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6-03-27 23:57王洪涛王业斌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贸易人才专业

王洪涛 王业斌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王洪涛 王业斌

在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包括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培养建设体系在内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模式构建的途径,最后给出优化我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 者]王洪涛,经济学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

王业斌,经济学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研究员。

文化贸易是伴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贸易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颇具活力的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高速增长,并在全球文化贸易当中占据重要份额。但是中国文化贸易的典型特征是大而不强,即中国文化贸易的体量虽然巨大,但是核心文化产品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这就造成中国核心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的格局。造成这种局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文化贸易当中精通文化贸易专业知识、外语和文化贸易国际规则的人才缺乏,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瓶颈。在当前我国文化贸易快速发展和核心类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背景下,从培养国际文化贸易所需人才必备的能力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模式构建和优化途径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能力构成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作为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其培养过程必须以能力构建为导向,具体来说,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能力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论知识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个崭新的,集国际贸易、文化经济、产业经济、传媒经济和跨文化传播等知识为一体的跨专业交叉学科领域,国际文化贸易人才不仅要充分掌握其基本知识,也要瞄准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向,还需要根据文化贸易产品具有的特殊性,掌握诸如WT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设定的贸易规则和如法国、加拿大等国对文化贸易所设定的非关税壁垒等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既需要懂得一般国际贸易的实务流程、方法和技巧,又必须充分按照文化贸易的特殊性,具备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能力、跨国经营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及跨境物流管控能力等。

(三)国际化视野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既要有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又要具备对文化贸易当中“文化折扣”影响的有效处理能力,还应具备充分理解我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社会文化软实力战略的能力。

二、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

目前,国内高校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模式有两类,一种是以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代表,直接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通过专业模式定向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另一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将《国际文化贸易》和相关课程作为文化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模式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对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第二种模式,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采用第一种模式培养国际文化贸易所需人才将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从目前国内直接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目标设定多强调以国际化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从事国际文化贸易实际工作的以创新、复合和高层次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认为,未来国内高校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文化贸易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运行机制,掌握国际文化贸易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通行法则,能够在文化传媒机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从事外贸、管理、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突出培养能够满足国际文化贸易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为特征的人才特点。

三、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模式的构建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达到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及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和一定的机制设计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就形成了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模式的构建。本文认为,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模式构建至少应在以下方面建设完善。

(一)理论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设置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理论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应包括注重综合知识基础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必修课程、注重专业相关知识培养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注重专业操作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构建,专业必修课要注重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构建,国际贸易、国际文化贸易、国际文化政策与法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应该包括在其中,专业选修课程注重学生文化相关知识的构建,国际传播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知识产权法和艺术概论等课程应该包括在其中,专业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国际文化贸易操作知识的构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文化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和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应该包括在其中。

(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仅关系到该类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也关系到国际文化贸易人才供给和实际需求是否形成良好的匹配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应该以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能力链为导向,以“知行合一”为原则,通过外贸仿真综合实训平台、实际文化贸易部门实践和毕业实践等环节,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熟悉整个文化贸易的流程和操作规范,了解各种文化贸易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最终使得在国际文化贸易操作和运作方面的能力得到强化,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贸易领域,培养人才适应发展变化的创新能力成为需要。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可以通过对版权贸易、图书、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及视听等文化产品和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等专门的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专项创新课题的设立以及邀请文化贸易行业和部门的专家深入课堂进行专业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国际文化贸易前沿知识的关注和兴趣,培育他们创新能力的逐渐形成,这个过程中,要更加秉承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测评体系也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

四、优化我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完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日新月异,决定了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要与时俱进。如何将不断变化的文化贸易形势、不断创新的文化贸易模式、国际文化贸易的新规则和我国不断出台的文化贸易政策等融入国际文化贸易的理论知识体系,逐步完善集前沿理论、政策和实务为一体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知识理论体系,是需要努力的目标。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

实践操作性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能力培养的重点。将实践性课程引入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强化国际文化贸易的实践教育,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是努力的方向。一是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基地实习、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跟踪国内外高水平的外贸仿真平台软件,投入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文化贸易专业人员走入课堂,为学生开设“国际文化贸易进出口实务”和“国际文化贸易跟单实务”等课程。四是鼓励学生考取报关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五是安排课堂实训课和毕业实习环节进入国际文化贸易公司或海关部门,构建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提升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外语水平

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课题教学过程当中,应加大外语教学的比重,除大学英文以外,“国际文化贸易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商务谈判”“国际文化贸易英语商务信函写作”等课程应加入课程体系的必修或选修模块当中,英语案例教学和英语模拟实训等教学形式也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全方位提升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以英文为主的外语水平,提升其对国际文化贸易实景的感知能力。

(四)提高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人文素养

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具备开放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开设“世界文化发展史”“国际文化与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际英语”等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传统习俗有所了解,开拓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提升学生从事国际文化贸易活动当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开拓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国际文化贸易,提升其面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机制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GB370)、“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JGA342)和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2015年度教改项目“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XYTGO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李小牧,李嘉珊.中国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实践、困境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2]郭艳,张群,王爱红.对我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3).

猜你喜欢
贸易人才专业
人才云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