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培文 秦 琳
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研究
■谭培文 秦 琳
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研究,对当代提升中国道德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孙中山一生筚路蓝缕,颠覆了满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话语权,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话语权,第一次争得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道德话语权。孙中山提出的“国族”概念,开启了爱国主义道德话语的先河,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方法对当代中国道德话语权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孙中山的资产阶级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孙中山;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当代价值
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愈益凸显。而固执修昔底德陷阱思维的西方守成资本主义故伎重演,企图利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削弱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如,为了非法介入有关国家对中国南海主权纷争,就教唆菲律宾搞一场所谓“南海仲裁”闹剧,试图重创中国国际声誉。企图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的形象,削弱中国国际竞争力,是当代国际竞争中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一种新方式。提升和争取中国道德话语权,成为了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战略任务。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一生筚路蓝缕,颠覆了满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话语权,扬弃了资本主义的道德话语权,第一次争得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道德话语权。探索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路径与方式方法,对当代中国道德话语权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话语即权力。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550“权就是力量”(孙中山语)。这里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力量”,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被统治阶级思想的权力。思想是内容,话语是形式。思想的权力必须通过话语形式来实现。话语就是思想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解释、表达、言说、规范统治阶级思想的权力。话语的核心是价值观,没有价值观的话语只是一些思想碎片。道德是一种价值观,道德话语权就是一个阶级对其价值观念的话语表达和规范。孙中山作为伟大的资本主义革命家,他在争取中华民族话语权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以三民主义颠覆了满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话语,为资产阶级道德话语权的建构扫清了障碍。
孙中山根据美国林肯总统“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提出了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内容的三民主义,从而彻底地颠覆了满清王朝的“满主汉奴”、皇权天赋、君贵民贱的狭隘的封建宗法观念、帝王观念等封建伦理观念支配的道德话语权。
(一)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族主义”颠覆满清王朝“满主汉奴”的宗族主义、宗法观念支配的道德话语权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最为悲惨的苦难之中,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强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当时甚至连人口不到千万的葡萄牙也可以骑在中国人头上。在孙中山看来,一个拥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之所以被一些小国欺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的宗族主义、宗法观念所带来的。中国人只有家庭、宗族和宗法主义,而缺乏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族主义”。他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2]185所谓“国族”,是指一个以中华民族为大一统国家的民族。中华民族,无论什么民族,都要把中国看作一个以中华民族为国家的民族。这就是我们讲的爱国主义。中国的大一统不是人为的,而是秦汉以来的历史凝聚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观念,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是,满清封建宗族主义和宗法观念,却以落后的原始血缘宗族宗法观念为最高的伦理理念,从而导致了老百姓为宗族可以拼死械斗,惟独缺乏为中华民族不惜牺牲的精神。这就是满清王朝“满主汉奴”的宗族主义、宗法观念支配的道德话语权。孙中山认为,清王朝只以满族为宗族,其他民族只是奴隶。这样一来,其他民族在外国人侵略中国时,也不把对清王朝侵略看作是对中华民族的侵略。这就是中国一盘散沙的原因。孙中山在对“忠”字解释时,赋予“忠”的爱国主义含义。他认为,“忠”不应该是“忠于君主”,而是“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2]144“忠”绝不是为皇帝一人尽忠,而应该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
(二)以民权主义颠覆满清王朝“皇权至上”、君贵民贱等封建主义道德话语权
孙中山以卢梭的契约论为根据,阐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彻底批判了所谓“君权神授”的封建观念,对民权主义进行了规范。他说,“什么是民权,民权就是人民去管理政治”,是“要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成立人民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的”。[2]325民权主义就是人民去管理政治和政权由人民掌握的制度,民权主义就是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政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权至上”、君贵民贱,君为主、民为仆,这是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伦理次序。它不以人的平等为前提,反而以人的不平等为前提。皇帝是天子,天生就有至高无上的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完全是人为的,是封建社会假借天意捏造的,目的在于把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说成是上天授予。谁要发出有损这种不平等的言说,反对其特殊地位,要求平等,那就是违背天理伦常,就是大逆不道。在封建伦理看来,不是平等比不平等重要,而是不平等比平等更重要。孙中山提出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民权主义,是以平等自由为前提。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不是不平等的,而是自由平等的,不存在封建的等级特权。这就彻底颠覆了满清王朝“皇权至上”、君贵民贱等封建主义道德话语权。
(三)以民生史观颠覆封建主义帝王史观道德话语权
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2]355民生主义就是以民生为历史观的思想体系,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的道德话语权就是以民生史观为核心的话语权。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等之事情。”[2]386在封建社会出现的社会道德退步和一切道德变态等不良现象只是果,而民生不遂才是因。孙中山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求生存。“人类为了求生存就必须‘互助’,‘互助’是人的本性。道德便是人的这种‘互助’本性的作用和表现。”[3]19世纪末俄国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提出了互助论。孙中山使用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概念。他把“互助”看作一切生物的本能,“互助”也是一种情感和道德的善举,它是一切道德的真正基础,这就导致了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为核心道德观带有唯心史观的因素。尽管如此,以民生史观为基础的道德话语,颠覆了封建主义的帝王史观道德话语权。在封建阶级看来,历史就是封建帝王的历史,国家的兴衰荣枯,决定于皇帝的贤能和驭民的统治力量。封建的道德话语就是以封建帝王史观为基础的道德话语,从来不会有以民生为基础的道德话语。
