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远可期:财政作为与民生幸福

2016-03-28 02:08倪志良南开大学财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财政监督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

●倪志良/南开大学财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道远可期:财政作为与民生幸福

●倪志良/南开大学财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3月,中国的两会时间,民生议题,热度依旧。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倒计时”的发令,今年的两会承载着更多的惠民使命,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公共财政承载着更多的民生重托和幸福期盼。

一、财政支出在注重民生倾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挥出资人的“理念诱导”功能

“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日益“民生化”:教育支出从2010年的12550.03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23041.71亿元;文化支出从2010年的1542.70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2691.48亿元;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年的9130.62亿元扩大到15968.85亿元……

2015年,医疗改革加速、养老金并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4%,超过同期6.9%的GDP增速……

成绩不可低估,但对于各种依然突显的问题更不敢漠视:教育不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受教育者公民责任的缺失、对“诚、敬、义、俭、恕”等传统文化的珍惜严重不足……

就教育领域来讲,“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依然必要,但更为必要的是如何发挥好出资人的“理念诱导”功能,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公民责任,拥有远大志向;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矢志终身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与责任担当中体验意义感与幸福感。当今社会,“出资人”受人尊重,其“理念诱导”功能不可低估,“花钱”机制设计合理,会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当下,“出资人”应协调好其他教育相关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学生),关注以下“理念”。

第一,“至简”。为学上强调“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为学日益”,信息占有尽量多些;为道上强调“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信息处理务必至简。若无至简,杂乱信息堆积过多,反倒让人无从判断、无从决策,无助、逃避行为多发。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内化于心,方能生成有效判断和决策。注重至简,学生才会充盈心灵、充实事业,社会上学无所用的现象才能减少。

第二,“担当”。学习分本能、功利、社会责任、天地责任四种境界。达后两种境界,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最美妙的坚定感、方向感、意义感。毛泽东的“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何等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无不是后两种境界的体现。正是青年时期抱有为国、为公之大志,才成就了他们的非凡人生。在民族复兴之际,学子们更需抵达这样的境界,肩起远大的责任。

第三,“务实”。无论文科教育还是理工科教育,脚踏实地都是教育应达的目标。只有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为教育使命,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难题脱节的现象才会更少一些,专业化教育禁锢视野的现象才能更少一些,专业之余广泛涉猎的自觉才能更多一些。

不容忽视的是,教育中掺杂的一些虚荣心和功利性,让分数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让本真的教育价值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道术同修,理技共达”的教育理想成为了不可触及的空想。过去,传统旧式教育讲究“袖手谈心性”,重道而轻术,“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矫正和改变。然而,矫枉容易过正,当下教育看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方法论与独立思考”“远大志向与社会责任担当”“过有意义生活”等能力的培养,问题因此凸显。

要想解决问题,单靠“多花钱”已无济于事,如果不从理念和体制方面取得突破,学生的至苦至累依旧、家长的倾心付出依旧、老师的案牍劳形依旧,社会不满也会依旧。

二、强化财税的分配职能,公平收入分配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迷惑不消。”实证研究表明,相对收入差距对个人幸福的影响,远大于绝对收入。即使低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是增长的,但若与富裕群体的相对收入差距扩大,他们的幸福感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可能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普遍提高,相反,很多人有着很强的相对剥夺感,这与诸多不公平因素导致的基尼系数长期处于0.4以上——社会贫富悬殊不无关系。

“十二五”期间,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来看,从2010年到2014年间,均衡性转移支付从4759.79亿元增长到10803.81亿元。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减少到2015年年底的6000万左右,共减少一亿人左右。在近两年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展望未来,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已经写入“十三五”规划,期间内要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为实现上述目标,更应强化财税分配职能,缩小分配差距的鸿沟,进一步增加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地区的转移支付,使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增加低收入群众的获得感,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要重点加强对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支持,加大农村危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使“居者有其屋”,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切实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提高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着重改善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扶持贫困地区建立特色产业体系,提升造血能力,形成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改变某些地区“越贫越扶,越扶越贫”的局面;还应当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教育与文化的转移支付,教育和文化支出的增加,有利于防止贫困的代际转移。

三、转换关注:从满足“温饱”转向追求“品质”

我国曾提出了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解决民众温饱问题的“第一步”已基本走完,如今的生活内容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已远远超出了昔日的梦想。

迈入“十三五”,站在新起点上,如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过去三十多年各地“过分看重GDP增长”,当下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集中凸显,雾霾肆虐、水源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危机……凡此种种,都成为悬在我国前进道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加大财政性环保支出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必由之路。过去的一年,“APEC蓝”一词因承载中国民众对清新空气的期待而远播四海,而今年春节期间,大江南北数十城市的PM2.5爆表,让“春节霾”成为舆论争议话题。环境污染危害着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加大财政性环保支出,妥善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节能环保支出屡创新高,由2011年的261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814亿元,增幅高达83.9%。但是,我国的环保投入还不能满足群众对环境的要求,以2015年为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75768亿元,而节能环保支出仅占2.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使环境保护在“十三五”规划中显得更为重要。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性环保支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支出,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应有之义。“大批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农业部长韩长赋用这个严重的说法表达出内心的忧虑。部长的发言也说明了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已到了不狠抓不可的程度。安徽阜阳毒奶粉所带来的阴影还远未消散,最近的疫苗事件更是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让无数父母为之愤慨。地沟油、红心鸭蛋、毒龙虾……这屡屡蹦出的新词暴露了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增加相应安全监管支出刻不容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为了人民健康,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企业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

13亿之众的人口大国,治理之难也数倍于小国。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只要持续秉承“心正”“意诚”等传统智慧,财政敢于担当和作为,民生幸福虽道远,而可期。■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