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勇 蒋劲柏 于秀梅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分类及培养路径浅析
孔庆勇 蒋劲柏 于秀梅
在“互联网+”时代全能型人才已很难发现和培养,出版人才的分类培养成为可行和现实的选择。在此提出“互联网+出版”的分类方式,以期探析“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培养路径,希望对出版人才在组织培养和个人成长方面有所助益。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人才分类;培养路径
[作 者]孔庆勇,副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总编。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为无论是创业还是发展或是守成,所有都是由人(人才)来实现的,哪个企业的人才多、人才用得好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个人要想实现自我的价值,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就是让自己成长为人才。[1]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着各个行业的业态,出版业也不例外,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将“互联网+”时代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人才,培养出人才,抑或现在的出版人如何让自己成长为人才,就成为出版企业做大做强、出版人迅速成长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所有人才中最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但现实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渗透越来越深入;自然科学已有4000多个门类,社会科学仅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就包括300多个门类,凭借个人能力已无法全面掌握,所以通才式人才越来越少出现,而专门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出现。
对于出版人才也是这样,不求他是个全能型人才,但求他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更求他是个融合型人才。
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出版业的业态,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将成为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人才需要顺应形势,同时符合出版的内在规律。除了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兴趣等基本要求外,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对出版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观念、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2]。这三个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各类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而在“互联网+”时代更需加上时代的特征。
(一)观念
(1)要有传统出版面临出版转型是大势所趋的观念。“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出版的业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改变和发展就是当前的潮流,而且是不可逆的潮流,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明晰这潮流将会带我们到何方,何时才能平静,但我们应该知道正确的选择是顺势而为。
(2)要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观念和人才观念。无论是从传统出版向互联网出版的转型,还是从互联网企业向出版行业的渗透,都必须学会适应这新的变化。
(3)要有重视出版内在规律的观念。出版是人类对既有知识成果的固化和传播,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出版的内在规律就是重视内容,因为只有这样出版才有意义。
(二)知识
(1)出版人是要讲政治的。出版人才要有良好的政治知识和素养才能承担起出版的社会责任。
(2)作为出版人才一定要有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包括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科学素养以及专业的编辑出版知识。
(3)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必须具备计算机和新媒体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这个时代如果不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想在出版上更进一步的话,那是难上加难的。
(三)能力
(1)政治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一条是能否作为出版人的基本能力。
(2)出版能力。这一条是能否成为传统出版人才的必备能力。
(3)数字能力和新媒体能力。这一条是能否成为“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必备能力。
(4)市场能力。这一条是作为出版人能否更好发展下去的能力,毕竟出版企业的生存还是要靠市场的。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其实对于出版人才分类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按照出版流程我们可以分为经营管理人才、内容策划人才、产品设计制作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客户管理人才等[3],而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如何分类才能更好地找到培养人才的路径。
现在是一个出版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时代,出版人才要适应这个时代,要学会把出版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互联网+”中,主要可以进行如下六个方面分类:创意型出版人才、内容型出版人才、技术型出版人才、融合型出版人才、国际型出版人才、复合型出版人才。[4]
(一)创意型出版人
创意型人才是所有行业中最需要的人才,对于出版业来说也不例外。从出版的流程来看每个环节都需要创意,也需要创意型出版人才,尤其是在内容策划方面。
“互联网+”时代的创意型出版人才既要在内容策划方面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又要在内容的互联网表现形式上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还要有推动、引领、激发企业在出版物生产全过程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出版中,策划了一个好的选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由此也可知创意型出版人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企业的核心人才。
(二)内容型出版人才
出版始终是内容的出版,有了好的创意,要保证其符合国家出版规范,消除各类差错,准确、正确地把内容传递给读者。
内容型出版人才其实是出版生产的核心价值体现,但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有一句话是“无错不成书”,出版人也经常以此来自我开脱;还有一句话是“文责自负”,如果真的认可这句话,出版的生产就变成了录入、上传或是印刷,这和在网站上发言、印小广告又有多大差别呢。
传统的内容型出版人才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和使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早日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型出版人才。
(三)技术型出版人才
技术型出版人才是指拥有互联网技术的出版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做出版一定不能缺少的就是技术型出版人才,缺少了也就不是这个时代了。
