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28 10:12杨朝娜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闻喜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杨朝娜

(太原理工大学,太原 030013)



闻喜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杨朝娜

(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13)

摘要:地处山西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的闻喜县,山丘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3.03%,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区面积的97.42%。由于全县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国后各时期采取建淤地坝、修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等多种治理和修复措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回顾总结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闻喜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治理阶段:治理措施;闻喜县

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地处山西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的闻喜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县份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闻喜历届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难题”,曾多次针对局部短期“出招”治理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地、局部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全局和长远看,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在很多方面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历史以来闻喜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了今后水土流失长期有效的几条治理措施。旨在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闻喜县国土面积11.67万ha,其中山区丘陵面积9.69万ha。县境内沟壑纵横,山高沟深,地块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建国初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44万ha,分别占国土和山丘区面积的80.89%和97.42%,每年流失的土壤达195万t。全县水土流失治理从建国初期到1999年的50年间,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万ha,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5.76%。2000年以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大搞水保造林、封山育林、修水平梯田、兴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10年底累计达到5.53万ha,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58%,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全县仍有3.91万ha水土流失面积和新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亟待治理,因此闻喜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2建国后治理水土流失的几个阶段

建国以来,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分为五个阶段。

2.11949~1956年重视治理水土流失的阶段

这一阶段也就是解放初期的土改到合作化时期,党和政府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会议,国家主要领导人十分关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指示。闻喜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1956年设置了水土保持科,业务及其经费直接由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安排和拨付,每年下达的水保经费达万余元。当时国家对广大农民在土地耕作和水土流失治理上给予较大的自主权,闻喜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大抓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效显著,闻喜县成为晋南专署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但是,这一阶段由于人口以26.9‰速度过快增长,全县出现了大规模开荒,局部地区乱砍滥伐、放火烧山,使覆盖度很好的森林遭到一定的破坏,失去了蓄水保土的作用,出现了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2.21957~1978年水土流失治理方针迷惘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上级的政策方针出现迷惘,水保管理机构撤销,经费减少,闻喜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整体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局部区域虽然仍在平田整地、修水平梯田、培修地埂、深翻改土、建设方田林网等,但是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不显著。

2.31979~1982年水土流失治理拨乱反正阶段

全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广大群众承包治理荒山、荒沟、荒坡、荒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二大以后,闻喜县委县政府把治理小流域作为振兴闻喜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并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水利部门设置了“水土保持工作站”。闻喜水利科技人员认真总结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提出水土保持工作应按流域单元进行治理,实行内涵和外延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治沟、治埝和治坡结合的“三结合”治理措施,坚持综合治理、连续治理、集中治理的方略。1981年闻喜县重点小流域治理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上级水利部门拨专款加大治理投资,使本县集中连片地对几条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41983~1990年水土流失治理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闻喜县委县政府在中央1983年1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发动群众把农业生产责任制引申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理小流域的优惠政策,并把水土流失与小流域自然单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全县大张旗鼓的开展了以户包治理小流域工作,实现了责、权、利明确,使群众看到了治理小流域是一条扎实牢靠的致富门路,因而积极性很高,仅两年时间,小流域治理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51991~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法制规范阶段

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1991年县上成立了水保监督站,在全省首次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工作。1997年闻喜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模化建设示范县”;1992年闻喜县被山西省水利厅、山西水校确定为水保实习基地,先后有万余名水保专业学生在水保实习基地毕业实习。闻喜的水土保持和水保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水利科技人员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意识到水保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闻喜水土保持工作要注重全面规划,重点建设。同时加快“四荒”拍卖和强化水保监督。1992年后闻喜县由于在“四荒”拍卖与治理工作成绩显著,1994年被水利部等单位授予“全国水保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全县随着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弃土弃渣,乱开乱挖现象出现新动向,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同时存在。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3.1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水土流失工作非常重视,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整体发展良好。闻喜县委县政府每年农闲季节都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这一时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大”。

3.1.1大修“水平梯田”

水平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耕种,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修筑梯田时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1960~1970年,闻喜县的东官庄等地独创的修建水平梯田,同时精耕细作、合理轮作倒茬等,在当时全县旱地小麦平均亩产不足200kg的情况下,水平梯田旱地亩产达到了300~350kg。闻喜县的这项旱作农业技术得到全县、全地区、全省乃至省外的学习和推广。这项技术虽然已有多年,但依然是目前水土保持旱作农业值得应用的好技术。

3.1.2大搞“坝系农业”

闻喜县100m以上的沟道2 600条,地面切割深度达200~500m,且大部分沟道为U型,具备大搞坝系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针对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致力于坝系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生态坝系农业建设的基本模式,即在沟道上游建设骨干坝,下游构筑淤地坝,沟边开挖排洪渠。拦洪与泄洪结合、淤地与造田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山丘区建造沟坝地,发展“坝系农业”成为丘陵山区水土保持工作主模式。

3.1.3大兴“造林种草”

植被能抵挡降雨打击,减少径流速度,增加团粒结构,防止水土流失,而闻喜县2000年植被覆盖面积只有3.10万ha,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6.56%。森林面积真正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分,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的只有0.76万ha,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51%。因此多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度,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程度。

3.221世纪以来水土流失失治理措施

21世纪以来,闻喜县水土流失治理注重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指导方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这一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可以概括为“四个加快“。

