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016-03-28 02:08谢丛骏范星宇谢钢
财政监督 2016年7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谢丛骏 范星宇 谢钢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谢丛骏 范星宇 谢钢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从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流程再造、分析方式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并初步分析了商业银行涉足互联网金融而带来新风险的应对方法。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和模式

互联网金融并未从本质上改变跨期配置金融资源的属性和支付结算等功能,只是通过互联网让金融交易具有成本低、减少信息不对称、不受时空限制等新的特征。互联网金融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不分地点、24小时连续低成本金融服务;二是以电子商务生态为基础,客户流量为入口,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梳理,共存在六个模式:第三方支付、P2P信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竞争关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尤以第三方支付和大数据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为突出。下面从其发展速度、成本优势和影响商业银行的机制方面进行分析:

(一)非金融支付机构发展迅猛、商业银行中介地位弱化

第三方支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降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收入、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降低客户忠诚度。

过去几年,我国网民通过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以及电话支付等方式进行结算呈逐年上涨态势。2015年,网上支付业务共发生近200亿笔,金额近900万亿元,同比增加23%和19%;使用移动支付的客户数量近2.5亿户,共实现支付5.5亿笔,支付金额近2.5万亿元,支付笔数和支付金额比2014年增长120%和130%;使用电话支付的客户数近4亿户,支付笔数4.5亿,支付金额4.2万亿元,其业务笔数和交易额比2014年减少5%和15%。由此可见,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增长速度、金额、笔数都远远超过电话支付。

同时,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和网上支付数量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互联网使用情况看,网民总数从2002年的不到6000万增长到2015年6亿人,增长近10倍;而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43%,比2002年的不到5%增加了38个百分点。从第三方支付发展情况看,2015年通过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实现的交易金额近4万亿元,比2002年的60亿元增长近70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另外,获得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的企业超过200家,比2002年翻了三番。因此无论第三支付的机构数、业务发展速度还是规模,均对商业银行的收入和支付中介地位造成威胁。

(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降低利息收入来源

P2P信贷实际上是一种直接融资业务,是金融脱媒的表现,也是金融管制下个人投资渠道被堵塞后的一种反应。2007年,“拍拍贷”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网上P2P借贷平台。由此,商业性P2P借贷业务模式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发展速度惊人。2014年末,我国共有P2P贷款公司近300家,放贷规模达到228.6亿元,同比增长271.4%。虽然交易规模的上升速度较快,纯线上交易的份额占全部P2P贷款的27.6%,其余72.4%均为复合交易。随着P2P贷款的逐步正规化,以及投资理念的普及,未来纯线上贷款的份额会缓慢提升。但是鉴于国内信用体系及投资者风险意识两方面因素的制约,P2P贷款交易类型中涉及线下操作的复合交易在长时间内不会消失。

大数据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金融,阿里金融模式是基于整个阿里商业生态环境下的金融创新,在阿里的B2B、B2C(天猫)、C2C(淘宝)、支付宝等产品下,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实现网上审批、快速放贷的金融创新,即所谓的“量化放贷”。

虽然目前阿里金融打着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旗号,但是未来一旦打通了存贷业务通道,就会成为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传统商业银行具有相当优势。首先是低成本放贷,而阿里金融的平均贷款成本是每笔2.3元,而银行的成本为2000多元每笔。其次是平台优势明显,阿里金融背靠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环境,从生产到销售,整个商业产业链都在这个平台上运行,数据量大、质量佳、客户忠诚度高都是商业银行无法企及的。第三是科技实力强,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技术研发能力强,研发效率高。第四是企业管理模式符合互联网的要求,即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管理要求。第五是放贷效率高,阿里金融采用基于数据的量化放贷模式,由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平均每天贷款交易可达一万笔,这个数量是商业银行目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造成商业银行存款流失、成本增加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业务,严重地冲击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业务。2013年上半年的活期及临时性存款为17.11万亿元,2013年年末活期及临时性存款18万亿元,增长5%,2014年末活期及临时性存款16万亿元,增长6.8%,增速下降不明显,但是如果排除年末是个人活期存款增长高峰这一季节因素,那个人活期存款下降还是很明显的。从2014年存款增长情况看,全国银行机构个人储蓄存款增速在逐渐放缓,增速比上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刚刚站稳10%,2015年增速更是降到10%以下,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时代。

