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内容 改变形态 拓展平台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阅读态势及文学期刊编辑对应策略初探

2016-03-28 06:41游锦寿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文学微信

游锦寿

立足内容 改变形态 拓展平台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阅读态势及文学期刊编辑对应策略初探

游锦寿

新媒体语境下文学阅读产生令人瞩目的新态势,作为文学期刊,“内容为王”的可能依然存在,文学载体“图像为王”的主导地位依然强劲,文学产品“平台为王”的推广模式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文学期刊编辑必须做好应对策略,学会从更大的文学视域取舍文本,要有对文学期刊艺术形态的多样想象,努力拓展文学作品推介平台。

文学阅读;文学内容;期刊形态;推介平台

[作 者]游锦寿,《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阅读是碎片化的、建立在海量选择基础上的即时性阅读。但是,文学阅读的选择与趣味决定了新媒体的内容与形式与过去相较,既有异,亦有同,呈现的态势值得文学期刊编辑认真研究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阅读态势

(一)文学阅读“内容为王”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信息已经由过去的长期稀缺时代转变了一个信息过量、选择可能性变得无限的新阅读时代。从现象上看,“内容为王”是与信息稀缺时代读者付费购买内容的商业闭环相适应的,即读者高质量的文学内容具备高价格出售的可能性,读者的选择面是基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产品的海量产出,使文学内容异常丰富多样,掌控文学信息的媒体权力被不断稀释、淡化,文学期刊的权威不断被瓦解又被不断地重塑与再造,貌似“内容为王”的可能性已经不再,为迎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方便读者获取信息,在巨大的文学信息流中,文学内容通过超文本的传播已不复完整,变得零散化、非线性化,尤其是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力量异常强大的自媒体,文学内容转化成“微内容”,但作为具体的内容形态,这种微内容是与内容背后的关系力量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文学受众面对众多的选择,仍然是通过这些文字碎片力图从中阅读到碎片背后的思想、历史与人性深度,以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满足。事实上,正因为在文学信息巨量化、文学媒体多样性的条件下,文学内容只有具备其他微文本不具备的深度,才能从中脱颖而出,长久地吸引读者,这也是一种内容控制方式,即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为王”。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的残疾女诗人余秀华的诗作,正是以其过硬的内容深度,成就了她诗作的传播广度,这便是新媒体时代以内容取胜的一个很好例证。

(二)文学载体“图像为王”的主导地位依然强劲

在这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阅读时代,文学载体已被诸多的媒体所分割,文学传播的模式已发生裂变,同时,各种媒体之间又相互激荡、汇流,媒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始终围绕着图像为中心展开的。文学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视觉效果与图像质量。作为文学期刊的叙述方式,已经由过去的纯文字叙述,转变为图文结合的综合叙述。读图时代的阅读语境,正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文学期刊作为文学内容的传统载体,唯有应势而上,才能重获生机。有人甚至把文学的图像化作为文学走出边缘化的策略提出。我们确实会看到,包括各种“绘本”文学、摄影文学、电视文学、文学的影视化、名著的影视改编文学在内的文学图像化现象大量产生。这也说明,图像正是大众话语最合适的传媒与载体,图像为中心的文学叙述模式是大众化的文学形态表达的一个有效方式与途径。现在,许多新媒体还在不断开发各种图像传播新功能,像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除了发布文字及图片之外,已经具有上传微视频等较为完善的功能,用户更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全方位表达方式。因此,就文学期刊而言,“图像为王”的提出正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学面对大众消费群体、走向市场的一种必然选择。当然,文学期刊不可能进行纯图像化的转变与处理,但其叙述方式显然要做到图文并重、突出视觉效果,文学期刊的整体包装、版式设计与内容编排都必须考虑到图像这一核心要素。

(三)文学产品“平台为王”的推广模式更加重要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传媒业推进到了一个激烈的平台竞争时期。单一媒体已经无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需要,平台作为一种新媒介组织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传统媒体必须走出单一运营模式,向全媒体转型。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平台通过各种功能设置和应用开发,将围观的“粉丝”和聚焦的人气转向用户的消费、广告的购买和资本的运营,可以说媒介平台不仅是一个资源的聚合器,还是一个关系的转换器。从这个角度看,文学产品的推广与营销,文学期刊作为作品载体所承载的关系显然太过单一。一方面,它无法建立像新媒体那样的即时的、多个面向的编读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作者—编者—读者的关系模式是一条单向的传递链,是封闭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作者与编者同时都面向读者,处于一种“去中心化”的平等关系,甚至无中心可言。可以这么说,多种文学平台更加集中地聚合了文学这一产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这一良好的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关系模式,更有利于文学产品的推广,使文学产品更加深入读者,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文学期刊编辑的应对策略

(一)学会从更大的文学视域取舍文本

“内容为王”在这样一个媒体生态系统条件下受到挑战,但这一要求会以另一方式转换成对内容的要求。文学期刊编辑仍然坚持把以内容的质量来选择文本放在第一位。只是这种选择是在一个更大的公共视野与格局内进行的,因此,文学期刊编辑对取舍文学文本的标准与依据必须以更大的大众阅读背景为依托。

