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书刊中“症”“证”及“征”的使用现状探讨

2016-03-28 06:41姜水印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病名病证中医学

姜水印

医学书刊中“症”“证”及“征”的使用现状探讨

姜水印

“症”“证”及“征”是医学书刊中的常用字,由于中西医学认识疾病的体系及用字习惯不同,在用这些字及由这些字组成的医学术语传播医学知识时,有时会对编辑、读者理解造成困惑。通过对近年医学书刊涉及这几个字及术语的使用状况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医学书刊;证;症;征

[作 者]姜水印,副编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临证杂志》《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英文版)编辑部。

医学书籍及期刊,尤其是中医类书籍及期刊中“症”“证”“征”的出现频次相当高,但编辑在审改医学稿件时,有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是用“症”,还是用“证”“征”的困扰。专业术语中使用“症”“证”及“征”有的已有规范用法,作者在书写论文时一般不会错用,即使误用了,编辑也容易修改。但在一些还未规范的术语表述中,“症”“证”“征”的使用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以下就对“症”“证”“征”及相关术语在医学书刊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同道有所裨益。

一、症与证

“症”与“证”在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应用各有特点。仅翻阅《内科学》[1],就可以见到很多有“症”的疾病名,如:支气管扩张症、肺血栓栓塞症、心血管神经症、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等。在这些疾病名中“症”就是西医病名的后缀[2],也可以说就是“病”的意思,而不是“症状”的意思。即使像“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中的“症”也不是“症状”的意思,因病人自己是感觉不到自身血液血钠或血钾含量高低的。从上述病名看,这些用“症”作为病名的疾病均有发病机制明确、临床症状相对简单的特点。这些病名已约定俗成。单个的“症状”现代医学一般不称作“某某症”,如医学书刊中我们常见的一般均为“头痛”“发热”,而不会见“头痛症”“发热症”。中医学对疾病命名用“证”的较多,如喘证、饮证、厥证、血证、淋证、痹证、痿证、痉证等。上述的喘证、饮证、厥证等中的“证”也不是中医学上所讲的“证”“证候”的意思。笔者认为中医病名中的这种“证”也是“病名的后缀”,相当“病”之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哮证”“痉证”,在以后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就改为“哮病”“痉病”了。从这方面看,也可看出,中医病名中的“证”就是“病”的意思。中医学病名中包含“证”的病名特点是病名除了“证”之外,“证”前一般只有一个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对“证”“症”有一节作了专门介绍。该书作者认为:“症”是指症状,只作为疾病的临床表现来解释;“证”是指证候,是从若干复杂症状(包括脉象、舌象等)中,经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的证据。[4]《辞海》对“证候”的解释是:“中医学名词。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组症状。”[5]根据上述解释,上述喘证、饮证、厥证等中的“证”就不能用“证候”来解释。再说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6],“喘证”一节下的“证治分类”中,喘证又分风寒壅肺证、表寒肺热证、痰热郁肺证等。在这些“证”下又分别有一系列症状,如风寒壅肺证有“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这些症状(包括舌脉征)的总称才是中医所称谓的“证候”。“风寒壅肺证”“表寒肺热证”“痰热郁肺证”是对喘证某阶段证候进行辨证后归纳出疾病本质的“证名”。单个的“喘”并不能反应“证”的本质,如这“喘”到底是“实喘”还是“虚喘”?故“证”在中医学中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中医病名的后缀,一是作为疾病某阶段证名的后缀,还有一个是表示证候。

在《内科疾病诊断标准》[7]一书中,即有“血瘀症”[7]病名,又有“厥脱证”[7]这样的病名(应为证型,笔者注)。在其他中医书籍或期刊又见“血瘀证”“阳脱证”[8]证型。根据上述分析,因西医学没有“证”的概念,“血瘀”也只是中医学概念,故认为用“血瘀证”比较妥当。

由于中医学中的“证”除用作病名外,有时指“证名”,有时又指“证候”,对于是用“主证”还是“主症”就难于决定。200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一书就是用“主症”表示主要症状,但2007年出版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却是用“主证”一词。“主证”可以指主要证候,也可指主要证型;“主症”在中西医学中均表达主要症状。用“主证”还是“主症”,为减少误解,笔者认为可根据表达的内容来决定,如涉及的内容为症状则用“主症”,尽量不要用“主证”;如涉及中医证名或证型,则用“主证”。“兼证”“兼症”的用法也应如此。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现代医学一般用“症”对疾病命名,而中医学喜用“证”对疾病命名。在其他涉及用“症”“证”的医学词汇方面,也是如此。至于“适应证”“适应症”及“并发证”“并发症”,现大部分出版社主张用“适应证”及“并发症”。