3.2.1加快“坝系农业”速度

进入21世纪后,闻喜县委县政府继承和发展过去坝系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继续在全县2 600条沟壑中有重点的筑坝淤地。水利部门经过详细的调查论证、合理规划、精心施工,2002年在重点沟道新筑淤地骨干坝21座,为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主要为:一是拦蓄库区以上径流,并使其渗漏地下,补充已严重超采的区域地下水。二是建成的淤地坝淤积大量的泥砂,有效遏制区域水土流失,对闻喜县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淤地造田。如闻喜县的坡底淤地坝,2003年5月建成,2010年就淤地造田23.33ha,每ha年产小麦达到了5 250kg。四是疏通了沟壑区村庄的道路,为丘陵山区人民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正是由于淤地坝优点突出,山丘沟壑区群众自筹建设淤坝的行动才持续不断。

3.2.2加快“水保造林”力度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林草覆盖面积小,针对中条山等区域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问题,在全县大搞水保造林、封山育林,使郁闭度达到30%以上。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6.1%,比1999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了26%,比上世纪末提高7个百分点。减轻暴雨强度造成的水土流失,达到拦泥沙、拦蓄径流的效果在70%以上。水保造林不仅拦蓄水土,而且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全县城乡种草,周期短见效快,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到201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了22%,比上世纪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城乡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好转。山丘区种草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拦蓄坡面径流和泥沙,保持水土。同时对水土流失区域加强小流域管护,排除人为因素对其干扰和破坏,使区域内的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休憩并恢复其生态群落结构及其功能。

3.2.3加快“生态闻喜”热度

为了全面推进 “生态闻喜”建设,减少水土流失,2000年以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步伐,改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宜居新闻喜,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闻喜县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闻喜县2012年干果经济林建设实施方案》、《闻喜县2012年村镇巷道绿化实施方案》和《闻喜县创建生态园林单位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县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积极引导和组织资源性企业,以出资或者承包荒山的方式参与林业生态县建设,为创建工作争取资金支持,提高造林绿化标准。通过合作造林、承包造林、干部群众个体造林,妇女营造“三八林”,团员营造“共青林”等方式,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步伐。同时闻喜县还将绿化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完成绿化造林任务的单位及乡镇,验收合格后县上给予奖励和补助;对行动迟缓、 不力,达不到要求或弄虚作假的乡镇和单位,给予黄牌警告、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生态闻喜”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县水土流失的治理。

3.2.4加快“产业调整”程度

第一产业人口数量大,农业生产资源有限,就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过度,水土流失的程度加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土流失是人口增长超过环境容量的结果。因此减少水土流失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的数量就可以防治水土流失。闻喜县多年来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动专业化生产和服务,发展农村、农业所需的各类第二、三产业。同时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户经营规模,让更多的乡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从事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产、三产转移,减少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对土地资源掠夺式开发和扰动。闻喜县的一、二、三产的比列由“十五”规划末的5.5∶78.2∶16.3到“十一五”规划末调整为的9.8∶57.5∶32.7。缓解人口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间接减少水土流失。

3.3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今后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围绕如何减少、治理和控制三个方面来开展的。

3.3.1提高植被覆盖程度,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长茂密的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与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恢复,针对闻喜地貌、气候的特点,分区实施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沿黄土丘陵阶区,植被稀少,坡高土厚,土质疏松,冲沟发育,水土流失溯源侵蚀严重的这一区域,加大植树种草力度,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期间,不断地增加投入,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植被覆盖,逐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对于水土流失较强烈侵蚀的闻喜县东南部的土石山区,地形高、沟多、土薄石厚,气候寒冷,雨量相对丰沛,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已遭破坏的森林逐渐得到恢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的退耕还林、还草。

对于水土流失轻微侵蚀的河谷阶地,建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在适当的高程种植经济果林。同时植被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市场经济为杠杆,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经营土地资源,建设生态经济林(园),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分区因地制宜的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在县境内逐步形成多林种、宽林带、多层次的生态绿化新格局。到2015年,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85%以上。林木蓄积量年净增率达到4%以上。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8m2以上。村镇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85%以上。河渠、湿地、滩涂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6.1%提高到31%。

3.3.2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果)还草; 25°以下的坡耕地针对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坡改梯工程;对于磨盘岭和荒沟力争用10年时间,增加水利设施,栽植经济作物,使80%的磨盘岭和荒沟得到治理,让沟沟岭岭真正变成农业发展的“聚宝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对水土流失严重,地理条件差,植被难以恢复的地段,工程措施主要修筑淤泥坝、拦沙坝、梯田、蓄水沟、截流沟、水平沟、鱼鳞坑、集雨水窖等田间、坡面排灌拦蓄系统。一方面减少水土的流失,蓄水增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天然水资源,减少季节性干旱缺水和暴雨径流的危害。

3.3.3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控制水土流失

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采用科学耕作方式,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加速开发利用名、特、优、稀资源。发展大棚种植、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通过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如2010年以来,地处闻喜县石山区的三河口村,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上,利用当地小泉小水较多、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无公害大田西红柿。几年来面积逐年扩大,效益十分显著,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郝廷奇,陈安俊,王华平. 闻喜县开展坝系建设的主要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3(09).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control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Wenxi

YANG Chao-na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13, China)

Abstract:Wenxi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with hilly area covering 83.03% of the county’s land area and soil and water erosion area 97.42% of the hilly area. The county's serious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caused extremely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various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such as dams, level terrace, afforestation, seeding and so 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have been retrospectively summarize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in Wenxi have been put forward, playing a typical role of model for treating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loss; present situation of treatment; stage of treatment; control measures; wenxi county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杨朝娜(1988-),女,山西闻喜人,硕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96(2016)02-0014-04

DOI: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6.02.005

猜你喜欢
闻喜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山西闻喜县举办闻喜药茶品鉴会
暑假研学 寓教于乐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闻喜县切实加强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