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亮 杨玉青
微文化环境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谢玉亮 杨玉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文化的濡养。作为高校亚文化的新锐,微文化以其开放性、娱乐性、创造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无所不在的影响。一方面,微文化带来媒介与通讯的合一、传播与接受的合一、信息与生活的合一,从而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另一方面,微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降低了门槛,如果信息监管不力,极易成为垃圾信息和谣言的温床。在新的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善建、善治、善用微文化,利用好微课、微博、微公益等微文化载体,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文化;微课;微博;微公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下力气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营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毫无疑问,日益兴起的网络微文化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到92.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一方面,移动设备上网的便捷性,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不断丰富,迎合了广大网民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需求。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仍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30.4%。而从上网时长看,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 26.5小时,对比 2015年提高 0.3小时。[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必备要素,借助微博、微信、QQ等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了对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而WiFi覆盖提升、移动3G技术的成熟和4G信号的启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这些都为微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本物质条件。当前,互联网技术已进入了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塑造出一个个以“微”字命名的新的文化样式。正如著名文化研究专家陶东风所言,“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资……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2]不经意间,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微时代,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微文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微文化起源于微博,成熟于微信,至如今则以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等形式得到广泛普及。微文化传播的快节奏和即时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宠。大学生群体通过网购、网恋、网上写作、网络社交等与外界联系,通过发表生活随笔抒发个人感想,通过“发帖、回复、转发、点赞”赢取关注度,可以说,微文化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而从发展前景看,微文化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未来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高校如何利用微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毋庸置疑,微文化作为一种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文化的自媒体时代是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人们在获得更大话语权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微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主流文化,并从内容和形式上改变了政治的议题。“在政治层面上,微时代的政治不再是宏观政治的一统天下,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微观政治正在改写我们的政治话语,重新设置我们的政治议程。”[2]层出不穷的微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微文化带来媒介与通讯的合一、传播与接受的合一、信息与生活的合一,从而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3]。这是以往宏大叙事的传播方式和传统表达所不能比的。因此,以微文化为载体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另一方面,微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降低了门槛,如果信息监管不力,极易成为垃圾信息和谣言的温床。同时,微文化的微叙事特点,也容易带来文化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大大削弱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厚重性和思想性的理解。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对作为宏大主题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面对机遇与挑战,作为文化传承引领之地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善用微文化发挥高校微文化的正向功能,找准微时代主流话语的生存空间,探索微文化环境下高校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微课:开创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模式
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结合在线开放课程中的一种形式——微课,讨论它在开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
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成功举办。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成功举办。随着微课教学比赛的成功进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日益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它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早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强调:“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微课的开发与运用无疑是这一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微课是教师以精准的视角、精辟的阐述、精致的设计,在精短时间内以视频形式进行的专题讲解。与传统的“满堂灌”式课堂讲授不同,也不同于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等单一类型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十分有助于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一,微课要求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微课选取一个问题进行深入阐释,做到有的放矢,直击问题要害,避免了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却又往往难以讲透彻的毛病。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深入学习研究,避免了以往学习中主次不分造成的重复学习的弊端。
第二,微课短小精悍,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微课设计需要控制好时间,切忌拖沓冗长。虽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从实践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以五分钟左右为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表达到图像选择,都要做到十分精当。总之,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微课能够学有所获,体验到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的效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入微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微课依托网络,便于师生互动。微课教学平台要围绕“动起来、用起来”的原则进行构建,除了学习板块之外,还应设置交流板块。在交流板块中,学生可以发表各种意见,学生间可以交互讨论,师生间可以在线提问与解答,真正做到“面对面”的思想交流。
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以其短小精炼的特点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学习者建立起知识链接,从而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微课教学能够实现与课堂教学的良好对接与互补,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目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将微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对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二)微博:营造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环境