二、“病证”“病症”与“病征”

在有“症”与“证”的医学术语中,最易混用的两个词组就是“病证”“病症”了。就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4]对“喘证”的解释一样,“病证”一般都是作“疾病”解。但在《内科疾病诊断标准》[7]一书中,还可见用“病症”者,如该书对水肿的解释就是这样的:“水肿是由肺脾肾在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对“噎膈”“紫癜”等疾病的解释也是用“病症”,但上海科技出版社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4]:对“水肿”的定义都是用“病证”。对“噎膈”的定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4]用的:是“病证”,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6]用的是“疾患”。从三种书对“噎膈”的定义中,我们也可看出,“病证”“病症”“疾患”在对疾病下定义时,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作“疾病”解。“病症”在词典类工具书中的解释也是“疾病”的意思。

让编辑们头痛的是在非固定表述语中出现的“病证”“病症”。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学》[9]载有如下内容:“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不湿所致的各种病证。”其中的“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均为中医病证名,故其后用“病证”正确。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10]“清热凉血药”下有“本类药物适用于营分、血分实热所致身热夜甚、燥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等病证”的描述。这一“病证”前的“身热夜甚、燥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都是一些疾病的症状,并不是疾病的中医证型,也不是病证名。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用“症状”更清楚。当然用“证候”更能体现中医特色。

医学期刊中使用“病证”“病症”乱象更是不胜枚举,如“关元穴针灸适宜病症古代文献研究”“足三里针灸适宜病症古代文献研究”“小柴胡汤主治病症之理论依据探究”“基于‘骨错缝、筋出槽’诊治椎间盘病症”“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腰痛病证古代文献研究”“胸痹心痛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基于中医结构化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探讨”“罐疗适宜病症详探”等。从上文中得知,“病证”“病症”均混用于中西医概念的“疾病”之中。对此笔者也建议中医概念的这类描述用“病证”,西医用“病症”。

“病证结合”“病症结合”在医学期刊中也频繁出现。如“帕金森病病证结合辨证规律研究”“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肝火亢盛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心肌缺血的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研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病症结合痴呆模型大鼠ATP、ADP、AMP含量的影响”。这个词在目前看来是一个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名词,“证”是中医特色用字,是一个与西医“病”不同的概念。如用“病症结合”一词,则不能反映中医的概念,也就不用说“结合”了。再说“病证结合”中的“病证”也不是前面提及“病证”的含义。

“病征”是疾病在外面显示出来的征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在昆虫学及农学为规范用词。“病征”一词的意义与医学用“体征”有相似之处。《医学详解词典》对体征的解释为:“通过体格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征象称为体征。如检查心脏病人时所发现的心脏扩大、心脏杂音;患肝硬化时所见到的肝掌、蜘蛛痣;患阑尾炎时的麦氏点压痛等。体征是通过体格检查而发现,因而是客观的,故亦称为他觉症状。”为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惑,医学期刊中建议使用“体征”来表达这一概念。

三、证候、症候、征候

对这三个词在期刊上的使用情况,笔者分别用这3个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检索。以“证候”为检索词,检索篇名中有“证候”的论文,2012—2015年之间每年均有750篇左右,以发表在中医类期刊上为主。以“症候”为检索词检索,2012—2015年间每年约有90篇论文,且大部发表于非医学类期刊。再以“征候”为检索词检索,则2012—2015年间每年只有十几篇左右的论文,同样以发表在非医学期刊为主。

对是否用“证候”还是“症候”“征候”,笔者认为得先从了解“候”字的意思着手。“候”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有一项为:症候、症状。《超级新华字典》对“候”也有作“症状”解一项。为此,可以认为“候”在“证候”“症候”词语中的意思就是作“症状”解。《辞海》对“证候”的解释为:①中医学名词。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组症状。②指可以验证的天象。朱文锋认为“中医学常将症状称为候,症与候的意思相同,并且将病、证与候连在一起,合称病候、证候,两者合用仍是指疾病的症状和表现”。[11]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证候”“症候”及“征候”中的“证”“症”及“征”从语法角度分析,应该是修饰其后面的“候”。正如前述,这一概念中的“证”“症”只是中西医学对“病”或中医某一证名的不同称谓而已。故笔者认为在表述疾病中医证型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时,用“证候”一词。西医没有“证”的概念,故建议用“症状”,以免用“症候”与中医“证候”造成误解。如“感冒为外感病证,起病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12]

