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16-03-27 19:28黄星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长春130028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黄星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长春130028)



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黄星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长春130028)

[摘要]现代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撑。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培养水平,文章对近年来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研究,从培养现状、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归纳了主要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文献统计;研究综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我国的高等学府逐渐培养出了一批金融人才,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但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现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优化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研究,从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地域范围等方面分类,汇总了主要的学术观点。

一、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姚先霞[1](2006)以我国加入WTO作为背景,分析了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人才需求的特点,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未来我国金融人才需求总量逐渐扩大、门槛提高,不同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显著增大,复合型金融人才备受青睐。刘灿、毛洪涛[2](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搜集了高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不同群体对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设时间、教学安排和课程的重要性等问题的不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吴晓灵[3](2011)从未来金融博弈的世界格局出发,研究了我国对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她认为我国现在急缺的是各层次的金融高级人才,包括面向监管当局的宏观管理人才、面向金融机构管理层的企业经营人才、面向金融机构中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面向各种基础业务的高级技能人才,为应对需求要加快落实银行业“128”金融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选拔优秀人才深入金融机构内部进行培训。危慧惠、朱新蓉[4](2011)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美国金融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西方金融教育中重微观轻宏观、重定量轻定性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应注意取长补短,宏观与微观并重,在借鉴西方金融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适应中国金融运行的实际环境,不能过度依赖西化的教育方法。曹晓丽[5]等(2013)认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数量匹配、质量匹配和结构匹配是当前面临的三大困境,为解决上述矛盾必须加快构建面向高层人才、中层人才和基层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二、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国内学者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主要提出了三种观点,分别是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应用技能型金融人才以及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一)创新型金融人才

王韧、刘赛红[6](2008)提出了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践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才智,为金融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创造出卓越成效的人。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要从激发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活动、拓宽专业口径、尝试创新手段、推行开放式教学等方面改革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马元月、郭广忠[7](2011)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了认知规律,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主动认知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侯惠英[8](2012)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创新型金融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特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应立足于国际化需求,注重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应用技能型金融人才

史焕平[9](2006)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金融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表现在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带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则表现出“重宏观、轻微观”的特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吴顺达[10](2007)认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导致对人才和人力标准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既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能够尽快适应基层一线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崔丹[11](2013)通过对比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育才经验分析了国内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认为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市场开发、金融服务、产品投资咨询、理财规划等多项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

邵瑞雪[12](2007)分析了WTO过渡期结束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新变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使得金融业的覆盖面越发广泛,未来的金融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金融人才。王东升[13](2009)分析了在新环境下国内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和选才标准的变化,认为用人单位青睐的是能够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市场,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基层复合型人才,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培养目标,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张成虎等[14](2011)认为,金融业的深入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而我国经管类高校目前的教学环境和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养成,故需综合考虑现代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复合型金融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

三、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

在对金融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上,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了三种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产学研三位一体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塑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刘美玲[15](2012)强调,实践教学在改善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目标的实现。许桂芳[16](2008)认为,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金融实验室,创设虚拟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郭建伟[17](2010)分析了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方针、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总结为一个“认识偏差”、两个“发展瓶颈”和三个“实践过程失衡”。一个“认识偏差”即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两个“发展瓶颈”分别是缺乏专任实验教师和缺乏统一规划的教材和大纲;三个“失衡”即个体与系统的失衡、浅层次教学与深层次教学的失衡、实验室硬件设备与软件配备的失衡。胡士华[18](2012)分析了现代金融业对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当前金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设施和基地不健全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要从课程内容、实践基地、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杨春等[19](2015)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从利用实验室进行业务型实践教学、利用校外基地进行实训型实践教学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科研型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研究探索了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途径问题。

(二)产学研三位一体教育相结合

与传统教育对比,产学研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等方式将专业知识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有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同步实现。彭云艳、金英姬[20](2011)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导师制以及大学科、小专业的学生筛选制度等方式改革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秦洪军[21]等(2012)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金融人才联动培养机制,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在办学方面缺乏主动意识,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以及政府作用弱化,在此基础上应该从建立学校的主动适应机制、企业的内在需求机制以及政府的保障机制等层面改革金融人才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