从几大主流银行看,随着竞争主体增多,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增速下降情况更为明显。以农业银行为例,2013年末个人活期存款增长14.3%,2014年个人活期存款增长6.68%,同比下降近八个百分点。相比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增速虽有所下降,但要好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例如:平安银行活期存款2014年同比增长11%,增速较2013年下降13个百分点;民生银行2014年存款增幅也比2013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12%。

银行存款增速不断降低,第三方支付金额却不断增大,为保持流动性同时又兼顾收益,其主要沉淀资金逐步流向货币基金,对银行存款形成分流。例如,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截止2014年一季度末的净值达541亿元,达到这一规模用时不到一年,这541亿元的资金基本上是银行的活期存款转化而来。同时,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兴起增加了银行成本,因为市场上的货币基金又通过银行间市场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回流银行,增加了银行的利息支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存款分流还远未见底,预计3—5年内,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还将进一步降低,个人存款增速还将进一步下滑。

三、应对措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是一个较大冲击,商业银行应该借鉴互联网新思维,从渠道、业务流程、产品创新和大数据思维等方面应对。

(一)整合传统渠道、推进线下客户线上转移

持续优化网点布局,通过投入产出量化分析,结合产业迁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对部分已沦为“人工存取款机”的低效网点撤并或改造。积极探索低成本的“微银行”模式,加大自助设备布放力度,探索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相结合的低成本、少人员、多自助的金融便利店、楼上银行、迷你网点、“微银行”、智慧银行等经营模式。自助设备节约的人力释放出来进社区、园区、企业,通过专业化和有亲和力的金融知识营销客户。同时,发展互联网金融,推进客户向线上转移非常关键。一方面大力推广网银、手机银行,让客户体会到便捷的支付结算功能;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特色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沿着优质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企业,拓展客户链条,让客户体会供需、买卖于一体的新型交易模式,提升客户线上转移能力。

(二)重塑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可以借鉴苏宁的O2O模式,作为电子商务零售业务巨头,把实体店建设成为客户体验店、集中配送产品,这既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又可以应对互联网低价的冲击。作为商业银行也可以将传统物理网点打造成客户体验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客户产品体验、对客户进行深度营销以及培养客户使用电子渠道的习惯。例如,初次营销客户时,由物理网点营销并完成签约、开户、绑定产品、银行APP场景应用下载等工作,并由营销人员指导客户具体操作,客户学会后,后续的消费、转账、缴费、购买理财产品都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APP完成。在线上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建设网上商城,也可以挑选合作机构,全面满足客户购物、结算等需求,把客户的资金链条纳入体内,进一步组织低成本资金。同时,商业银行后台着力开发功能更加完善的掌上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系统整合网络支付、网络融资、投资理财、供应链金融和信息服务“五大产品线”,高效发挥社交生活平台缴费中心、优惠中心、交互中心、营销中心的作用,提升客户使用体验。由此来确立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客户资金也能在银行体内顺畅运转。

(三)整合产品、创新产品

在产品创新方面,互联网企业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采跟随战略,推出类“余额宝”的短期理财产品,满足客户的短期理财需求;完善现有产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界面更加友好、易用,在掌上银行加入业务办理预约功能;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管制后的反应,实际也提高了顾客的议价能力,因此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整合产品、创新产品,实施差别定价;与互联网巨头合作(BATS),创新支付方式、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如条码支付、手机号支付,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等新方式、新手段。

(四)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理念

商业银行应全面树立“数据治行”理念,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续推进,逐步实现两个转变,让数据成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资产和先发优势,主要实现路径分两步。

首先从“小数据”挖掘逐步过渡到“大数据”分析。无论大数据还是小数据,能创造价值的就是好数据。大数据概念兴起以前,数据的巨大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导致传统的小数据挖掘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较少。为此,建议从开发和利用商业银行现有高价值密度小数据的潜在价值入手,尽快应用于经营管理。同时,把传统小数据挖掘技术当做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逐步过渡到低价值密度大数据的挖掘分析。

其次从“局部试点”逐步过渡到“整体运作”。积极推动各业务板块在大数据平台原型系统上开展大数据应用尝试,通过局部项目的试点不断获取新的业务,逐步推动管理决策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变革。如通过智能化聚类分析来实现客户分层管理和产品个性化定制,通过交易数据分析实现客户行为预判和产品交叉销售,通过客户运营活动数据分析来改进渠道管理,通过社交媒体信息来完善信用风险评估,等等。待大数据平台、技术和条件成熟时,进入大数据项目整体部署运作阶段,构建完整的数据服务体系。

