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

2016-03-28 12:42李庆成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路特色

李庆成,刘 云

(青岛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



“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

李庆成,刘 云

(青岛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

在众多地方高校中,存在着一批长期立足行业办学、形成了独特办学风格与学科优势的高校。然而,由于高校层次分类的“二元结构”,诸多地方高校在财政、学术和社会声誉等资源上与部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国际化水平与效益普遍较低。“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作为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播的主体,地方高校理应积极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倡议带来的机遇与平台,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的国际化理念及路径。

一带一路;特色地方高校;SWOT分析;国际化理念;国际化路径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世界优秀文明也由此逐渐进入中国,为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汉代社会繁荣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一带一路’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为教育文化在区域和全球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高端平台。高等教育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洪流中充分利用这一战略契机,积极融入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成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关注重点。除“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百余所部属高校外,由地方政府管辖的普通高校数量达2 400多所,占全国普通高校规模的90%以上,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系统主体,其国际化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20世纪50年代,出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现实需要和深受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家按照产业类别在各省市建立了一批如农业、矿业、石油、地质、化工等专门科类的高校。这些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面向国家重要行业形成了显著的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成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高等教育重要支撑力量。尽管这类高校的比较优势客观存在,但由于长期以来全国性与地方性的“二元”结构,决定了特色地方高校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和办学意识相对封闭,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地方高校中难以产生真正高水平、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成果。据2015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对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排行数据的分析显示,国际化水平前100名的中国高校中,90%属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且位次排名占有绝对优势,10所地方高校榜上有名,但位次基本处于排行榜末端,这足以力证地方高校国际化水平很一般的现状。

一、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的SWOT分析

组织理论专家指出,任何组织都有其生命周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组织也会走向衰亡,作为公共组织的大学当然也不例外[1]。这就要求组织成员敏感地洞悉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查明哪些是有利于组织健康发展、值得发扬的优势(strength),哪些是不利于组织发展、需要规避的劣势(weakness),组织发展具备哪些机遇(opportunity)和组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依此,以SWOT视角对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逐一剖析,以诠释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脉络和现存问题,也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具实效性地推进地方特色高校国际化提供路径构建之基础。

(一)优势分析

首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依托,高校的竞争力主要靠学科支撑,也靠学科成就来代表和体现。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特色地方高校的主体学科得以积累和传承,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口碑学科和金牌专业,占领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甚至引领某些领域的发展方向。特色地方高校的这些学科优势集中代表了这类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地成为地方特色高校发展的资本。其次,由于地方特色高校持久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的发展,锻炼了一支经验丰富、善于解决行业实践问题的科研队伍,其中不乏本领域资深的专家和学者,能够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2],为特色地方高校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条件。再次,特色地方高校一般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己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并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交流机制[2],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特色地方高校通过成果洽谈等形式实现“走出去”提供了可能模式。

(二)劣势分析

组织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组织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组织竞争力的差异。在影响地方特色高校推进国际化实质性进展的多重制约因素中,资源问题无疑是制约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深入推进的首要不利因素。由于“985工程”“211工程”标签导致的身份固化,致使高校间在资源分配方面不均等,这里的资源所指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上和财政上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条件,还包括学术水平、社会声誉、政策支持等无形条件,地方高校从总体上对此类资源拥有不足。办学水平、财政能力、社会声誉等资源的短板又造成地方院校对外开放能力有限、国际化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国际化较为薄弱、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存在差距、国际化教学模式难以开展、学校国际化氛围淡薄等劣势。

(三)存在的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这种资源的流动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要素自发在国际间流动,教育资源自发寻求优化配置,世界各国间的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竞争更加激烈,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学术、人才、资源交流与汇聚更加频繁,促使地方各类高校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更加主动地快速提升自己而融入世界,积极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我国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往与融合将更加密切。再次,政府为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而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这一导向将打破延续近20年来部属院校“优先专享”的特权,促进资源分配“一视同仁”“不论出身”,更多以追求实际产出为目标,通过合理竞争充分激发高校能动性,争创特色与一流。

(四)面临的挑战

各类地方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境外,也来自国内和高校自身。境外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境外优势高等教育资源必然会渐进式地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通过在华办学、合作办学、重金吸引优秀国内生源、提供高质量的“慕课”等方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高校内部制度产生震荡。在国内高校之间,尽管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近20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中央直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自身整体实力、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适应国际化所应具备的吸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均显薄弱,甚至在整个高校群体中处于边缘地位。实践证明,这种来自重点大学的竞争力对地方高校在声誉、生源方面形成了冲击[3]。随着地方高校要求国际化的热情日益高涨,广泛开展多样性的国际交流活动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在国际化中避免低水平的模式重复和模仿,在“个性自觉”思维引导下更新理念,开门办学,突出特色,真正摸索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发展逻辑与能力的国际化道路,成为摆在众多地方高校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建构

