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干活”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2016-03-27 23:57:50彭麦福李中扬李爱哲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导师能力设计

彭麦福 李中扬 李爱哲

“学会干活”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彭麦福 李中扬 李爱哲

通过论述“干活”的基本理念、“干活”在实践教学中的教与学,指出在工作室模式的设计实践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载体,在干活中学习,提升研发能力与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了解与熟悉市场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工作室模式;实践教学;设计教育

[作 者]彭麦福,硕士,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

李中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梁 娟,硕士,防灾科技学院助教。

设计教育是文化、创新与应用的综合教育,它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密切关联,本科阶段,注重产、学、研教学内容渗透,构建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建立学校的研发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平台,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必要。随着社会多样需求,培养高端设计研究人才尤显重要。

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研究和应用能力。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探求者。设立学习平台、设计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在设计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是提升学生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工作室的建立,创造了一种现代化专业人才成长的教学实践环境[2]。在工作室机制下,导师通过实际项目展开主题设计研究,把“干活”转换成一种有效的教研方法,让学生在“干活”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

一、实践教学中“干活”的意义

这里的“干活”指的是当“活路”具有一定的实施价值时,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以过程学习认识设计。通过“干活”了解客户所需,同时,上升到研究层面,去比较和深化设计“干活”不是单纯的打工,更不是一味满足客户指派,对付差事。它具有明确的设计研究目的,成为学生探索设计过程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干活”,我们可以分成“干”和“活”两个部分,简单说来“干活”的核心是“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理解并运用好这两个部分,才能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将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劳动。

在学习阶段,学习和实践是两个重要方面,而“干活”则为此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作为导师有意安排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通过项目“干活”提高实战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往的设计教学,经常出现模拟性课题,这种模拟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基本上还处于理论状态或理想状况,经常是自问自答,学生还活在假设空间之中,与实际所需有较大差距。他们的训练较为单一,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根本谈不上实战。如果学生有机会跟随项目,从“干活”中去提升设计研究和市场沟通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如今研究生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会“吸”“收”“吐”,即学会、升华和施展。通过“干活”,获取设计转化与应用经验,并提高到研究层面加以探讨。

二、对于“干活”的解析

当前设计公司已不再引进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才,而是要求学生一旦进入工作环境就能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学生在就业前获得这一方面的能力,主要是靠实践教学[3]。因此,很多学校都采用工作室模式开展设计实践教学,在这一模式下工作室成为承载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为社会服务,“干活”是工作室教学的核心。

1.“干”的理解。“干”并不是埋头苦干,更不是蛮干,干活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设计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怎么干活,用什么方法干活,设计思维与设计意识在干活中如何发挥效用,如何提高干活的效率,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看了不少书,掌握了一些设计理论,也得过一些奖,但在跟客户提案时总得不到认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会干活的现象。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项目,由于实际项目不同于模拟项目,在“干活”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导师可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不断解决实际设计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可以逐渐从中领悟到干活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意识的具体运用方法,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2.“活”的理解。好的设计项目,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学校和市场的对接,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所以,导师在引入设计项目时要进行选择:第一,“活”要顺应导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并不是所有的“活”都拿过来给学生做;第二,“活”要有较高的层次,应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只有经济利益缺乏研究价值的“活”不应当被引入工作室。第三,对于“活”的研发效果要有明确的预期。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大而无边的“活”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不利于设计的操作。导师在选择“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使学生干的“活”不会过于困难,从而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适度地、逐步地提升自己的研究和实战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活”的研发效果,导师也便于从整体上掌控“干活”的进程。

三、“干活”中的教与学

在工作室模式下,引入实际的社会实践项目,把工作室的教学与社会生产挂钩,在教学过程中兼顾教学、研究和实践,形成社会、文化与设计的互动[2]。在这其中,“活”成为连接教与学的载体,“教好活,用好活,干好活”成为在这期间的核心。

