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人与学”教师治学思想与实践

2016-03-28 08:39蒋己兰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课程

蒋己兰

(湖南女子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4)

张楚廷“人与学”教师治学思想与实践

蒋己兰

(湖南女子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4)

张楚廷先生的教师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人与学”,是大学人对学的追求与探索。教师在治学过程中,视学术为生命,不仅将其看成是自己个体的生命,更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视为大学的生命。教学是教师学术生命的载体,是教师创造性传授知识、与学生心灵交往以及开发新课程的过程。科研是教师学术生命的活水源泉,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服务是教师学术生命的价值体现,学术自由则是其有力保障。

张楚廷;人与学;教师;治学思想

张楚廷先生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著名的校长教育家,其独具特色的“人与学”教师治学思想影响深远。这里所指的“人”包括大学里的所有师生员工,即大学里的每一个人,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没有相对性。“学”则是“学习、学问、学术”之意。在张楚廷先生看来,大学里的人在不断学习着,是不断学习着的人,是大学人对学的永恒追求和不懈探索。

张先生认为,大学是“大写的‘学’字”[1],“就人员而言,是学生本位;就活动而言,是学术本位”[2]260。大学之根本是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着的人,一切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学生到大学来,为的就是“求学问、求学术”,即追求永恒真理。大学之本源是学术,教学是根,科研是源。大学教师在治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始终坚持学术“是教师的生命,是学校的生命,大学的生命”[3]201,教师引领学生,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探讨学问、探究学术、探求真理。

一、教学:体现教师学术生命的载体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学术活动。教师学术生命强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与展示。

(一)教学是一个教师创造性传授知识的过程

大学教师的教学,以传递专门、高深的知识为己任,不仅要对前人已知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而且要善于探究未知的知识。探明未发现的真理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而需要富于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大学教师的教学,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语言来跟学生进行交流的,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这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重点突出,需要教师对已知的知识进行再加工、深加工。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与再研究,还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个性化的思想,这是一个学术过程。与此同时,大学教师还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探明大量未知的知识,需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大胆提出一些假设,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求证其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张楚廷先生在其56年的课堂教学生涯中,除了极少数课程使用别人出版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他自己亲自编写的教材,或者他自己的著作,或者就是他还没有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的课程很多,比如他所任教过或至今仍然在任教的“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即便一门课他已经教过很多次,但他从来都不会去“炒现饭”,每次都会“重新写教案,决不翻阅过去用了的教案,也不去翻教材”[4]。因为他每一次都会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他总是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一连串的问题,他的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地“问”与“答”的过程。在他看来,“教授一级的人,都应当讲自己的东西,别人的最多只作为辅助和参考”[4]。他不仅长期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其他教师的。

(二)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心灵交往的过程

大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为社会培养人才。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虽然可以有学生的自学成才,但那只是学生向教材或其他书本这样无形的教师学习,而不是向有形的教师---人来学习。教材或其他书本都是教师这个有形的人写出来的,是教师书面语言的体现,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因此,无论是有形的教师,还是无形的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思想火花的迸放,是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往,需要教师开展许多的学术研究。在张楚廷先生看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果没有关注到心灵,那等于一切都还未真正关注到,因为,人就活在心灵上”[5]343。为了开启学生的心灵窗口,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学习之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与学生在认知方面进行交往,还要在非认知方面进行交往。

张楚廷先生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准求职者或是求知者,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就只是一种知识的传递与灌输,是一传一承、一递一接式的交往,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理性品格的培养。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对学生进行一种更为宝贵的非理性品格的训练和培育,使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都高度发展、高度统一,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灵结构,达到完美、理想的大学教育境界。在张楚廷先生心中,“有了理性,人将为人;没了非理性,人将不人”[5]343-344。

大学教师的教学不能只是关注到学生理性的一面,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认识、认识、再认识,还要关注到学生非理性发展的一面,关注学生非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因为认知因素可以仿造,可以复制,可以学习,可以消化,可以超越,但非认知因素是独一无二的,是绝无仅有的,是融入到其灵魂当中去了的东西,当然是无法仿造和复制的。正如我们可以建造出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一流大学一模一样的建筑物,但永远也无法仿造他们那些学校所独具的学校灵魂,那是他们学校独特的“心灵”,是那种蕴含在学校的大学精神,是无可替代的,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核心所在。

(三)教学是一个新课程开发的过程

大学教师的教学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即学生在学校里习得文化之总和”[2]307,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人人生活在校园文化当中,校园文化是学生课程的来源。因此张楚廷先生认为,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此处所指的文化是指校园的精神文化与主流文化。校长的理念、教授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所起的作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张楚廷先生看来,“教授地位决定学校地位”[2]303。教授是教师中的精英群体,由此可以推断出,教师的地位决定学校地位。因为教师不仅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给学生传授专门与高深的知识,而且还肩负着伟大的学术使命,担负着新课程开发的神圣职责。

