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在党报官方微博中的实践

2016-03-28 06:41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党报主义公众

陈 成

新闻专业主义在党报官方微博中的实践

陈 成

微博在中国的兴起和壮大,形成一种新型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党报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开始了在微博上的探索进程。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中,备受推崇却难以落实的新闻专业主义能否在微博场域中找到自己适宜的“土壤”?本文试图探索新闻专业主义在微博场域中运行的可能性并将其“量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规范和话语体系。

新闻专业主义;党报;微博

[作 者]陈成,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微博情境下的新闻信息传播与党报在微博上的探索

(一)微博与微博语境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①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微博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工具,同时也开创了一种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状传播模式。

2007年微博在中国开始出现,凭借其自身低门槛、移动性、便捷性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参与,其中不乏现实社会中的名人。微博的特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他们眼中的“新闻”,而一条带有公共价值的新闻很容易引发网友的评论和转发形成“病毒式”的传播。微博新闻并不是单纯的事实性报道,而是渗透着个人意见的事实解说,其传播的过程就是意见累加的过程。微博既能保证个人为中心,又可以将外界的信息随时随地吸收进来,更容易形成持续刺激,使人们处于兴奋状态。一些重大社会公共性事件中,微博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一个“舆论场”,此时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处于“舆论场”的中心地带,对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党报在微博上的探索

在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起着“上传下达”和舆论引导的职能。在传统基于单一权利中心的“点对面”的新闻传播中,传统媒体牢牢把控着新闻信息的发布权,通过对稀缺的传播渠道资源的严格监管,控制着新闻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很好地充当着“舆论引导者”的角色。而微博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逐渐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冲击着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为了打通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两大“舆论场”的壁垒,将自己的舆论引导功能延伸到微博平台,同时也希望通过报纸和微博的良好互动,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全媒体进程”添加动力,党报纷纷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党报能否在微博中牢牢地掌握话语权,成为舆论的风向标,将是党报官方微博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的方向。

1.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解构。

(1)新闻信息生产权与传播权的分散化。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有着低准入门槛、时效性强、互动频繁、开放程度高等特征,改变了公众在以往信息传播过程中相对被动的状态,赋予了其信息接近权和发布权。在人人拥有传播渠道的电子媒介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新闻传播领域,扮演传者、受众,抑或传受者的角色,他们常常是一些未经专业训练,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的业余爱好者或偶然介入者。

(2)公民新闻的兴起与扩大,冲击着专业的新闻。微博的出现使公民新闻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公民新闻呈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时甚至起着议程设置的功效,职业传媒机构垄断式的新闻生产神话被彻底击碎,其权威性、“意见领袖”信任感、认可度的认知遭受冲击。②彭兰:《微博客对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冲击》,新闻学论集第24辑,2010年。

(3)交流结构的改变:“从传者为中心”到“传受一体化”。网络等新媒体为技术表征的第二媒介时代,传、受、反馈的时间秩序被打破,三者可以同时发生、交替、叠加,甚至反向运行;传受身份融合,中心失却,信息传播的方向性被削减,“主流信息”淹没在庞大的信息流之中,难以形成“信息强势”,并对广大的公众施以影响,形成“主流意见”。

2.微博的新特性促使党报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1)新闻组合的多样性。微博的信息传播中,视频、音频、图片、超文本链接等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促使纸媒要突破单一的新闻表现形式逐步向“可视化新闻”转化。

(2)全天候的实时报道。微博信息的传播是动态的、实时的、不间断的,传统媒体要想在微博中充当公众眺望世界的“窗口”,就要适应这种时间上的落差,进行连续性的动态新闻报道。

(3)受众群的变更决定了话语形态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党报属于一种“精英媒体”,其受众也多为“精英阶层”,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感、可信度、指导性,其话语形态多是严肃的、严谨的、有着严格的程序性的叙述方式。微博是一个“草根媒体”,活跃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公众。传统的党报要想在这“草根话语场”中吸引公众的注意就得从改变自己的话语形态开始。

二、党报官方微博在新闻报道中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党报官方微博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必要性

1.新闻专业主义或为党报官微获取公众认同的“良剂”。在微博中话语权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而“话语权”的强弱则以一种客观的可视化方式表现出来,即以粉丝数量、微博评论量、微博转发量等指数表现出来。虽然并不能武断地说粉丝数量和话语权强弱呈正相关,但是显然看到的是粉丝数量越多,对信息传播的规模、走向以及相应的意见等,都会产生比别人更大的作用。