1.“干活”中的教。工作室引入设计项目后,导师先带领学生分析课题,介绍国内外先进设计理论、创新理念及设计发展动态,以此作为理论支撑,再对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形成导师在“干活”中教方法、教意识、教过程的解析和思维推演教学模式。比如,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研究所在承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海报系列设计项目时,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教学过程。导师首先分析该项目的设计要求、设计定位,以此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设计方向,同时把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视觉表现形式传递给学生,既有宏观设计效果的掌控,又有设计细节的指导,如中文和英文在设计编排中的不同特点,中英文混编时的处理技巧,图形的形态、色彩、比例,如何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使图形具备准确的内涵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等[4],使学生在“干活”中既能学到基本的设计技巧,又能提高自己的设计意识。

2.“干活”中的学。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干活”不同于社会工作中的干活,在这一阶段,“干活”实际上是学习的途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干活”的机会,在“干活”中学习设计理念,学习优秀的创意思维方法,并且利用“干活”这样一个机会,对已掌握的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

在“干活”中学生和导师都将会获益。对于学生来讲,在“干活”中面对项目或案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探究,这将会极大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整体出发的设计观念。另外为了干好活,导师经常会聘请与本项目有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作专题的研究分析报告,这对学生学术视野的拓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干活”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把学术、科研与设计项目进行整合,一方面让“活”能够顺应学生的设计方向,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从中提取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活”的分配原则方面,坚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个性,把“活”分成几个部分,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加以分配布置,使学生既能关注整体,又能突出自己的亮点。

最后,“活”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毕竟不同于从事社会工作的员工,有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如时间观念不强、缺乏服务意识、团队观念较弱、配合意识不足等,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管理,促使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工作习惯,便于毕业后与市场接轨。

五、结语

在项目实践和设计研究中,“干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开阔设计视野、增强设计意识、扩大设计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是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

1.“干活”的价值。将实际项目纳入设计研究中,鼓励学生多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探究。借助工作室研究平台,引入“干活”机制。研究生针对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从不懂到熟悉,从学习到研究,从设计到应用,始终将“干活”当成实现有价值的专业目标去做,完善自身能力,学有所成。

2.通过“干活”教学相长。对导师而言,“干活”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善于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做到消化内容,完善结构,成为教学整体。把“干活”当成一种有趣的沟通方式,使研究生乐于参与。 “干活”不是目的,而是成为深化设计研究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通过“干活”,在实战中加强锻炼,摒弃空洞理论,将学习和研究落实到项目中去,通过“干”去获取设计意识和方式方法,提升设计品质和素养。同时,因为“干活”学生有了实战经验、求职空间和生活来源。

3.强化实战能力。通过“干活”,学生会逐步关注市场和商业设计,学会了解客户,分析客户,树立良好的设计服务意识。处理好设计研究与商业设计的关系,在实战中找到设计的灵魂。

4.“干活”是设计实践和研究的平台。“干活”成为工作室正常运转的平台。它既是学术平台,又是学生实践的窗口,要想有效运转,必须有相应的设计项目作为支撑。项目的引进,让学生有“活”可“干”,“干”中有思、有学、有所用。三者在设计研究中互为驱动,共同构成校企双赢的平台。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设计意识与设计思维的推演能力,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设计工作室既是教学的平台,又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窗口,这一平台要想有效运转,则必须有相应的设计研究项目作为支撑,真实的社会实践项目,成为这一平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在设计工作室有“活”可干,也才会在干活中有所思、有所学、有提高。同时,利用工作室实践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干活”了解与熟悉市场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干活”,逐步学会如何进行商业设计,并从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了解客户,更全面地分析客户的要求,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

[1]钟文彦.初探平而设计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12):243.

[2]李中扬.高校设计研究生工作室机制构建探究——以首都师范大学设计工作作室为例[C]//中国(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

[3]彭麦福,房庆丽,刘韬.对本科层次设计课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2009(2):189.

[4]彭麦福.简析平面广告中的图形设计[J].新闻爱好者,2012(6):49.

猜你喜欢
导师能力设计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导师榜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