大学课程应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新动向、新趋势,因此要求课程内容适时更新,淘汰已过时的旧知识,增加时代发展所需的新知识,把最新、最好、最优质、最先进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彻底的体现。大学教师应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与生产者,其“学术品质决定了大学课程的品质”[2]304,其学术水平、学术研究及其成果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张楚廷先生主张,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教授)如果在同一个领域发表了10篇左右具有一定水准的学术论文时,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开发一门新课程;而如果出版了一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则开发出新课程的可能性更大,基础更扎实。当然,如果这名教师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则极有可能开发出多门新课程。

以张楚廷先生本人为例,其学术研究涉及8大领域,因此他便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里开设了课程。至今为止,他开设过23门不同的课程,比如,他有哲学著作10本,于是他就开设了“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课程;他出版了8本教育学著作,他就开设了“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纲”“教学理论探究”等课程。此外,他还出版了6本数学著作、3本心理学著作、2本管理学著作,也开设了许多与之相应的新课程。

二、科研:教师学术生命的活水源泉

科研成果是教师学术生命的直接体现,一个学术生命旺盛的教师,常常会站在学术最前沿,引领学术潮流,创造非凡价值。

(一)科研可以有效促进教学

不仅教学可以带动科研,科研也可以促进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张楚廷先生看来,“科研意味着创造”[2]255,不仅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创造出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理念,推陈出新,昂首挺立在学术的最前沿。大学教师要想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就要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开展科研工作,把自己的发现与前人已有的发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向学术前沿,给学生传授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因为“科研是大学教师教学的基础”[2]255。

教学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创造与不创造,它都在那里;无论你开发与不开发,它仍然在那里。作为传授高深学问的大学,理应拥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无穷的创造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这一切都有赖于科研,科研是使得大学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是其活力四射的源泉所在。

通过科研,可以开发出许多新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科研,可以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目的;通过科研,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于不经意间受到熏陶和鼓舞,于无形之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张楚廷先生认为:“科研是教学的原动力,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起多方面的推动作用。”[2]257

然而,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大学教师:他们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很有学问,学术能力很强,是一个很好的科研人员,但不善于口头表达,“葫芦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似乎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大学教师。但在张楚廷先生看来,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教师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教师本身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其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直觉与灵感的产生,会做出更为出色的研究成果。而且,张楚廷先生认为,科研能力很强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理念,更容易产生思想流、意识流和问题流,而这些恰恰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本科生接受初步的研究训练,硕士生接受基本的研究训练,博士生接受高级的研究训练。”[2]181“真正有学问者,不善言辞亦必善文字,思想的流畅与文笔的流畅是不可分割的。”[5]347所以,当这种不善言辞却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与各种综合能力达到指导博士生的时候,就可以去指导博士生了,这也是大学教师展示自己魅力的一个大舞台。尽管说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并不能直接画等号,但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教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是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正如张楚廷先生常说的,会做科研的教师是好教师,会教书的教师肯定是好教师。那么毫无疑问地,既会做科研又会教书的教师则是好上加好的教师,称之为更好的教师,而那些不会做研究的教师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的。

(二)科研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科研水平是大学教师学术底蕴的直接体现,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连,科研成果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到市场,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也不管是发现式研究还是发明式研究,都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首先,大学的科学研究可以直接为学校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可以成为大学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成为学校教学信息资源、教学设施与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的重要资金依靠,还可以不断吸引外来投资,为培养杰出人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张楚廷先生执掌湖南师大期间,开辟了一条“财从才来”的发展新道路,对学术水平高的人才给予高度重视。事实证明,这些高端的科研人才为学校创造了巨大的有形经济财富和无形资产财富。院士刘筠教授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的课题经费和专项资助,为学校增加实验室固定资产达几百万元,如果再加上实验基地,那就是上千万元的产值。梁宋平博士通过科研获取的经费也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不仅教学仪器设备大为改观,而且也使得他所在的实验室资产逾千万元。政府加大了对其所在学科的硬件投入,教学科研用房面积增加了5倍,且建筑品质和档次也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科研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学的科学研究可以间接为学校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强有力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学术声誉,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吸引到优质生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生源保障,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上文提到的刘筠院士和梁宋平博士,由于他们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之后,又在整个生物学一级学科上获得了培养高级人才的资格”[3]111。于是,湖南师大生科院人才济济,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社会服务:教师学术生命的价值体现

