德宏2州在地方高校设置民语教学方向培养双语师资。由于生源因素,西双版纳在双语师资培养方面停办了近6年。至今,调查的6处边疆民族州、市仅德宏州在地方高校中开展双语师资培养。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关注到双语师资培养缺乏的严重性,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少数民族有识之士,不断提出地方高校培养民语师资的建议与议案,州政府提出地方高校培养民语教学师资的要求。德宏师专结合实际,为传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人才,于2011年向省教育厅申请在初等教育专业基础上增设民语教学方向,获州政府支持和省教育厅批准,于当年招生。招生对象为当地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在全省中考录取线基础上增加民语面试。至2015年,共招收五届民语教学方向的学生440人。

双语教学的特殊任务就在于,它不仅使受教育者提高民-汉双语文能力,而且还要通过这一教育制度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4]为解决民族人才培养,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德宏师专结合实际开设初等教育专业傣语、景颇语2个教学方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初等教育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了民语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的民语相关课程有 :《民语基础》、《民文写作》、《民语翻译基础》、《民语古诗》、《民文书法》、《民文计算机输入法》、《民族理论与政策》、《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简史》等。2个民语教学方向共有10位民语专业教师,其中校内专任教师6人,校外兼职教师4人;从年龄看,25—40岁2人,40—50岁1人,50—60岁4人,60—65岁2人,80岁1人;从民族构成看,有景颇族6人(含兼职3人),傣族4人(含兼职1人);从职称看,有助教2人,副高职称6人,正高职称1人,民族文化研究专家1人;从学历看,有本科7人,硕士3人。民语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偏大且结构断层明显,高学历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对双语师资培养有重要影响。

(二)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情况

要解决双语教师问题,不能只靠培训,而应该采用多渠道、多种方式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其中高校的培养应该是补充双语教师的主要渠道,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教师,这是保证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5]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教师入职学校多处于条件艰苦地区,交通与通信不够发达,与外界交流不多。他们如果缺乏培训,在长期较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将会形成自我发展意识的缺失而影响其自身发展,从而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偏远山区与农村学校双语教师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对6个州、市双语教学师资培训情况的调查表明,在开展双语教学师资培训方面,2014年双语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人次占双语教师总数的20.14%;双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次占双文教师总数的136%。双语教师各级培训所占比例 :县市级21.4%,州市级10.7%,省级67.9%;双文教师各级培训所占比例 :县市级20.6%,州市级32.4%,省级47%。该结果反映出省级培训所占比例较大,州市培训比例较小。特别是双语教师培训,州市组织的培训仅占各级培训的10.7%。德宏州2015年组织双语师资培训1次,通过教育教学专题和民语教师经验交流活动的方式,培训教师总计200人次。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主要通过教育科研部门组织,通常邀请专家或以民语教研员为培训者。培训内容多为民族语言、普通话、教学理念等。培训时间不长,采用培训结束即考核发证的方式。通过对双语教学示范小学双语教师的访谈,被访者普遍反映参加的各级培训不少,但存在内容重复、针对自己需要的培训不多,效果不够好。说明双语教师培训机构单一,培训内容不够丰富,且与参训者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二、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在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加强民-汉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与培训满足开展双语教学所需要的数量充足、结构优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德宏师专结合该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学校实际,大力开展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实效。

(一)探索在初等教育专业基础上增设民语教学方向,打破教师教育专业中缺乏民-汉双语教育专业的限制

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积极培养“民汉兼通”型人才,加大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大投入建立省级、州市级双语教师培训基地。[6]调查表明,8所调查学校的师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的比例达92%;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持支持的比例达90.4%。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必然要求与双语师资特别是双文师资不足的矛盾突出,培养双语教学师资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基础和迫切需要。由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普遍不具备设置民族语言专业的条件,德宏师专借鉴中师时期的做法,在初等教育专业中增设民语教学方向培养双语师资。在州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下,2011年申报并通过初等教育专业民语教学方向的设置。2016年,首届民语教学方向的学生毕业,州政府特设置民语教学方向的教师岗位,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因高校专业设置缺失而受影响的问题。

(二)加强民语教学方向课程设置和民语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合格双语师资奠定基础

双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包括:双语教师的一般专业素质和双语教师的特殊专业素质两项内容。具体包括:专业态度、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特殊知识结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双语教育理论知识、多元文化知识)、特殊专业技能(双语教学设计的能力、双语教学实施的能力、双语教学评价的能力、建构多重人际关系的能力)等。[7](P11—12)根据双语教学师资素质结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民语教学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设置2学分的教育见习,每学期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农村、山区小学开展教育见习,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熟悉和职业认同,提高对专业的热爱以增强学习动机。除民语基础外,还设置《民语翻译基础》、《民族理论政策》、《地方民族文化》、《民语教学法》等课程,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双语师资的素质。将双语师资培养作为学校长期的发展目标,学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傣语和景颇语各2名教师的基础上,近年又引进新教师3名。同时,引进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1名。加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学校内对民族文化有研究的教师纳入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中,既丰富了课程资源,也促进了民语教学师资的健康发展,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证了双语师资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对民族语言及文化内容的学习与评价,提高双语师资培养的质量

