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杨庄乡农业服务中心 潘灏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西平县杨庄乡农业服务中心潘灏
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造成小麦后期倒伏、枯白穗,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一般使小麦减产1~3成,严重地块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造成烂芽、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白穗等症状。
(一)烂芽死苗
主要由种子带苗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苗变黄,重者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
(二)花秆烂茎
小麦返青拔节后,根茎基部的病斑随着茎秆生长向上移动,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在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看见白色丝状苗丝体和黄褐色的菌核,病情严重时可造成茎秆腐烂。
(三)倒伏
由于茎秆腐烂,后期遇上风雨,极易造成倒伏。
(四)枯白穗
由于花秆烂茎,田间出现旗叶黄尖,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抽穗,由于缺少营养,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该病由禾谷丝核苗和立枯丝核苗引起,属半知苗亚门真菌,禾谷丝核苗菌丝双核,菌核小,菌丝较细,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立枯丝核苗菌丝细胞多核,色泽较深,菌丝较粗。纹枯病病菌生产的温度为7~39℃,菌核形成的温度为11~37℃。
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以苗核和苗丝体作为初始侵染源,小麦播种后,土壤中的苗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孢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染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一)冬前发病期
小麦播种后病菌侵染,造成秋苗发病,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病株率一般在10%左右,是后期形成枯白穗的主要来源。
(二)越冬静止期
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发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三)病情回升期
翌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回升和降雨增多,病菌开始大量侵染麦株,病株率明显增加。
(四)发病高峰期
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随着植株生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病菌向上发展,严重度增加,形成花秆烂茎。
(五)病情稳定期
抽穗以后,茎秆变硬,气温升高,阻止了病菌继续扩展,病株上产生菌核而后落入土壤,重病株因茎秆腐烂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小麦纹枯病靠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四周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有关。
(一)品种抗性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如矮抗58、西农979等,这些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造成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
小麦常年连作,土壤菌源数量多;小麦播种早,气温高且播量大;盲目大量施用化肥,特别偏施氮肥。
(三)气候条件
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春季气温回升快,湿度大,田间阴闭,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促进小麦健壮生长;适期播种,减少播量;平衡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防止田间积水。
(二)化学防治
小麦纹枯病有两个侵染高峰: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第二个是在春节小麦返青拔节期。抓住这两个防治适期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危害。
在小麦播种前,采取药剂拌种,可杀死种子带菌,形成保护层,阻止冬前病害侵染,减少越冬菌源量,可用以下药剂:2.5%咯菌晴(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100kg种子,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悬浮种衣200~300mL/100kg种子,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40g/100kg种子等,对水适量,拌种后晒干播种。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药防治,每667m2可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乳油15~20mL,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40g,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mL,30% 多·酮(多菌灵· 三唑酮)悬浮剂70~90mL,28%井·酮(井冈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100g,对水60~75kg,压低喷头,重点喷小麦茎基部,可控制病害蔓延。小麦拔节以后,植株高大,防治效果差,应抓住最佳时机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