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研究

2016-03-27 20:35孙兴全张晶
财政监督 2016年18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孙兴全 张晶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研究

●孙兴全 张晶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一系列经济思想、观点以及学说展开,虽然期间经历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但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在大方向上却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大趋势。本文以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依据,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分段研究,分别阐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脉络。

辛亥革命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一系列经济思想、观点以及学说展开,虽然期间经历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但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在大方向上却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大趋势。

因而,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即辛亥革命以来,为实现振兴中华理想的中国人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追求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实践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体现了传统中国经济思想的时代化、现代化,也体现了西方经典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具体化,是人类文明与中国设计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实际上很难在空间范围上进行限定,相反,却是带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指称。而在本文中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则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摆脱封建经济制度,逐步发展资本主义,到后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失败而使得中国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总体脉络

辛亥革命以来,随着封建经济体制被推翻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富国强民的时代梦想,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主义革命者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均做出了艰难的探索,从“旧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扶助农工,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体现了基于中国国情的本土经济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秉承为中国经济现实服务前提下的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经济理论在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是不同的。

辛亥革命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系统宣传和适用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全面的理论体系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经济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1949年以后,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推崇,外加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而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较全面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西方经济学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沉寂状态。主要表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及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并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形成科学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结合中国实际对苏联模式政治经济学进行若干修正以指导中国经济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成为时代主旋律,为西方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论逐步对指导中国经济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上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上构建中国经济学,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形成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所形成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试图将中国本土经济理论、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或西方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分析、研究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

二、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研究

当前,理论界对于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研究在阶段性划分上多以历史重大事件为依据,本文认为,经济理论是为研究并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经历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的历史事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于经济理论的阶段性划分以历史上重大事件为依据是比较贴近事实的。

(一)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1911-1921)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及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对于中国社会思想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突出体现经济学思想的是“民生主义”理论,其撼动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经济思想的基础,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广大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同时,孙中山先生早期的民生主义将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同与西方的社会主义相联系,设计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初形态。在这个社会主义里,其强调实业建国,主张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又主张经济、技术开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高效的管理机器、设备和人才,促进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形成我国第一个经济现代化思想,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先河。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发展和继承了旧“三民主义”的思想,在其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在如何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选择上的重大转折,即通过唤醒并依靠社会主义力量,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中国工农业,实现振兴中华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目标。

(二)五四运动后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1921-1949)

苏俄“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空前高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试图寻找中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俄“十月革命”经验下的出路。而五四运动将这一思潮推到了顶峰,并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传播创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起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全面体现了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与创新过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尤其在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深入,中国本土商品经济思想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遇,也使得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成必然离不开商品经济的认识更加明确。

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一次正面较量,开创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推动了立足于本国经济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本国现实问题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早期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旺盛生命力。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将注意力集中于变革生产关系上。其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稳定,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经济理论的研究者继续沿袭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本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当时战争后急需恢复经济生产、解决民生的社会现实,分析并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同时还表现为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系统引入,形成一些在当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如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规律、政治经济学对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等。此时,中国经济理论界相对活跃,形成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但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良好态势加上发展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隐隐出现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的思想诟病。

(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1966-1978)

其后的十年,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在这一时期几乎陷入停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被一些伪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代替,科学的经济理论研究受到唯心主义说教的排挤,由于缺乏科学经济理论作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几乎陷入倒退的漩涡。该时期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解决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研究,而所谓的经济理论则是出于政治目的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歪曲和篡改,几乎丧失科学性。

但同时,在这场文化浩劫中,尚有清醒的学者,在艰难的环境中仍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坚持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加强国民经济调整、整顿的重要性,着力将“四个现代化”列入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积极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正是基于这些学者的努力才使得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经济能迅速地实现拨乱反正,走上正确的道路。

(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度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选择。诚然,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一直坚持计划经济,在一定时期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且计划经济似乎也确实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的要求。但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探索更应该深入中国社会的本质,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等一系列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计划经济或纯粹的市场经济是否真能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时中国客观上存在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及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实,决定了任何企图放弃计划性主张或完全否定市场性的主张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而改革开放注定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实际、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也是对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创新。

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市场经济学间相互促进,共同指导中国经济实践,形成了丰硕的经济理论成果。如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大重要成果,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深入发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前提下,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收入分配理论及产权理论均是研究经济理论成果中重要的部分。

1、收入分配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为适应这种变革需要,同时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分配为辅的演变过程。由于生产要素的占有数量及质量的不同,导致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研究收入分配论,调动全民积极性,实现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接口。

2、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各国有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体现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在该背景下,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产权改革压力,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经济的全球竞争,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力度将会越来越有限,产权界定及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经济理论界为有效解决这一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难题,从80年代起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成功实现国企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绩效管理,将产权理论应用于国企合并、兼并形成新的集团企业,扩大对外竞争力,实现国企平稳改革和发展,保证经济稳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省军区梅苑干休所)

1.王毅武、吴磊.2011.论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

2.王毅武.200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论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3.王毅武.2011.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

4.张东辉.2008.中国经济理论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东岳论丛,1。

5.赵晓雷.2002.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J].当代中国史研究,3。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简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