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高等学校要发展,教学、科研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要开放办学,努力争取在国际化大潮中不掉队并有所作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既决定着高校有怎样的行动方向和行动策略,也决定着高校行动结果的有效性。以耶鲁大学为例,2000年,耶鲁大学校长里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首次提出要把耶鲁大学建设成“全球性大学”的国际化理念,为此,耶鲁大学于2004年发表了《耶鲁国际化:2005—2008年战略框架》(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ale:2005—2008 The Emerging Framework,以下简称《框架》)。《框架》实施了助推耶鲁大学国际化的3大行动:推行组织机构组建和人事制度改革;把全世界最有才能的学生和学者吸引到耶鲁大学;提供良好的国际化活动服务支撑。《框架》实施一年后即取得辉煌成就,《新闻周刊》(Newsweek)对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前100所大学进行了排名,耶鲁大学名列第三。与此类似,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不过20多年,其一直秉持“着眼世界”的创校理念,通过国际化战略实现了“弯道超车”,面向世界招收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构成了香港科技大学国际化的系列行动,使香港科技大学迅速成长为一所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而又急剧上升的现代高等学府。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包含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高校类型划分的不同和自身定位的个性化决定了各高校在国际化发展理念上是不同的,笼统而粗放地以“与国际接轨”或“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理念不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特色地方高校具备一般地方高校没有的优势和特色,但要想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充分彰显自身特色、发扬优势,也需要建构符合特色地方高校特点的发展理念。

(一)特色主导理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高校特色的定义,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具有隐性与显性两个特征:一是精神、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特征;二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层面的特征。特色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最根本的符号,特色发展对大学办学来说具有战略意义。目前,国内特色高校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是在理念上并没有立足自身的优势学科,没有充分利用特色学科的影响力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具备自身特色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以课程设置为例,高校课程设置的广泛性、国际性要求与课程雷同化和狭窄化设置的现实矛盾突出[4],在国内外各种高校国际化水平排行榜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为高校国际化确立了所谓的“高水平”标准,以至于很多高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套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衡量自己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发了高校国际化理念趋同倾向和“接轨”意识[5]。特色主导理念是引导高校特色选择的前提,这要求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在国际化理念设置上应根植于学校特征与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积极寻找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的突破口,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和求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地处云南边陲、具有民族特色的省属D学院为例,该学院秉持“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理念,利用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从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招收留学生,举办“东南亚高等教育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论坛”“中日大理白族诗歌学术会”“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等,在学术界和国际上受到高度关注,在民族特色理念引导下走出了一条在全省乃至全国初步领先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二)产业服务理念

特色地方高校从建校之初便决定了其与产业(行业)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特色院校只有服务于产业发展才能获得认可,体现自身的价值。传统的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如今,特色高校正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新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6]。在国际化的时代洪流中,特色高校应树立在国际范围内服务产业的理念,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参与“产学研”合作,共建科研团队或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催生出实质性的学术成果,这些业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趋势。以山东省属K大学为例,该校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橡胶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前沿,分别与德国大陆马牌轮胎公司、美国Alpha公司、日本阿尔卑斯等国际企业围绕橡胶、轮胎等产业开展国际合作,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校-地”共生理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共十八大后,以“一带一路”“亚投行”“命运共同体”等为标志的我国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外交”“大外事”格局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化项目层出不穷。地方政府集地方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投资者多种角色于一体,而作为地方高校的主要“投资者”,它势必要求地方高校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鉴于此,地方高校的一项重大而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就要求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联袂合力,形成良性互动。在知识决定经济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知识成分的增加,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地方各类高校发挥自身优势,这要求地方高校必须秉持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理念,主动融入地方国际化事务,参与地方政府的国际化决策、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例如,特色高校可以在属地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办学,或建设以科研为主导的中外联合产业园区,为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输送国际化人才,以此提高学校的国际参与度。

(四)质量为本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同时,《纲要》还强调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落脚点和目的在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谈教育国际化而不谈质量,教育国际化毫无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成为制约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不利因素,表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含金量与世界顶级名校存在较大差距,提供奖学金或许能在短期内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但要持续地吸引世界各地留学生,尤其是非常优秀的留学生成效有限。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战略转型期,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却步履维艰[7]。与国内重点优质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生源结构、教学理念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地方高校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总是通过优质高等教育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组合来实现,优秀的高校更倾向于寻找同样优秀的国际合作者。

