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江苏无锡 214153)
数字化出版时代高校学报复合型编辑的培养
张雪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江苏无锡 214153)
在全球出版业整体转向数字化出版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也存在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压力,面临人力资源缺乏的困境。由于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现象,编辑部缺少专门的数字出版技术人才,需要编辑部整合现有力量,积极培养复合型编辑,主动应对数字化出版的挑战。
高校学报; 数字化出版; 复合型编辑
一年一度的期刊核验中,在出版能力方面要求填写出版物数字出版业务的情况,具体选项有:办有一级独立域名的网站、出版手机杂志、出版网络版多媒体数字期刊、开展电子商务、建有户外视频播报、拥有IPTV资质或已经开展相应业务、出版移动终端内容产品。从中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全面介入已经带来了期刊制作技术和传播方式的革命,然而面对这些新兴数字化业务,很多高校学报在此项填报中交了白卷。
近几年学报也参与了数字化建设,只不过数字出版业务比较初级。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但大多是隶属校园网的次级网站,很少是以一级域名创建的自主型网站。开通了付费的(如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期刊采编系统)或免费的(如中国知网提供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在线投稿系统,实现了作者投稿、编辑审稿的计算机网上操作。另外,学报的纸质版出版后将所发文章的电子版上传三大数据库,即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实现了期刊数字化呈现。但是高校学报出版传播形式还是比较传统,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期刊是指将期刊内容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1]。目前学报与各数据库的合作非常被动无奈,提交的是每期学报的完整数据,一旦汇入数据的海洋,在读者面前呈现的仅是一篇篇单一的文章,基本看不到期刊原有的整体追求,更看不出期刊多年来形成的风格[2]。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现象,综合实力较为薄弱,在接受先进技术、先进观念上走得比较缓慢[3]。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高校学报亟需培养一批复合型编辑,主动开展学报数字化出版业务。
《2014—2015数字化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数字阅读率快速上升,移动端电子书阅读量增长显著,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率。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期刊的阅读率为8.0%,较2013年的5.0%上升了3.0个百分点[4]。移动阅读将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向。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个性化需求,直接影响产品市场。高校学报作为传播交流学术成果的期刊,必然要研究读者需求。
石应江等人在《美国数字化出版侧记》一文中提出,学术出版领域数字化出版物的广泛使用,将极大提高学术成果的社会显示度和贡献,因为数字出版物在储存、使用、传播、引用、多媒体、可索取、经济、环保等方面具有印刷版无法比拟的优点。基于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快速成熟,已经出版的论文,可以由作者自主上传补充多媒体资料,丰富原来论文;在线出版不受杂志页码限制[5]。由此可见,期刊数字化出版可以更好地提供阅读产品,而且可以解决高校学报出版时滞长、版面容量小的问题,满足了读者和作者的很多需求。
与此同时,数字化出版使得同行业内部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些社会学术期刊已经不满足于和期刊数据库合作这种网络出版模式,而是选择从期刊数据库中退出,利用人员和资金优势建立自己的期刊网站,独立进行网上发布[3]。与高校学报使用投稿系统不同,他们除了组稿、编稿、审稿在互联网上进行外,他们的出版、发行也在网上进行,这样能够使作者的论文尽快出版,尽早被传播阅读、被引用转载,提高期刊影响因子,从而不断吸引优质作者的优质稿件,有效提高了刊物的质量,达到“强者恒强”的效果。在社会学术期刊这种强势冲击下,高校学报越发显得薄弱。学报主要是传播交流学术成果,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纸质版的杂志鲜有订阅量,即便在图书馆也很少有人翻阅。在移动阅读时代,如果不积极转型数字化出版,就会陷入出版后基本无人阅读的窘境,从而优质稿源越来越少,最终影响学术质量,违背了办刊宗旨。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下,在国家刊号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高校学报最终会面临生存压力。
发展数字化出版,不仅需要主办单位投入前期的经费,更需要既具有出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所以针对编辑队伍的转型升级更迫切。期刊数字出版需要懂得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懂得期刊出版和数字技术两者兼顾的管理者[6]。但是高校学报很少拥有这样的人才,学报编辑队伍基本上是由教师半路出家改行组成的,高校学报特有的性质,使得编辑没有精力、能力、动力、压力从事数字化出版。
1)高校学报编辑数量少,身兼多职,没有精力去研究新的出版模式。业界都认为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现象。表现在开设栏目齐全,零星散落在各院校,发行规模很小,学报影响力薄弱。一般为季刊或双月刊,其中高职学报均为综合版,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面面俱到。高校学报的出版单位性质多为非法人编辑部,依附于所在高校,没有专门的人事权力,一般只有几个专职编辑,他们承担了审稿、编辑、校对、发行等一系列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新的技术,对新的出版模式不够重视。