同时,商业银行开展大数据应用要尽快弥补三个短板。

一是弥补数据短板。商业银行内部数据治理机制尚待完善,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源范围和数据量还有待进一步扩充。对内尽快整合分散在商业银行服务网络与IT系统中的海量信息,打通“信息孤岛”。对外加强与互联网公司、政府等外部机构的数据合作,逐步实现银行数据、网络数据、通讯数据、公共管理数据等多维度整合。

二是弥补技术短板。商业银行开展大数据应用的障碍还在于缺乏相应的基础环境和技术能力。一方面需要建设满足海量数据处理需要的云计算环境。目前的原型系统环境较简陋,在基础计算环境、网络环境、机房环境上都离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所要用到的技术工具和中间件产品,可能需要与外部软硬件厂商、数据服务商等开展战略合作。

三是弥补人才短板。主要是大数据管理人才和大数据技术人才。前者是大数据的领导者,具备多种交叉学科和商业技能,能够领导团队将数据和技术转化为企业的商业价值。后者包括精通数理统计和模型构建的数学分析人才,以及精通分布式计算、图计算、机器学习等大数据技术的IT精英。建议商业银行采取外部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推进大数据人才的梯队建设,以人才储备赢得数据变革浪潮的先机。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介入互联网金融势在必行,但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互联网带来的风险如数据欺诈、电信诈骗甚至黑客攻击等情况有可能发生。如何在发展好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保证客户资金和银行财产安全,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过程主要是对数据处理和甑别的过程。下面就从大数据、业务流程方面分析风险管理措施。

(一)实施大数据风险管理

大数据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大数据的风险预警快速,优于传统的风险预警方式,通过对数据的加工挖掘,形成新一代的风险管理模型,管理信用风险。目前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于人行的征信系统和定期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进行预警,大数据的风险管理则可以将银行的风险管理触角进一步的延伸到借款人的日常交易之中,及时预警风险。经济资本是对预期损失的准备和缓冲,其实质是通过概率对损失进行估计,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可以重新对相关概率进行估计,建立新的风险量化模型,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

(二)注重操作风险的管理

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和处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风险是指操作程序、流程或外部事件的错误而引起的银行可能的损失。商业银行开拓互联网业务必然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程序,因此商业银行在面对的三大风险中,操作性风险更加的突出,需要重点加以管理。

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势必引进更多的IT技术,对传统的银行流程重塑,IT技术的特点是流程、程序按照事先预定的规则一致连贯地运行,因此内部控制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一般技术的内部控制和应用的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的一般控制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对整个信息系统以及外部各种环境要素实施的、对所有的应用控制或控制模块具有普遍影响的控制措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控制是保证数据在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授权、访问限制等程序和措施。

信息技术的应用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保密性,要做到以上三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机密性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加密,目的是对数据按照一定算法进行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隐藏其真实内容并增加获取真实内容的难度。商业银行应加强数据加密算法研究,不断变换密钥和算法的配对机制和种类;二是注重真实身份认证。通过实体物理网点人员对交易人员的身份进行认证,在进行网上交易之前,需要客户通过认证、授权才能进行。例如银行的K宝,就是根据客户真实身份配发的认证手段,与密码配合使用能够使数据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三是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即对数据来源进行监控,通过来源鉴别数据是否来自于真实交易或者客户指令。第四,数据完整性保护。准确的算法和HASH验证确保数据完整有序,能够有效杜绝在传输过程中数据遭到篡改。如果检测到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该数据不可使用。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实质是信息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计算能力、便携设备的便携程度,从而出现了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激发出了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只要顺应形势,革新产品,重塑流程,改善客户体验,那商业银行在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中,变挑战为机遇也不是难事。■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

1.蔡恺.2014.阿里小贷大数据精控低成本放贷[N].证券时报,1-30(A5)。

2.罗明雄.2013.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维克托.迈尔.2013.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3.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5.中国人民银行.2015.2014年、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数据统计报告[R]。

6.中国人民银行.2014.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央行网站。

7.注册会计师协会.2014.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