随着web2.0(可读可写式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世界已经进入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之后,发展最快、传播最广的网络舆论新载体。自从2009年微博进入中国后,由于其具有信息传播及时性、高度自由性、信息发布方便快捷等特点,用户量获得爆发性增长,尤其是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高度青睐。微博已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给大学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高校应当以主动服务、主动融入的理念,创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官方微博平台。“高校官方微博作为学校舆论宣传的新窗口,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与高校传统媒体一样承担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和谐稳定等重要职能。”[4]目前很多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但如何建设和利用好这一新的思想文化载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要务。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善建、善治、善用原则,将官方微博打造成为大学生抒发情感的思想乐园和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高校官方微博要成为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地。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传播带来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沼泽地”。如何让大学生在庞杂的信息海洋中不迷失方向,有效规避主流舆论在网络环境中边缘化造成的失灵及负面影响,高校官方微博可以有所作为,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的同时,承担起“意见领袖”的作用。“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中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在微文化环境下,做好网络媒体“议程设置”,能够影响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高校官方微博通过轮换设置当前大学生关注的“公共议题”,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理性认知、科学价值判断和正确行为选择。而当网络上出现大量似是而非的激烈争辩时,亟须高校官方微博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组建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对有争议的问题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敢于“亮剑”。同时,要积极吸收人气很旺的学生微博达人,他们的发声代表着学子的心声,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高校官方微博要体现学校自身鲜明特色。高校官方微博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高校自身文化内涵,切忌互相仿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强,不喜欢苟同,特别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高校官方微博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在表现形式上,要充分运用图片、漫画、视频等具象素材,增强微博的娱乐性。在内容上,做到“新、精、尖”,提高微博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微博文字表达要符合网络语言特点,避免刻板的公文式语言,做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为此,高校应专门组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微博建设管理团队,来保证微博的良性运转,并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栏目,更好地展现学校的校风校训和文化魅力。总之,通过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官方微博,努力营造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清爽文化环境。
(三)微公益:践行高校核心价值观新途径
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近年来,一种借助网络平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活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微公益”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快捷性,传递的是全民参与、人人公益的理念。这使得“微公益”就如同一种生活方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以微薄之力,让世界更美。当2010全民公益启动大会召开时,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公益的新时代。《南方周末》评论员以“微公益开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为题,热情讴歌了这次活动的伟大文明意义,“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的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5]当人人参与公益活动,用爱心和善意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公益的力量就会汇聚成爱的海洋。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积极参与微公益事业,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013年5月,当“中国梦”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时,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新浪微博共同举办的“圆梦中国 公益我先行”首届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正式拉开序幕。这次微公益大赛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通过学子们切身的公益实践,号召公益无小事、人人可公益,以微行动之力,点滴汇聚中国梦。大赛切中时代特点和时代主题,因而得到全国各地高校的热情参与,对大学生群体感受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传递社会正能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如2013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以《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公益缘何井喷》为题,对西北师范大学的“爱·尚·微公益”实践项目进行了详细报导。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爱·尚·微公益”实践项目就是他们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文化品牌活动。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要明确活动目标思路。“爱·尚·微公益”实践项目着眼于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道德认知相结合,在参与社会公益实践中关爱弱势群体,了解民生,奉献社会,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公益实践中。让微公益实践成为大学生志愿者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助推器”,成为弘扬时代精神、提高公民素养的“孵化园”。把微公益实践打造成一种时尚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
二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一项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各项组织机构协同配合,才能保证活动有序进行。为此,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综合协调部、宣传推广部、外联公关部、项目运行部,并对各部门的分工作了具体划分,从而有效保证了该实践项目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创新宣传思路,积极开展活动。如何让微公益理念深入人心,西北师范大学的做法是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掘闪光创意,创新宣传思路。通过系列活动的宣传推广,在大学生中掀起践行微公益的热潮,真正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例如,他们举办了微公益标识设计大赛、微公益微博宣传推广大赛、微公益歌曲创作大赛、微公益创意项目设计大赛、微公益学术研讨等系列活动,组织了“快门三秒钟”“温暖水杯”“彩虹桥”、微公益拍卖等公益性项目。[6]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文化已经并将继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方式与手段,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和大学生需要。当务之急,高校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微课教学、微博文化和微公益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让大学生在微文化环境中对核心价值观深刻认知、广泛认同并亲身践行。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6-08-03)[2016-09-2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 pdf.
[2]陶东风.微时代的微文化[J].人民文摘,2014(11).
[3]刘文佳.“微文化”:当下文化之名片[N].中国青年报,2015-01-05.
[4]黎志强.如何做好高校官方微博[N].光明日报,2012-12-19.
[5]笑蜀.微公益开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N].南方周末,2010-12-13.
[6]张鹏,张晗.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微公益缘何井喷[N].中国青年报,2013-05-02.
[责任编辑:李君安]
The Path to Cultiva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utting Them into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icro-culture Environment
Xie Yuliang Yang Yuqing
Cultiva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utting them into practic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nourishment of culture.As the emerging sub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icro-cultu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its openness,entertainment and creativity exerts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On the one hand,micro-culture makes the spread of culture more convenient with integration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spread and recep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life.On the other hand,micro-culture lowers its threshold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making itself breed rumor and spam information if the information is not supervised properly.Under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the educators engag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cultural carrier,such as micro-lecture,micro-blog and micro-charity so as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Micro-culture;Micro-lecture;Micro-blog;Micro-charity;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41
A
1673-8616(2016)06-0107-06
2016-10-10
201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方式及伦理道德研究”(2013B180)、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自筹经费项目、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校改课题“基于Moodle平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谢玉亮,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贵州贵阳,550001);杨玉青,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州贵阳,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