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能力不仅可以有效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科研工作处于高端运行态势,而且能够大大增强社会服务的效能与活力,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充分体现大学的社会价值。

社会服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于1904年提出的一种思想,被称为大学的第三项职能。由于这种思想把原本相对抽象、相对宽泛的社会服务概念转变为更易于操作的服务社区的实际行为,因此自提出之日起,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为社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全日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传授书本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合适、恰当的培训内容。所以,经常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不仅要能够创造性地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所以说,社会服务是教师学术生命的价值体现。

张楚廷先生无论是主政湖南师范大学还是执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一以贯之践行大学的社会服务这项职能,经常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时间,组织一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为社区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短期课程,为社区群众传经送宝。他要求这些开展培训班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在培训课上展示出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还要善于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讨,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学术生命价值。

四、学术自由:教师学术生命的有力保障

学术自由是众多自由中的一种,有别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自由,是学术领域特别看重的一类自由,是“一种特定活动中的自由”[7]。这种特定的活动即大学师生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尤其是指大学教师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学术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选题自由、出版自由等。

对于学术自由的认识,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观点一致,“其核心是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8]30。明确提出学术自由是教师与学生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的有美国的《大百科全书》,它认为学术自由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不受不合理干扰和限制的权利,包括讲学自由、出版自由和信仰自由”。而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学术自由的指向更加明确具体,明晰了教师与学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可以不受“限制”与“干扰”,认为学术自由是“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项规定的限制或公众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高晓清教授则认为,学术自由是指“大学师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最小限度地受到外来干涉的权利”[8]34。她把学术人员在从事学术活动时是否受到外来的不合理干扰和制约看成是学术自由的主要标志之一,进一步指出了学术自由对有效保护学者敢于追求真理和勇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大学教师开展学术活动“需要两个要件: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知识,而人与知识在本质上都是自由的,学术作为主体-人探究客体-知识的活动具有自由本质”[9]。这里所言之“主体-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意识自由是天赋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0]。同时,人又是有思想的生命,思想自由也是天赋的,思想自由是天赋人权。这里所言之“客体-知识”是指真理。布鲁贝克认为:“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11]46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自由存在的,真理的自由是天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特长,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内容,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寻求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自己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结论,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张楚廷先生看来,思想即自由,自由即创造,即“思想+自由=创造”[12]。思想越自由,创造力越旺盛。在先生心中,“自由就是人的生命,自由就是人的同义词”[13]。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条件”,“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2]182,学术自由也是大学教师学术生命的有力保障。

在张楚廷先生主政湖南师大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期间,他尽其所能地保护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使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受到的阻力、干扰和制约降到最低限度,使学校教师“广泛控制学术活动”[11]31。学校尽可能地让教师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兴趣、领域以及学术动态,自主决定教学科目、教学课程、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教师可以自主决定科研项目、科研时间、科研地点、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方法和措施。教师还能够自主决定是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及提供何种服务,何时提供社会服务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对招生、考试等环节行使自己的学术权利,充分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

[1]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20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04.

[2]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楚廷.教学改革的“人和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5(2):8-11.

[5]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6]刘小枫,陈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7.

[7]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5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88.

[8]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9]乔元正.自由与秩序之间——走向共同治理的大学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1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2]张楚廷.自由论[J].学园,2011(4):1-6.

[13]张楚廷.自由是人的同义词[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2):卷首语.

(责任编辑 杨慷慨 伍美洁)

The Thought on the Teachers’Scholarship Governance of Zhang Chuting’s“Human Beings and Learning”and the Practice

JIANG Jil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nan Women’s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04,China)

Mr.Zhang Chuting’s thought on the teachers’scholarship governanc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words of“human beings and learning”,which is about the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beings in the university for learning.During this process,teachers regard learning as their academic life,not only as their own individual lives,but also as the life of school and university.The carrier of the teachers’academic life is teaching,and teaching is a proces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creatively,communicating with the students from heart and soul,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Academic research is the flowing water source of the teachers’academic life,which not only can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ively,but also create mor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The value of teachers’academic life is reflected in social services,and its favorable protection is academic freedom.

Zhang Chuting;human beings and learning;teachers;thought on scholarship governance

G642

A

1673-8012(2016)04-0084-06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4.013

2015-06-0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一般资助课题“张楚廷治校智慧及其实践研究”(XJK016BGD032)

蒋己兰(1970-),女,湖南隆回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蒋己兰.张楚廷“人与学”教师治学思想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16,4(4):84-89.

format:JIANG Jilan.The thought on the teachers’scholarship governance of zhang chuting’s“human beings and learning”and the practic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4):84-89.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