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的X线及CT诊断(附20例分析)

2016-03-27 19:36:32赵守清其达
保健文汇 2016年7期
关键词:钡餐食道癌主动脉

●赵守清 其达

食道癌的X线及CT诊断(附20例分析)

●赵守清 其达

目的探讨食道癌钡剂造影及CT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20例食道癌患者。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其中鳞癌18例,腺癌2例;20例均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食道癌,髓质型10例,罩伞型2例缩窄型4例,混合型4例。CT表现:食道管壁环形增厚11例,管壁偏侧性增厚3例;食道腔内肿块6例;肿瘤与气管、支气管间脂肪层消失9例,肿瘤与主动脉间脂肪层存在11例,脂肪层消失7例。 结论CT对早期食道癌诊断意义不大,对中晚期食道癌的侵犯范围、分期 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食道癌;食道造影;体层摄影术

本文通过对20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食道癌患者,做病理活检证实的,做CT检查,找出食道癌CT表现特点,并与纤维胃镜比较,从而对食道癌作出正确诊断。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20例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食道癌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活检病理证实,腺癌2例,鳞癌18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34~89岁,平均66岁。其中8例术后6月~2年CT复查,4例出现肿瘤复发。采用西门子800MA数字胃肠机+飞利浦多层螺旋CT扫描机,层厚2-5 mm,增强扫描方法以3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碘海醇(欧乃派克)100 ml后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颈4段扫描至贲门部。扫描前20~30 min口服1.5%泛影普胺500 ml,扫描前再口服同浓度溶液200~300 ml,使胃扩张程度保持一致。

2 结果

(1)肿瘤的部位及长度的判断 CT对肿瘤部位判断完全正确,食管上段癌1例,食管中段癌7例,食道下段癌12例;对肿瘤长度的判定基本准确,肿瘤长度在2~14 cm间。

(2)食道癌的CT表现 主要为管壁增厚,管腔内肿块及梗阻以上食道不同程度扩张,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对20例CT图像的观察结果:20 例CT图像中能够明确有食道癌,肿瘤与气管、支气管间脂肪层消失8例,手术证实全部受侵;肿瘤与主动脉间脂肪层存在12例,脂肪层消失8例,其中肿瘤与主动脉接触的面积<1/7者5例,手术证实均无受侵,>2/7 者3例,手术证实均受侵,1/7~2/7之间者3例,手术证实1例受侵;肿瘤与心包间脂肪层消失2例,手术证实1例受侵。

(3)远处转移 本组患者中,肝转移2例,肺转移2例,脑转移1例,椎体转移1例,腹膜后转移2例,纵隔内淋巴结转移4例。

(4) CT分期 根据Moss,Reining等食道癌的分期,本组病例无1例属于I期食道癌,II期11例,III期有3例,IV期6例。

3 讨论

鄂尔多斯是食道癌的高发区。目前x线食管钡餐造影仍是食管癌影像学诊断的最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可深入了解肿瘤的范围,了解邻近结构的侵犯,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明确食管癌的分期,对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对两种检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将使诊断更为完善。

在病变长度上,本组病例食管钡餐造影与CT测量结果基本一致由于X线可观察食管黏膜改变,一般认为其测量长度较准确,而多层螺旋CT扫描的应用,基本无明显误差。

本组两者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根据食管黏膜的改变,结合CT相应层面有无管壁增厚,可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本组病例显示病变长度与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程度间无相关性。但管腔≤3mm的重度狭窄,其长度超过6cm,CT示管壁增厚达3cm,文献报告这种情况下肿瘤无法切除

食管x线钡餐造影对腔内特征性改变显示清楚,可观察病变区黏膜改变,易检出充盈缺损和溃疡型的龛影。CT则主要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管腔狭窄,肿块与管壁的境界常不易区分。溃疡型食管癌的龛影CT显示不如x线片清楚明确,仅见肿块表面不规整,边缘有结节样突起。若口服造影剂后,CT扫描可见到造影剂充填溃疡。

CT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对食管与纵隔结构对比清楚。本组气管、支气管受侵3例,气管、支气管被肿块推压前移,气管支气管后壁出现不同程度突向腔内的块影。主动脉受侵犯1例,食管肿块与降主动脉接触面>90。