(三)职业道德塑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与传统的行业规范教育相比较,以强化道德选择能力为导向的个人认知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个人内心的冲突和两难困境,从而更有利于未来金融行业的良性运行。邹宏秋[22](2007)认为金融伦理教育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考虑以项目导向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改革传统的金融职业教育,加强金融从业者对于金融伦理的认知和修养。陈志庆、张丞[23](2007)提出了金融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一要加强对现有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二要着力构建金融行业规范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培育体系,三要加大相关法规的调控力度。除了职业道德教育以外,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万晓[24](2007)通过考察美国CFA资格认证制度,分析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提出可以通过将学生的学习教育与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互补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张宇、夏光兰[25](2012)分析了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需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金融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面向市场的金融实验平台、构建面向学生的职业规划网络平台以及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等等。

四、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人才培养这一研究范畴已经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研究内容已经涵盖了金融人才培养的近况、发展趋势、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法等诸多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研究的内容逐渐细化。针对创新型、应用技能型以及复合型金融人才等培养目标,国内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相结合以及职业道德塑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等等。

第二,研究的视野逐渐拓展。从满足国内人才需求的单一目标逐渐拓展到与国际化需求相接轨,从对金融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研究逐渐演进到开始关注外部环境的建设。如,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提出要构建适合金融人才长期发展的良性环境和配套的外部制度保障等观点。

但从近年来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相关文献的引用量和下载量等数据较少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进:

第一,宏观定性研究与微观定量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金融人才培养的文献多数局限于采用宏观定性分析的方法,即通过搜集资料和经验归纳等方式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对金融人才需求量以及影响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定量分析仍属于研究空白领域。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可以考虑通过问卷、访谈、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形成更具科学性的研究结论。

第二,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关于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研究;另一类是案例性研究。纵观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如针对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目标、方式、重要性等问题进行论述,论证较为充分、深入。相比之下,案例研究和对策研究略显不足,如立足于某一省、市、区域或者某一地方高校的个案研究往往不具备普适性,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新意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未来的研究要注重理实相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践检验。

第三,注重深层次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从培养现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和共性的浅层次分析层面,研究较为宏观,有待深入和具体化。如,目前针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未来的研究应针对高职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群体和不同的区域发展环境细化培养方案,制定更详细的措施,突出培养特色。

第四,拓宽研究领域。目前国内文献多侧重于研究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方式,而对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评估的研究略显薄弱。因此,未来可以考虑从构建金融学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两个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先霞.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52 -154.

[2]刘灿,毛洪涛.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29 -32.

[3]吴晓灵.大国金融博弈需要多层次金融人才[J].中国金融,2011,(16):10-11.

[4]危慧惠,朱新蓉.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1-95.

[5]曹晓丽,王颖振,林枚.匹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J].华北金融,2013,(12):37-40.

[6]王韧,刘赛红.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之我见[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6):122-123.

[7]马元月,郭广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3):21-23.

[8]侯惠英.金融危机后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探讨[J].商界论坛,2012,(14):171.

[9]史焕平.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2.

[10]吴顺达.关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6-49.

[11]崔丹.国内外金融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2):1-2.

[12]邵瑞雪.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8):149 -150.

[13]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14]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59-62.

[15]刘美玲.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大学金融实训教学体系建设[J].经济导刊,2012,(6):56-57.

[16]许桂芳.构建新型金融实验室,促进金融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1):138-140.

[17]郭建伟.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其改进[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8):3-5.

[18]胡士华.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19]杨春,李箐,刘大千.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5):135-137.

[20]彭云艳,金英姬.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184.

[21]秦洪军,孙龙建,王僚.金融人才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2,25,(5):84-88.

[22]邹宏秋.金融伦理认知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3):60-61.

[23]陈志庆,张丞.广西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研究[J].中小企业科技,2007,(2):32-33.

[24]万晓.美国CFA制度的新发展和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6,(9):60-62.

[25]张宇,夏光兰.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2,(8):236-237.

[责任编辑:于明霞]

Research Review on Financial Talents Training of China

Huang Xing-yue
(Department of Finance,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needs the support of high-quality financial tal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financial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raining,this article carries on a statistical research of financial talents training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nd sums up the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and achievements from the aspect of 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trend,training target,and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advances an outlook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financial talents training;the literature statistics;research reviewed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9

[文章编号]1671-6671(2016)03-0036-0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4ZCZ019);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ZD14145)

[作者简介]黄星月(198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助教,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