我国学者彭兰认为,微博的传播是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状传播,每一个社会网络上的个体都是“节点”,任何节点之间都有可能通过某个路径连接起来,但是节点之间的关系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强关系节点是有直接联系的那些节点,弱关系节点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节点。强关系的形成往往与现实中的关系、互动频率、认同关系等几个因素相关。对于弱关系节点来说,是否转发某一信息,完全是基于对信息本身的判断,而没有人际关系的因素起作用。因此,这一层级的传播是对信息公共价值的一个有效检验,它形成的优胜劣汰机制,对少数信息从信息海洋中凸显出来成为公共热点,具有关键性作用。笔者认为就“强关系节点”与“弱关系节点”的数量对比来看,获取庞大的“弱关系节点”即公众的认可应该是党报官方微博努力的方向。

2.党报应继续在微博中发挥它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党报以其权威性一直充当着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公众观望世界的“窗口”。微博带来的“信息发布权”的触手可得使得每个公民都能介入新闻业,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新闻素养以及“把关人”的缺失,微博上虚假新闻不断,甚至会有恶意炒作的现象。微博上的公众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流离失所”,在传统的“舆论场”中从不缺位的党报,也应在微博中为公众指引方向,用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来粉碎微博上的虚假信息。

(二)党报官方微博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可能性

1.微博场域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了一片适宜的“土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认为,西方新闻从业者在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过程中,由于现实因素的规范与制约,常常陷入理想现实的悖论:新闻专业追求与现实表现的悖论、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的悖论、新闻职业道德与效益利润的悖论,解构了西方所标榜的“自由”“客观”“公正”“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神话。①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闻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着多方力量,是一个流动而博弈的场地,是“一个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的活动之中的关系网络”。新闻媒体掌握的传播资源向来是政府—市场—公众的权力博弈点,这种权力角逐并不是平等的,政府和市场往往处于强势地位。新闻专业主义也就是在政府—市场—公众间的博弈中出现的。我国新闻媒体的“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性质,党和政府对新闻传媒有着严格的监管,这种监管也是特定时期采取的特殊办法,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维度来看,党报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它的宣传价值。由于缺乏适宜的土壤,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更多表现在理论上的探索,落实到现实却常常举步维艰。当政府、公众、媒体之间形成一种宽容关系的时候,传媒或许能够寻找到建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契机,并进而忠实地履行其职责。②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公共舆论”平台,在微博场域里,拥有着信息“发布权”的公众由于数量众多,从而有了和政府、市场抗衡的资本。政府、市场、公众在这个“公共意见领域”中的权利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一种可操作化的实践规范。近几年来,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一直是新闻界探讨的热点。有学者认为中国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应该基于实践社会学的研究取向,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经验,建构一种动态的关于媒体从业者“行动”的研究视角。这一研究视角将专业主义的实践在政治权力、商业权力、公众群体与媒介组织之间的复杂博弈中进行观察,致力于探讨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是如何在外部权力与媒体内部因素的互动中进行运作的,最终形成一种协商型的新闻专业主义。③袁光锋:《从文本、制度到行动:体制缝隙与“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基于“行动”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路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从内部向度来看,新闻专业主义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伦理。正是在专业新闻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之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新闻人将被普遍性认可的新闻价值标准作为工作尺度,并以新闻伦理为基本的精神指标和道德规约,才能保证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亦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新闻的基点——公共利益。①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综合各家之言论,笔者认为以真实、客观、公正、理性、责任为内在基点的新闻专业主义转化为可操作化的实践规范时,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论述——专业的新闻组织机构、高质量的新闻从业人员、多元的话语体系、公众的意见平台,具体可以表现为:

(1)专业的新闻组织机构:清晰的目标定位、准确的报道方针、专业的采编团队。

(2)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受过专业的新闻职业培训,有较高的媒介素养。

(3)多元的话语体系:叙说主体、叙述主题的报道类型、报道形式。

(4)公共意见平台的开放程度:与公民互动的程度、是否设有公共的窗口。

三、结语

微博所开创的新的新闻传播格局无疑为新闻专业的践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各类党报也纷纷在微博中谋求自身的转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概念,强调的客观报道也只能做到相对客观,新闻采写、编辑、报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宏观环境以及个人观点的影响,所以新闻专业主义想要真正的转化为行动中的力量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跋涉。

[1]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王佳航.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5]甘丽华.最近十年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重点和方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2(8).

[6]彭兰.微博客对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冲击[G]//新闻学论集:第24辑,2010.

[7]袁光锋.从文本、制度到行动:体制缝隙与“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基于“行动”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路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李岩,李赛可.新闻专业主义的悖论分析[J].新闻界,2014(1).

[9]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2(2).

猜你喜欢
党报主义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新写意主义
公众号5月热榜
近光灯主义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