所谓扬弃,是批判与继承,而不是全盘照抄。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不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把“中国固有的道德”作为建立资产阶级道德话语权的思想前提,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的吸收和改造。孙中山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话语,结合中华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特点,尝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核心道德话语,如自由、平等、博爱。
(一)自由
自由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道德话语,尤其是以英国、美国为典型的新自由主义,甚至认为自由是优先于平等的最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理念。孙中山并没有把西方的自由作为教条全盘搬来。自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国家)自由的统一。孙中山的自由是社会(国家)的自由,而对个人自由,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并不主张。他说:“法国的自由和我们的民族主义相同,因为民族主义是提倡国家自由的。”[2]283可见,孙中山所提倡的不是西方的个人自由,而是社会、国族、国家的自由。为什么不强调个人自由?他认为,中国人的个人自由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为在中国,自由“如果用到个人,就成了一片散沙。万不可用到个人头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2]282对个人自由,中国不能仿效西方。西方封建统治特别残酷,侵犯了个人自由领域,因而西方革命把个人自由放在头等位置。中国不是这样,中国的皇帝只管自己的事,对老百姓的个人自由无暇顾及,所以中国的个人自由比西方多。中国人不懂什么是自由,也不欢迎自由,中国人欢迎的是发财。三民主义,很像发财主义,所以老百姓欢迎。自近代以来,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家、民族独立与自由是中国生死存亡的自由,因此提倡国家社会自由,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个人自由,这是片面的。尤其是孙中山对中西方自由的根源等理解是不够全面的。马克思说:“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4]这里的贸易、买卖,不是一般意义的贸易买卖,而是劳动价值论所指的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工资)与劳动力之间的自由贸易与买卖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自由。资本主义真正的自由是这种自由交换、自由贸易的自由,法律上政治上的自由只是这种自由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自由交换的自由以个人功利为道德基础,维护和张扬个人自由成为了自由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由于是市场经济不发达,自由交换的个人自由张力并不重要。这就是中国自由思想一般人并不懂的经济根源,而不是西方的封建统治侵入个人自由,所以西方的革命首先要争自由。至于发财与自由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看来,自由与发财是密不可分的。按照西方资本统治的逻辑,只要有资本剥削的自由,就有获得剩余价值而发财的自由。
(二)平等
孙中山说:“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2]283孙中山提倡的平等是政治地位的平等。联系国内实际就是打破君权,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等,他认为西方对平等理解太呆板,为了争平等连连发生了战争,如美国的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他认为,根本的问题还是民权问题,民权问题解决好了,政治地位就平等了,民权不解决而去解决平等问题,必然导致战争的发生。他说:“民权发达了,便有真正的平等;如果民权不发达,我们便永远不平等。”[2]295所谓平等实际是指建立民权国家的政治平等。孙中山特别强调的平等是社会、国家、民族意义的平等,而不是人与人之间聪明才智和经济平等。这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实际密切相关。他认为,当前国家最大问题是政治。由于政治不良,经济就不能发达,“比方中国现在受外国政治经济压迫,一年之内损失十二万万元”。如果政治良好,经济发达,减少这些损失,中国人的不平等地位就解决了。而人的聪明才智不但不能要求平等,还应该尊重这种不平等,它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果人心欲使其平等,那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只有两种做法,那就是利己或利人。他极力反对利己,极力提倡利人,即聪明才智者大者,以利人为重,发挥自己特长优势,以造千人之福、万人之福;聪明才智者小者,以利人为重,发挥自己特长优势,以造十人之福、百人之福;而聪明才智无者,以利人为重,发挥自己特长优势,以造一己之福或一人之福。这就是说,人们的聪明才智虽然不可能平等,但只要有利人的道德心,就可以将这种不平等变成平等。孙中山这种利他的大同精神,成为如何看待西方平等观的闪光点。
(三)博爱
孙中山认为:“博爱的口号,这个名词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国‘同胞’两个字是一样解法,普通译成博爱,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2]283博爱与民生主义相通,民生主义也就是博爱。他说:“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2]283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博爱、平等是社会主义的真髓。这是人类的福音。孙中山把博爱放在第一位,并认为这种博爱是中国古代就存在的优秀传统,如“尧、舜之博施济众,孔子尚仁,墨子兼爱”这些都近似于我们讲的博爱。所谓“近似”,是说“仁”,不是抽象的私人之仁,而是救国救民之仁;所谓爱,不是狭义的有差等的“兼爱”,因为这种兼爱不能及于人人。他说:“社会主义之博爱,广义之博爱也。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此社会主义之博爱,所以得博爱之真精神也。”[2]510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有其积极合理性。不过,孙中山并非是要突出社会主义。他的博爱思想是以民生主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认为,以民生为本,就可达大同世界,实现天下为公。他说:“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世。”[2]524所以,他又把博爱的民生主义说成是共产主义。但是,他并不赞成专门突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为民生主义包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当然是片面的。马克思说:“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1]574共产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民生主义则是以抽象的人的生存、生活、生计、生命作为出发点,这实际是在中国改了装的西方资本主义人性论。孙中山认为:“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这样一来,民生主义有可能被抽象为精神价值范畴。历史实践证明,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民生不可能真正改善。尤其是孙中山把社会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这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包括人道主义,但是,社会主义不等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对人道主义的超越和扬弃。
孙中山不愧为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吸收了中华民族固有道德优秀文化基因,批判和颠覆了满清封建王朝道德话语,扬弃了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话语,第一次为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做出了特殊贡献。虽然他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入研究,但他不含任何资产阶级一己之私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话语抱有一定敬仰之心,并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话语纳入中华民族的道德话语之中。这些对于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道德话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孙中山提出的“国族”概念开启了爱国主义道德话语的先河
