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芯
论媒介融合时代提升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途径
李佳芯
[摘 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期刊作为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并探寻合理的发展模式,并对期刊编辑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及新闻内容生产等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期刊的成功转型和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基于此,结合媒介融合时代背景,分析当前期刊面临的挑战,阐述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探讨期刊编辑提升媒介素养的途径,旨在为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期刊;编辑;媒介素养
[作者]李佳芯,《道路交通管理》杂志社。
2014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期刊面临着新的传媒环境,新媒体与传统期刊融合发展又不断博弈竞争。期刊编辑关系期刊的未来发展,因此,期刊编辑在坚持媒介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同时,应通过提升媒介素养,逐步实现由单一型编辑到复合型编辑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媒介受众观,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80多年前,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生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一概念在不断充实与完善。所谓媒介素养,通常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也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黄楚新、王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青年记者》,2014年第7期,第11-12页。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一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②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因此,对期刊编辑来说,具体体现在业务方面,包括判断传播信息价值、选取文章内容、评估传播效果等环节,是期刊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把关人的一种基本必备的素质。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各种信息在同一数字平台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加强,媒介一体化日趋明显。③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近两年,媒介融合进程加快,我国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不再是某一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而且速度极快,媒介形态、传播渠道、传播模式及受众群体和要求均发生变化。媒介融合对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诉求,期刊编辑必须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形态与内容的改变有清醒和主动的认识。
(一)传播模式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整个传播活动过程,受众的地位由被动转变转向主动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受众掌握传播活动的“主动权”。传播模式由以往“传播者本位”为主导逐步向“受众本位”为主导,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接收大众化信息,而是越来越讲求信息传播适合自身需要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因此,在期刊数字化、多样化、读者日益细分化的今天,传统期刊需要不断调整期刊运营策略,提高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如横向和纵向挖掘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内容、采用多种表现手段及改进期刊版面包装等,以此来满足市场竞争和读者日趋多样化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期刊编辑完成。
(二)编辑功能重构
传统期刊认为,编辑是内容的筛选者、组织者、加工者和把关者,通过对稿件进行处理,完成出版前的最后一环。如今,期刊编辑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因此,需重构编辑角色、理念等,编辑应有较强的策划公关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从“把关人”转变为内容生产的主导者、沟通者和协调者,以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
传统媒介环境中的期刊编辑通常是幕后工作者,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角色,媒介融合时代则要求期刊编辑除了做好“幕后”工作,还要走向“台前”,走到读者面前,如利用微信、QQ等与读者面对面沟通,了解读者需求,加强和读者在线互动。在做好“幕后”编辑工作之外,还要做好“台前”引导工作,如利用期刊微博、微信公众号让期刊引导社会舆论。期刊编辑可以控制栏目、专题的策划以及信息的发布,但很难掌控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自行发布的信息。媒介融合传播的交互性、及时性大大增加了期刊编辑对相关文章内容的“把关”难度。因此,期刊编辑要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期刊出版要求,不仅要决定内容的取舍,还要对内容进行分众化解析,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诠释。
(三)编辑流程多元互动
期刊编辑流程大体上包括选题策划、分析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排版校对等多个环节。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全方位应用使编辑流程由传者主导式转变为传者和受众共同参与式。“公民记者”日益增多,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反馈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编辑流程来说,要多渠道获取受众的反映和意见,开展受众调查,加强受众与编辑的互动。
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期刊要生存,必须不断提升编辑素养。编辑要发展,则需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及对期刊的理解、驾驭能力等,不断学习与创新,以满足媒介融合后的现实需要。否则,会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从而影响期刊品牌形象。笔者认为,应从几方面提升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
(一)强化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时代,具备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期刊编辑以更加全方位、更高的视角看待媒介融合,使工作成果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通过互联网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这是提升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它能使期刊编辑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且信息更加真实可信,从而提升报道的速度、提高报道的质量。第二,选题策划环节要收集网情民意,选取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刊发报道,进行答疑解惑,引领社会舆论。第三,组稿选稿环节要善用互联网开阔视野,广纳优质稿件,理性甄选素材,实现最优策划效果。第四,编辑加工环节要兼顾互联网传播要求,在呈现形式、话语表达上兼容网络传播特点。第五,发布环节要借助互联网实现多渠道、多终端、多形态发布,扩大受众覆盖面。最后,传播环节要通过互联网密切联系读者,注重互动交流,在传播中融入互动、在互动中扩大传播。
(二)树立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
受众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在接受信息方面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树立受众意识,即有预测受众关注点的意识,主动向受众靠拢,及时捕捉受众新需求。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期刊编辑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把期刊定位与受众的期待结合在一起,围绕受众群的需求,集合受众关注点制定编辑方针,为受众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比如,开设特色栏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网络意见领袖等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撰文阐明最新观点,以此提高期刊内容的质量和水准,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利用期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精选发布最新内容,聚合受众,倾听受众的反馈意见,树立期刊良好的形象,提高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三)借力新媒体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和碎片化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大都最先通过互联网传播而引发关注,然后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在选题上,期刊编辑应摒弃闭门造车,可利用新媒体了解受众的关注与需求,确定期刊选题方向并进行相关策划与组稿。
传统期刊编辑一般是通过收发邮件来开展收稿、审稿工作,编辑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来判定稿件的刊用。但由于信息海量与碎片化,话题多样,这就要求期刊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以及培养和锻炼自己内容挑选、整合、组织能力,不仅要对受众给予指引,还要将受众关注的热点以专业的视角进行梳理和提炼。另外,新媒体的信息来源需要编辑反复核实,在确定内容真实、准确的情况下才能刊发。在形式上,借鉴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在编排方式上,采取“微博式”或“微信式”等形式,聚焦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言论或者读者来信等。
(四)掌握数字化技能
在媒介融合时代,各媒介对内容的要求不同,期刊编辑需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做到“一专多能”。对于期刊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选题策划与约稿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编辑的办事效率;二是编辑对所在期刊的APP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日常运营维护,也是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媒体素养之一。
当下,通过文画、音频、视频等全方位展示信息内容,使受众有一个更为清晰、立体的体验成为一种趋势,单一的文字报道时代一去不复回。期刊可以通过制作电子期刊、视频、音频、动画等,将链接其内容的二维码刊印到期刊上,读者如果想全面了解相关内容,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阅读或观看。这就需要期刊编辑对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熟练掌握,具备一些新媒体技能,深谙制作视频、音频剪辑、动画创意等基本原理,利用多媒体形式推送用户最喜爱的内容,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一份期刊能否引起读者的关注、认可与好评,关键取决于编辑素质的高低。提升编辑素养是保证期刊质量之所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之所需。媒介融合时代开创了期刊发展的新时代,同时对期刊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期刊编辑要改变惯性思维,明确新定位,在保持传统期刊编辑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并具备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注重学习创新,形成并具备媒介融合时代良好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期刊编辑适应时代与社会对编辑出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以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2-17.
[4]黄楚新,王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J].青年记者,2014(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