2)高校学报编辑多为文科背景,信息化素养不高,没有能力参与数字化出版。传统的出版行业认为编辑的能力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加工能力,高校学报现有的编辑大部分是文科背景,他们半路出家从事学报的编辑工作,面对数字化出版工作力不从心。数字化出版需要交叉、复合型学科人才,既懂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数字化出版技术,又具有出版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类人才本身就很稀缺,加上高校学报受编制制约,也不可能引进这样的专门人才,学报自然就缺乏具有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从而没有能力参与数字化出版。
3)高校学报地位边缘,不被重视,编辑没有动力去钻研数字化出版。高校学报在学校机构中地位边缘,编辑在科研、学习、经费等方面享受不到高校教师的待遇,影响了部分编辑的工作热情。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按部就班地工作,保证每期学报正常出刊,保证合格的编校质量。编辑没有钻研数字化出版的动力,在接受先进技术、先进观念上显得缓慢。纸质版已经驾轻就熟,不舍得放弃;电子版要改变整个编辑观念和流程,心中没底,不愿意尝试。
4)高校学报经费有拨款,不参与经营,编辑没有压力去迅速迎接数字化出版。高校学报一般都是非法人事业单位,办刊经费由主办单位全额拨款,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同于教辅人员,学报办好办差不影响绩效考核。学报论文作者也大部分是高校教师,高校学报已经习惯在校园学术象牙塔里自娱自乐。学报不需要也不可能依靠发行取得收入,长期以来没有生存的忧患意识,在旱涝保收的环境下,编辑没有经营压力,不愿意迅速去迎接数字化出版,选择在观望中等待。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浪潮中显得十分局促,学报编辑内心惶恐而迷茫,因为他们深知数字化出版的现实意义,知道不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数字化出版,就将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数字化出版需要懂得更多的计算机技术,需要熟悉网络出版流程,需要走进一个崭新的领域。这些都对传统编辑提出了挑战,在高校受编制约束无法引进专门人才的环境下,数字化出版需要编辑部自身迅速培养复合型的编辑人才。
1)选拔工科背景的教师充实编辑队伍,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传统观念认为,编辑主要是为她人做嫁衣,需要语言文字基本功好的人才,编辑部现有编辑大部分为文科背景。事实上数字化出版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技术,掌握数字编辑技能。2015年底,北京市首次向社会发布数字出版编辑职称评审信息,2016年2月,开展了数字编辑初级和中级职称评审报名审核,并确定于2016年5月实施第一次以考代评,这说明数字出版编辑成为新的专门职业。目前高校学报不可能敞开大门迎接专业的数字编辑,传统的文字编辑也不可能全部下岗。这就需要编辑加强学习,主动转型升级。对技术的学习掌握,文科背景的编辑相对比较困难,相反工科背景的编辑由于专业相近,思维模式相通,很容易转型,所以各高校编辑部可以在编辑部人员新老交替中适当引进校内工科背景的教师,让他们通过学习重点承担学报数字化出版的工作。同时有计划地培训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编辑技能大赛,通过培训、比赛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编辑技能。
2)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编辑的信息化素养。编辑每年都必须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针对编辑部现有编辑的实际情况,应该主要补“短板”,因为现有编辑工作多年,对出版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游刃有余,所以尽量不要参加综合性的培训,而是参加专门的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培训。另外,现在高校都在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学报编辑部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编辑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信息化素养,有意识地使用办公OA系统、开通学报的微信公众号等,让现有编辑从传统的工作流程中走出来,加入移动阅读的行列,有意识地阅读手机杂志,感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现有编辑已经开始习惯通过投稿系统处理稿件,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现代反抄袭软件检测文章的原创性,通过邮箱、QQ、微信等与作者、读者沟通,在这些基础上,高校学报编辑要更加主动地去了解数字化出版,有意识地学习数字出版技能。
3)认清形势,激发热情,提高所有编辑的复合型能力。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尽快认清所处的时代,移动阅读会倒逼传统纸质出版,期刊数字化出版大势所趋。传统编辑必须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继续学习,使自己掌握数字技术,熟悉媒体运作规律,具备复合型才能。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和工作方式,编辑由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信息资源服务者,需要成为复合型编辑,即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素质等[7]。数字出版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必须通过学习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数字出版技术是建立在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内容编辑加工环节中,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快速处理和管理文稿数据的能力,探索、熟悉数字出版的各项流程[8]。高校学报编辑部要制订数字化出版的计划,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编辑的复合才能。如利用学报微信公众号,向读者推荐重点文章,为出版手机杂志做准备;建设学报一级网站,将学报的组稿、审稿、编辑都放在网上进行,与读者作者互动。在这些工作中所有编辑都必须关注移动阅读,熟悉网络出版流程。