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受众的阅读准备。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期刊的文学阅读者也同样受到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文本的选择是基于比在信息稀缺时代要广泛得多的海量信息里做出的判断与选择,这样,受众的取舍标准与过去相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阅读背景与阅读方式与过去大不相同,因此文学期刊编辑也应当从这样的转变中更新观念,认识到文学期刊读者的阅读准备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对文本进行阅读与理解的,并以此对文学文本进行取舍。

其次,要考虑到文学受众的阅读习惯。可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是被分割成碎片的。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切割了人们的文学阅读。当文学内容在一个社会传播语境里被碎片化之后,阅读心理与思维也会随之受到深刻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因此,作为文学期刊的编辑,在取舍文学文本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这一阅读习惯。

第三,要考虑对文学受众的阅读引导。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无疑会给文学期刊带来许多的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决定了它的长度与篇幅(如中长篇小说),很多作品的质量与分量也是要求它要具有一定的聚合度,而不是碎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期刊恰恰又要逆碎片化而行,要将碎片重新进行集合、转换,去粗取精,化劣为优,才能突显与文学期刊相比,其他新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与新意。这种聚合度的要求,是通向文学受众中“铁杆粉丝”的路径,也是文学文本走向经典的必然之路。

(二)要有对文学期刊艺术形态的多样想象

在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设计、动漫、游戏、多媒体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的以图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文学期刊的形态样貌无疑也是这个视觉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要经历这个读图时代读者对它的检视与考验。

一是要重估视觉元素在文学期刊中的审美价值。在普遍的视觉冲击强化下的阅读环境下,文学读者同样难以避免。因此,强调与凸显文学期刊的视觉元素,能有效地增强视觉的刺激效果,给人以醒目、强烈肯定的视觉印象。由于文学期刊的文字量较大,篇幅较长,从视觉上不免会给人以乏味沉闷之感,因此,期刊版式的差异对比,能打破单调统一的格局,变化多样,也能形成视觉上的较大张力。从市场上文学期刊的视觉形象转变来看,许多刊物都十分重视图像元素在刊物中的比重与分量,以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视觉效果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期刊不在少数。

二是要重新确定文学期刊的形态定位。新媒体的特性有很多,即时性、数字化、超文本、高兼容性、低成本都是其吸引读者的物态优势,在诸多的特性中,它的聚合化尤为突出,新媒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归纳与聚合,应用与转换,成为它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所在。此外,微阅读时代信息是海量的,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与信息反馈的多样化共生共存,通过网络、新媒体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提供的信息更加立体。故而在微阅读时代,读者对文学信息的阅读更倾向于通俗化、图像化、泛文化。作为文学期刊,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聚合与兼容的特点,期刊的形态定位上就不能停留在只提供文学文本这一层面上。当前,许多文学期刊大动手术,改头换面,重新定位,也就是适应新媒体的微阅读习惯,提供了包括文字、图像综合而成的全方位的复合文本,很多文学期刊已经从纯文学形态转变为泛文学形态甚至是泛文化形态。

(三)努力拓展文学作品推介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平台其实就是扮演了一个提供综合服务商的角色。这里所说的综合服务,包括了为产品生产提供某种服务,集合各种生产要素,提供场所、系统与环境。也就是说,新媒体下的产品推介平台,已不复是一个单一的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空间,随着媒体形态不断地花样翻新,平台更加多样化,营销手段也更加丰富,服务理念也更贴近消费群体。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推介平台的意识与认知也应随之转变,即作为文学作品的传播者,期刊编辑同时也应该是为各种文学消费提供服务的服务者。服务意识的树立,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作为文学期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复合性的需求,如果仅仅通过文学期刊纸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平台多样化的趋势锐不可当,只有顺应时势,才能重获新生。我们不能不看到,“快速点击阅读”已是大势所趋,手机、平板电脑、Kindle等移动电子阅读终端已在广泛使用,更多的文学出版商把目光投向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巨大的用户量,更是掀起了全民阅读潮流,许多像传统的影响力极广的传统文学期刊像《诗刊》《人民文学》等也推出了自己的纯文学微信公众号,借助这些平台,许多文学作品在文学读者群中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消费呈现出的是以流行性、草根性为主的特点,个体的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文学创作的表达变得到空前充分,作为文学期刊的编辑,要从中体悟到文学读者需求的同时,也要融入其中,参与互动,熟悉网络语言,了解微博、微信媒体中的阅读内容、趣味与变化,最终,为建立新的文学产品推介平台,提供实践经验。

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的生存十分艰难,要走出一条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路子,还需要一番艰苦的探索与努力。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潮,既给文学期刊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冲击,同时也是提供生机、激发活力、走出困境的机遇。文学期刊编辑唯有应时而变、应运而变,才能不负这个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1]谭天.新媒体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喻国民.数字化媒介,成就“微内容”崛起[J].中国传媒科技,2006(9).

[3]朱晓鸣.微信自媒体的崛起和思考[J].南方传媒研究,2013(41).

[4]郭全中.传媒运营的四种思路[J].南方传媒研究,2014(47).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文学微信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微信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微信
微信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