“征候”一词的词典解释为“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其意义与《医学详解词典》对“体征”解释的“通过体格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基本相符,故“征候”一词在医学书刊中可用“体征”一词替代。

四、征候群、症候群、证候群

以“征候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2012—2015年间仅有4篇论文,且均为非医学类期刊,论文也与医学无关。当然,在其他年份中也可见到与医学有关的论文,如“慢性前列腺炎征候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胆汁返流征候群及其发生机制”等,“征候群”前以西医病名为主。以“症候群”为检索词,则检索到的论文数2012—2015年有150篇之多,且部分为非医学类期刊发表的论文。与医学有关的此类论文标题“症候群”前也是西医病名,如“济南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病例流行特征与病原谱分析”“房性早搏症候群”。以“证候群”检索,2012—2015年只有10篇,且2012年整年没有一篇以“证候群”名发表的论文,发表此类论文的期刊以中医类为主,且有的“证候群”前有“中医”两字,如:“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候群筛选的研究”“颈脊髓压迫中医证候群结合影像学表现对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壮骨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群及骨密度水平的影响”。查看这些论文的具体内容,发现所谓的“证候群”并不是众多“证名”的集合,而是中医证候的具体症状(包括舌脉体征)。“证候”一词在中医学中本就是症状的集合名词,其意义与“证候群”并无二致。

基于对“征候”“症候”“证候”分析,建议表达“征候群”“症候群”“证候群”这类概念时,西医学概念的这类词汇用“综合征”,中医类的用“证候”表达即可。

五、综合征、综合症及综合证

笔者以“综合症”作为篇名的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结果2015年有441篇,2014年为600篇,2013年为628篇,2012年更是达到了734篇。用“综合证”检索,结果2015年有1篇,2014年为2篇,2013年为4篇,2012年为2篇。虽2012年使用“综合证”的篇数少于2013年,但总的趋势是在逐年减少。再以“综合征”为检索词检索,结果2015年为10286篇,2014年为11305篇,2013年为11595篇,2012年为11753篇,可以说这几年用“综合征”的论文标题数基本稳定,且数量巨大,这也说明期刊论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应使用“综合征”这一词语。

“综合征”一词是英语syndrome的中文翻译词。朱建平[13]认为“当初翻译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与汉字‘徵’所具有的迹象、象征、特征、证明、证验等涵义与原意较为相符,同时又可与中医用词‘証’‘證’‘证’‘症’相互区别有关。”《咬文嚼字》[14]载:“在表示具体疾病时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199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公布“综合征”为规范用词[15]。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医学类,尤其是中医类书刊论文在使用有关“症”“证”“征”的专业词汇时,随意性比较大。国家有关机构对这些带有“证”“症”及“征”的专业词汇类的名词有的也未见作规范性统一。对于一些中西医病名,西医以“症”命名较多,而中医更喜用“证”命名。而对于是用“病证”还是“病症”,如是解释一些中医类疾病的病名或是对疾病的病名作概括性说明时,用“病证”或“疾病”,西医学可用“病症”或“疾病”。对疾病的症状作概括性说明时西医类用“症状”,中医类用“证候”。证候群、症候群,西医类书刊用“综合征”,中医类用“证候”。[本文系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民间中医特色技术评价中心”建设(编号:ZY3-JSFC-3-1001)资助]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孙霈.有关“症”“征”“证”医学用法的研讨和约定[J].科技术语研究,2003(4):21-25.

[3]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夏征家.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7]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郑守曾.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王桂敏.中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朱文锋.证、症、征等词的概念与演变[J].科学术语研究,2003(4):20-21.

[1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朱建平.医学名词“证”“症”“征”规范使用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3(4):14-17.

[14]《咬文嚼字》编辑部.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J].咬文嚼字,2016(2):7.

[15]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http://www.cnctst.cn/Search/Result.

猜你喜欢
病名病证中医学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进展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