互联网技术贯穿现代出版的始终,它强大到改变了整个出版的业态,影响到出版的每个环节,同时也让每个出版人必须顺应它,不然就会被淘汰。
“互联网+”时代技术型出版人才成为保障生产和领先他人的关键因素。
(四)复合型出版人才
我们一直都说作为出版人一定要“精”和“杂”集于一身,而复合型出版人才强调的就是“杂”,即“复合”。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就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兴出版产业。[5]可见,只有在各个领域有了复合性才能成为出版人才。
复合型出版人才一直是出版界强调的,在“互联:网+”时代人才的复合性更成为一种必需。
(五)国际型出版人才
我国的出版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人玩,并没有走向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际型出版人才的:缺失。
国际型出版人才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才形式,需要熟悉国际版权的运作、具有国际市场的拓展能力,同时还需要其拥有更强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等。
我国的出版业一直在“做大做强”,而现在我们的目标和做法应该是“做强做大”,要想“做强”,国际型出版人才就不可或缺。
(六)融合型出版人才
“融合型出版人才”是一种比较理想和完美的人才模式,交叉和复合到一定程度的最好结果就是融合。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不断地出现,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简单的交叉和复合只不过是解决燃眉之急而已。就像是“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加”,而是一种深度融合一样。
道理每个人都知道,那怎么融合呢?笔者认为,所谓的“数字出版思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更多的是概念的炒作。就好比我们平常说的“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概念一样,如何培养呢,显然,只有人经过“文科”或“理科”的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具有,并不是刻意为之就能做到的。又好比中国人使筷子,西方人使刀叉,是一种习惯;勉强中国人使刀叉,西方人使筷子也可以办到,但他们是否都真正适应呢?
关于“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现有的出版人并不精通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人才又不了解出版,所以产生了人才匮乏的局面。这也不是出版业独有的现象,而是各行各业在“互联网+”时代都面临的时代问题。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来源和培养路径目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人才+互联网”,二是“互联网人才+出版”。比较而言,“互联网人才+出版”的模式并不是很适合,因为互联网人才深刻理解出版内涵的可能性较小,没有三五年的出版经验很难独自进行出版操作,他们不太会花这个时间。而“传统出版人才+互联网”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因为如果出版人不融入互联网就会被淘汰,不学也要学。
其实各类人才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培养模式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只是更要强调在“互联网+”时代的适应和融合而已。下面谈谈各类人才的培养路径建议。
(一)创意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创意,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所差距,排除教育等情况,可行的就是:
(1)企业给予创意型出版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激励政策,因为好的创意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产品;创意型出版人才影响的不只是他自己。
(2)创意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是需要个人的积累,注意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于创意的产生绝对是有帮助的。
(3)更多接触新知识,新事物,别人好的创意也是产生灵感的重要途径。
(二)内容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1)企业要给能坐住冷板凳的出版人空间,他们的存在始终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他们并不时时夺目。
(2)对于个人而言,走内容型出版人才这条路,虽然有些孤独,但却单纯,你的心若是安静的,就可以走好。
(3)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新的工具,可以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完成对内容的加工。
(三)技术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技术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和上面很多是共同的,要重点强调的就是一点: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勇立潮头。
(四)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企业和个人都应创造可能让员工和自己多些领域的历练和学习,有可能找到一条复合之路,即使不成也可以认识到正确的方向。
(五)国际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素质,完成“人才”的知识储备,并争取更多机会。
融入国际化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企业争相竞争的领域,人才成为短板,寻找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出版人,并给予他们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是目前比较好的路径。
(六)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融合型的出版人才一定是拥有“互联网+”时代出版意识,这种意识一定是习惯和结果,绝不会是没有实践过就会拥有的一种特质。
高校培养相关的毕业生并经过数年实践操作应该是未来主要的培养路径。
就当下而言,最好就是通过项目实践从现有的传统出版人才和互联网技术人才中发掘、培养和产生融合型出版人才。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也是人才的一种,他们具有人才共性的一面,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如果在传统出版业中是个人才,那只要他勇于面对和学习,也一定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因为“人才”主体上是共通的。如果在传统出版业中还没有成为人才,只要他勇于探索和学习,就有可能成为人才,因为新的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勇于融入的企业和个人将得到快速成长,而畏难不前的企业和个人就会被远远抛下。人类历史上无数次的变革都验证了这一观点,因为所有变化的潮流都不是针对个人的,是相对公平的,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立于潮头而不倒最重要的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理性而不是盲目和冲动至关重要。只有更多的“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涌现,才能使出版业快速发展,永葆青春。
[1]林松清,佘诗刚.试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494-498.
[2]吴莉菲.出版人才 与时俱进:浅析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必备素养[J].文化论坛,2012(16):225-227.
[3]郭曌雪.“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6):26-27.
[4]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2012(6):18-20.
[5]王东霞.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