三、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活动平台,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提高社会开放程度和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通过各国间资本流动、技术开放、文化交流和多元化融合,可以加速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多方面的渗透与交融,增进国家民族间的信任与宽容,营造沿线国家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这既为高等教育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带来了契机,也是我国高校参与国家发展重要的政治使命、经济使命和文化使命。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简·奈特(Jane Knight)提出的高校国际化的一般策略,院校国际化可通过建设院校联盟(management alliance)、完善国际交流运行机制(operation mechanism)、突出支持服务(support service)和强化人才培养(talent development)这4条路径从抽象到具体地开展。

(一)启动(加入)“一带一路”沿线特色高校联盟

高校联盟是若干有共同利益追求和战略目标的高校,通过所在联盟规则约束而建立的联合体。高校联盟成员间通过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来提升实力,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参与扩大院校影响力。“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和地区不乏在地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研究领域极具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学院(PI)、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RSOGU)、越南河内地矿大学(HUMG)、泰国农业大学(TAU)等。我国特色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启动(加入)“一带一路”沿线特色高校联盟,加强同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双边或多边对话,深化跨国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发挥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优势,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各国丝路文化的软实力。如始创于2014年1月的“红河联盟”,紧密联系了中、越12所高校,联盟成立后以“全面合作、稳固发展、面向未来”为宗旨,促进联盟成员学校之间在联合培养学生、师资互聘、交换学生、互认学分、人文交流、科研合作、学术讲座等合作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联盟成员学校在学科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促进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开端。

(二)完善高校国际交流运行机制

联盟治理的共治属性明晰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共同体的协作决定了高校联盟不使某所高校单一方面的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启无疑将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紧密联结在一张国际化大网内,这张网中各高校即为节点,为促进高校间人员、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完善交流运行的机制则是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健全的高校国际化组织机构以及运行机制“不仅是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高校内外部组织机构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为高校持续创新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8]。对于我国地方院校来说,其劣势在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步较晚,资源短缺,运作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提高地方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必须建立健全国际交流运行机制,建立学校乃至学院层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并建立和完善人员交流机制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起有效促进机制运行的扶持政策与管理体系。

(三)突出支持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的地方服务职能将被进一步放大,从为属地服务扩大到在国际空间内参与区域和国际服务。具体来说,此类高校将基于自身特色与优势,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学生教育、产业调整、民生发展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撑。特色地方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展境外专业教育,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举办境外分校和研究院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此外,可与周边国家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共建特色专业,围绕当地“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工程设置相关联的专业,联合培养人才,满足项目工程对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提高当地学生就业创业水平。可开展多渠道教育融资,升级改造当地专业设施,共同制定技能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提升双边教师专业素质,坚持跨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双方学生跨国就业创业能力,服务双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发展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层次,反映学校整体水平的高低和国际地位。受地方高校观念滞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和留学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现状难以让人满意。中央3部委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称,“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提供了机会。特色地方高校在化工、油气、地矿等学科研究和教学方面悠久历史,有深厚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而“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东南亚、中亚的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地方高校应树立自信,瞄准自身特色使其成为留学生招生优势之一。同时,要加大改革力度,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境外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宽领域、多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1]海尔·G·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M].王孙禹,达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52-361.

[2]孙忠进,邹涛,张敏.特色化与行业背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6-17.

[3]吕一楠.基于SWOT模型的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128-129.

[4]张超哲,张建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成绩、问题及路径选择研究[J].青春岁月,2014(11):102-104.

[5]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5-17.

[6]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9-11.

[7]李军靠,杨建军.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障碍透析[J].教育评论,2007(6):8-10.

[8]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的组织模式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87.

(责任编辑 杨慷慨)

Exploration on the Ideas and Paths for Characteristic Lo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under“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 Qingcheng,LIU Yu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061,China)

Among so many lo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 group of universities which are long industry-oriented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iplinary advantage exist there.However,dual structure of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of colleges has led to low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fficiency due to the large gap in resources such as funding,academy,social reputation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ministry-governed one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created brand-new situation for China's opening up.As the main knowledge creator and culture spreader,local university should actively engage themselves in the initiative by exerting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explore suitable ideas and path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platform brought by the Initiativ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aracteristic local university;SWOT analysis;internationalization ideas;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G648.4

A

1673-8012(2016)05-0026-06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5.005

* 本文系2016年“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会议参会论文。

2016-08-20

李庆成(1981—),男,江苏徐州人,青岛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刘云(1962—),男,山西太原人,青岛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战略规划和信息科学研究。

引用格式: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4(5):26-31.

format:LI Qingcheng,LIU Yun.Exploration on the ideas and paths for characteristic lo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under“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5):26-31.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路特色
聚焦港口国际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医的特色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完美的特色党建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