食管癌的分期,按CT分期标准I期和Ⅱ期属可切除至少可行手术探查。Ⅲ期和Ⅳ期原则上不宜做根治术,应采取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探查手术。但纵隔区域淋巴结转移对手术可切除性并无直接影响,一般在术中可与肿瘤一并切除p 。本组有12例行手术治疗,11例切除肿瘤,1例为探查术。我们认为将x线与CT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早期食管癌的发现,术前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均有重要价值。

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较多,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只能观察和了解食管腔内情况,而无法了解肿瘤有无外侵和转移。CT检查有利于观察肿瘤有无外侵或转移,而不能很好地显示食管腔内病变的全貌。

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食管肿瘤的一种简便、经济、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X线检查:食管造影是诊断食管癌的一个最简便实用的方法,检查食管癌患者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钡剂的调制,使其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及流动性。

(2)应做气钡双重造影,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轮廓、范围、粘膜及舒张度,对疑为早期癌的患者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透视时必需仔细观察食管全长(包括贲门胃底部)以免遗留多段病变。

(3)作细致的胸部透视,观察肺部、纵膈有无转移瘤或其它疾病,胃泡的大小,其内有无软组织肿物。

(4)必须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时间和摄片,除了对局部病变拍摄左、右前斜位点片外,对颈段食管应拍摄侧位片,显示其与气管的关系。此外应拍摄食管全长,包括贲门胃底部。

CT扫描:应空腹检查,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邻近的心脏大血管,提高对比度,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吞服稀的碘溶液及气体以显示食管腔玉林药品批发参考食管造影片在病变部位采取薄层扫描(2MM--5MM)或重建,减少部分体积效应使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楚。

CT表现

(1)肿瘤的腔内外生长情况∶CT的横断面图像能观察肿瘤造成的食管壁不规则增厚,肿块可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可全周或偏心生长,食管腔受压变小不规则,偏于一侧或完全闭塞。肿瘤与周围纵隔内组织、器官的脂肪间隙是否清晰则可提示肿瘤有无外侵。

(2)气管支气管受侵∶气管或支气管明显受压造成形态改变或后壁不规则,提示气管或支气管受侵。

(3)主动脉受侵∶肿瘤与主动脉相邻处脂肪间隙消失,接触面>90°、主动脉管腔局部变扁者,可以提示主动脉有受侵可能;相邻处脂肪间隙存在,接触面<45°者提示主动脉可能未受侵。

(4)心包受侵∶肿瘤与心脏相邻部位正常脂肪间隙消失,心腔凹陷变形者提示受侵。

(5)纵膈淋巴结转移∶CT扫描有助于检出病变周围及纵膈内的淋巴结转移。

(6)腹腔淋巴结转移。

食道癌术后复发的CT作用 食道癌术后复发率高达30%~50%,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随访发现术后复发4例.为术后6月~2年发现复发,均为食道与胃吻合术后,准确率为76%。低于国外报道为87%~88%。建议使用国外学者提出的术后3个月进行CT扫描作为基准. 以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CT,密切动态CT检查。对于术后复发的诊断。则应CT密切动态观察、结合临床CEA动态监测.是进一步确诊的有效方法。

总之,X 线钡餐照影是食管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对食道癌诊断的主要价值是显示晚期患者的腔外脏器侵犯范围、远处转移情况,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外科剖腹探查。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术后复查也有重要意义,两者各有优势,同时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将X线与CT结合起来检查,再分析资料结果更准确,特别是手术患者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蒙医医院影像科)

[1]王道清食道癌的CT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8,8(22),96-97.

[2]赵心明,孙伟,蒋力明,等.螺旋CT及其平面重建技术对判定食管癌侵犯周围结构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5):885-886.

[3]张自新X线与CT对食管癌的诊断分析,中国中医药杂志,现代远程教育,2010.4. 121-122.

[4]於唯鸣,潘志国,叶萍食道癌X线与CT诊断,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7.6(9)91-92.

猜你喜欢
钡餐食道癌主动脉
CT 扫描及X-线钡餐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哈尔滨医药(2021年6期)2021-02-23 11:04:24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主动脉假腔插管的应用
老年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比较分析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
PAK1和LEF1对食道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钡餐、CT及胃镜应用于胃癌诊断的对比分析
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安徽医药(2014年4期)2014-03-20 13:13:12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
哈尔滨医药(2014年4期)2014-02-27 13:35:28
食道癌、贲门癌术后腹泻的中药治疗现状
西南军医(2014年2期)2014-01-30 07:59:07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救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