爱国是孙中山所讲的“国族”概念。孙中山所讲的国族概念实际上是广义上爱国主义。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里“中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华。在封建社会,只有忠君报国的狭义上的爱国主义,缺乏广义上的爱国主义。广义上的爱国就是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统一的祖国。这是十分正确的。这就是现代的爱国主义的含义。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大一统国家。这就是说,对于中华民族的所有子孙,爱国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每个民族的族群概念。爱国就是爱中华民族作为大一统的祖国。现代的爱国,就是要爱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祖国。所谓“港独”“台独”道德话语都是对大一统中华民族的背叛,实际上就是不以国族为民族的分裂主义。其必然结果会使中华民族重新陷入被殖民、被侵略的深重苦难之中。历史证明,这种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永远不可能得逞,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二)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方法对当代中国道德话语权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
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基本方法是颠覆和扬弃。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首先就要颠覆以满清王朝宗族的、宗法的封建道德话语权。孙中山对“民族、民权、民生”的道德话语深得全国各族人民的人心,彻底地颠覆了满清王朝以原始落后腐朽的宗族血缘为基础“满主汉奴”的道德话语,建立了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实际的“五族共和”道德话语。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2]2在对待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话语上,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孙中山并非成为全盘西化论者,而是努力把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话语与中国国情、“中国固有的道德”实际结合起来,即采取扬弃的辩证方法,批判和克服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话语中的一些不适合中国实际的东西,如对平等、自由道德话语,重点弘扬的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国家和社会的自由和平等。这是十分正确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之下,家将何存?当今由利比亚、叙利亚危机引发的欧洲难民潮,不正是一幅现实版的国家与家庭、国家与个人自由平等之关系图吗?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道德话语思想,其原材料虽然是西方的,但有中国文化的优秀因素,即用中国的语言形式和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加工、改造。最为重要的是,孙中山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道德话语来注释自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以“民生”为本的新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孙中山进行了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话语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尝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权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孙中山的资产阶级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孙中山认为,人生目的不是学而优则仕,不是升官发财。升官发财,只是小志气,为国奋斗,“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好国家,才是大志气”。[2]654所以,不可立志做大官,而应该立志做大事。所谓大事,即为众人服务,谋国家富强。所以,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不论人之能力大小,“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明才力愈大者,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而“全无聪明才力者,亦当尽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务,造一人之福”。[2]299这些富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因素的道德话语,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所推崇,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基础道德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按孙中山的道德话语,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但是,后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却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成死敌,这就完全篡改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自由、平等和博爱等道德话语上,孙中山还贯穿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中华文化的优秀道德话语元素,突显资产阶级道德话语的中国特色。这些,无疑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话语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成瑛,温克勤,唐凯麟,等.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92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责任编辑:丁浩芮]
Research on Sun Yat-sen's Struggle for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n Peiwen Qin Lin
Research on Sun Yat-sen's struggle for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raising China's moral discourse power in contemporary era.Enduring hardships in all his life,Sun Yat-sen overthrew the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Qing Dynasty and discarded that of western capitalism to gain the moral discourse power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 bourgeoisie for the first time.Sun Yat-se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nation",initiating the beginning of patriotic moral discourse.The way that Sun Yat-sen struggled for the 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moral discourse power and is of great value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Sun Yat-Sen;Moral Discourse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Contemporary Value
B25
A
1673-8616(2016)06-0005-07
2016-10-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语言生态学批判与重建研究”(16BKS097)
谭培文,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林,541004);秦琳,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贵阳,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