4)在日常工作中重点提高骨干编辑的数字化出版技术。俗语说“艺高人胆大”,高校学报要积极投身数字化出版,需要编辑大胆实践,编辑自身是否有勇于尝试新技术的胆识至关重要。编辑不仅要熟练使用Word、Adobe Acrobat等基本的文稿编辑软件,还需要运用绘制软件、图表制作软件等进行专业的处理[9]。数字出版技术包括内容管理的技术、跨媒体出版技术。这方面已经有专业的作者进行了研究。如邱慧在《数字化时代编辑应做好的三个准备》一文中提出编辑要为把内容资源的优势发挥殆尽,做好技术准备,熟练掌握基于自然语言的内容信息标示和识别技术、知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开放的数字内容编辑平台、数字内容前置审查平台等;对跨媒体出版的涵义、平台、技术以及其涉及的如平面媒体、磁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形态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开发[10]。这些技术涉及专业内容,学习难度比较大,可以先选拔年轻骨干编辑进行专门的进修,让他们在工作中带动传统型编辑学习提高。
未来的移动阅读产品需要着力消除同质化,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一方面选择特色选题,刊发优质论文;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传播中为读者着想,制作推送过程中做到心中有读者。这些都要求编辑自身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有多方面的才能。所以编辑前行之路任重道远。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受到出版界的高度关注,高校学报没有理由回避。而且数字出版只是传统出版理念的更新和出版技术的进步,它与传统出版产业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一个支撑性的互补关系。高校学报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势而为,在保持传统出版优点的同时,积极提高编辑信息化素养,培养复合型编辑,积极开展数字化出版,使高校学报获得新的发展。
[1] 李艳.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出版,2009(Z1):77-79.
[2] 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5-27.
[3] 杨红香.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08.
[4] 张立.2014—2015数字化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0.
[5] 石应江,齐国翠,李哲. 美国数字化出版侧记[J].编辑学报,2014(5):506-509.
[6] 孟耀,刘艳,于振荣.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J].中国报业,2016(2):35-36.
[7] 许春辉.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J].编辑学刊 ,2009(6):24-28.
[8] 杨嵘均.论网络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升[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6):94-96.
[9] 张鲸惊,韩建,黄河清.数字化出版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J].编辑学报,2012(4):175-177.
[10] 邱慧.数字化时代编辑应做好的三个准备[J].出版发行研究,2009(12):37-38.
[责任编辑:李娟]
Trai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Editor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Publishing
ZHANG Xuemei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aper-to-digital publishing trend around the worl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eeting with the pressure of publis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lack of skilled editors. Editorial departments are short of specialized digital publishing editors. Therefore, editorial departments should try to strengthen editing team, and train more interdisciplinary editor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digital publishing.Key words:journ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publishing; interdisciplinary editor
2016-04-30
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课题(GZXB2015F12)
张雪梅(1966-),女,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学
G 238
A
1672-2434(2016)05-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