对8所示范小学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目的的调查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比例最高,达到调查总体的36.7%。加强双语教学,促进民族学生的汉语知识与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解分别占调查总体的27.8%和19.3%。促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也受到教师的关注,占调查教师总体的16.3%;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提升民族学生的汉语知识与能力比例最高,占调查样本总体的36.6%。同时,促进民族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学习民族文化也得到一定认可,均占到调查学生总体的31.7%。调查说明,双语教学在学生中主要还是为提升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评价注重学科考试成绩为主(甚至唯一)有关。只强调汉语的通用性和重要性,一味加强汉语文教学的力度,只用汉语文水平的高低评价双语教学的质量,就不可能使双语教学得到协调发展,那样不仅不能有效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而且只会加速它们的消亡。[4]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中,如果只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将民族语言仅作为促进学科知识理解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必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桎梏。

德宏师专在民语教学师资培养中,不仅重视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注重民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积极联系相关部门,根据民族语言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设计教学,根据民族语言技能的特点要求对课程教学开展考核。通过与民语教学方向学生的座谈,学生提出将民族优秀技能设置到课程体系中,学校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设置民族文化优秀技能课程,聘请“民族文化传统技能大师”进课堂、进校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技艺;同时合作建设民族文化优秀网络课程资源。

(四)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加强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机构的整合,注重双语培养与培训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挖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突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推进开展以校本教材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综合实践活动并行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开展民族传统技能学习,充分发挥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促进作用。[2](P33—35)调查结果反映出,双语教师和民语教学方向的学生都对民族传统文化及技艺学习感兴趣,希望在培训和培养中增加此方面的内容,也希望民族文化学者、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和民族传统手工艺人参与到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活动中。

鉴于学校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建议政府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加强统筹,确定地方民族文化师资培养与培训机构。加强培养机构与培训机构的整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配合,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民族文化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开展好民族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培养与培训,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人才提供师资及教学资源保障。

三、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云南省的民族构成复杂,小聚居、大杂居的分布特点决定了云南的双语教学及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与西藏、新疆等(以个别民族构成且民族聚居)有很大差异,客观上为云南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从而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未设置双语教育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对应学科设置,虽然近年有所调整,但从未设置双语教育专业,这为开展双语师资培养添加了屏障。在原初等教育专业基础上尚可通过添设民语教学方向开展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但2015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小学教师统一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在专业注册中不能再分设教育方向,双语师资培养的出身受到限制。

(二)缺乏双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机构和机制

我国长期的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了以学科教师培养为主的体系,民语人才的培养大都集中在省级民族大学,教师培养机构缺乏民语师资而难以承担双语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国家、省和州、市均没有设立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机制,制约着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长期而有序地开展。

(三)双语师资培养工作缺乏整合,民族文化师资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德宏师专民语专业的师资结构表明,民语师资数量不足,年龄偏大且断层问题严重,兼职教师大多退休且高龄,难以满足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需要。由于培养与培训机构不确定与机制缺乏,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缺乏统筹与整合,各部门与民族文化学者、民族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难以整合到民语教学师资队伍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整合与统筹,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不高。已有的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整合,不能有效利用,影响到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质量。

(四)双语师资培养没有统一标准,目标不够清晰

我国有相应的学科教师培养标准,但对民-汉双语师资却没有统一标准,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由于缺乏标准指导而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导致各地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差异,难以保障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质量。

针对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探索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养和培训,特提出如下建议 :

第一,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机构的确定性和建设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制订的“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科学制定省、州、市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省、州、市双语师资培养和培训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双语师资培养和培训的统筹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基地与教学资源的建设。

第二,在双语师资培养方面,给予培养机构专业或民语教学方向的设置权。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基础上,根据地方民族教育发展规划,设置民语专业或民语教学方向,并向国家、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为双语师资培养解决入职专业或教学方向对口的障碍。

第三,加强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标准的建设,保障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质量。国家制定宏观的双语师资培养标准,省、州、市结合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民语教学培养标准,确保双语师资培养与培训的质量。

[1]郗卫宁.云南民汉双语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民族翻译,2014,(1).

[2]本社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3]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覃国生.科学发展观与民—汉双语教学[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5]方晓华.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6]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云南日报,2010-09-01.

[7]张淑萍.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朱和双)The Problem of Teacher Shortage in the Bilingual Areas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nd Its Solutions- A Case Study of Dehong Dai and Jingpo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LU Jing, HOU Ruyan, YANG Zhiwen, SUN Liting & LIANG Libin

(Dept.ofSocialSciences,DehongTeachersCollege,Mangshi, 678400,YunnanProvince)

Yunnan has more ethnic groups than any other province and is rich in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therefore, obliged for us to offer bilingual education as an effort to inherit the national cultures. More over, bilingual teaching is a necessity for students of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Studies show that qualified bilingual teachers are in short supply and lack training - even the limited training sessions in limited content is not related to their actual teaching. These problems greatly hinder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Yunnan’s frontier areas inhabited by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Moreover, another greater problem i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people of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live sparsely and in a mixed manner. 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effective bilingual teacher training approaches that su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ployment of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to promote regional stability, national unity, ethnic culture as well as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er shortage solution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教师教育专项课题(2014年度)“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JZ1417。

2016 - 07 - 12

吕静(1967―),男,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社科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心理、教师教育。

G525.1

A

1671 - 7406(2016)08 - 0063 - 04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双语师资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