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青年修养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6-03-27 09:17楚秀红
创新 2016年6期
关键词:孙中山北京

■楚秀红

孙中山的青年修养观及其现代启示

■楚秀红

孙中山先生是世界公认的伟大人物、青年人的楷模。他一生常与青年相交相伴,关爱、倚重青年,并在学问志向、人格道德、乐观合作、奉献牺牲等多维度的人生修养上加以提示和引导。孙中山的青年修养观,对于当前青年群体的成长、学习与理想修养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孙中山;青年;修养观

学界对孙中山的青年观或教育思想已有相当研究。早期的研究偏重于孙中山与青年的关系和交游活动的叙述,[1]仅论及某一方面的修养如立志,[2]分析他与青年的关系及对青年的态度变化。[3]之后开始涉及孙中山关于青年地位、使命、修养及培养、成才途径的理念,[4]并把孙中山教育思想中针对青年的部分专门探讨,从立志、爱国、传统道德和教师的模范作用加以展开。[5]近年也有对其青年思想的形成、特征和意义的研究等。[6]以上研究多从宏观上讨论孙中山与青年的关系、对青年的态度,及青年教育主张或某一方面的修养如立志、道德等,而对孙中山的青年修养理念缺少具体全面的挖掘。本文在此方面尝试做一些梳理和归纳。

一、对青年的爱护与价值认知

(一)国之未来系于青年

青年是家庭、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承担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重任。孙中山由一位有志青年成长起来并一贯爱护、尊重、倚重青年,十分重视青年教育与修养。早期他主要结交会党和基督教会中的青年;后期他开始倚重留学生、华侨与革命党中的青年。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他发文称:“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设法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才而培国脉。”[7]当时,常有一些青年来找他,他都乐于接见,畅谈而不知疲倦,如恽代英和邓中夏等。而对于圆滑的官员,他却假托头痛,避而不见。事后他说:“我本来不是头痛的,但我觉得和那些人谈话不投机。和这些人谈话,还不如不谈好。这些青年就不同,别单从外貌看他们穿得有点破旧,可是,中国将来就完全靠这些有为青年了。”[8]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对青年更加关注。在日本时,他对中国留学生十分关心。当时,袁世凯派驻日本的留学生监督常不给那些支持孙中山的留学生发助学金,甚至不准他们入学。对此,孙中山十分气愤,曾经义正词严地警告过这个监督不能这样做。对于有求于他的留学生,“如介绍入学等,先生无不尽力帮忙。还派了专人经常和留学生联系”。[9]1918年5月,因护法受挫,孙中山退居上海,而对青年寄托更大希望。据亲历者忆述,“当我到达客厅不到两分钟,孙先生就出来接见我,他那种平易近人的热情态度,使我深受感动。他见面第一句话(广东官话)就说:‘中国的将来,中国的命运,这些重大的责任,完全落在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身上。’”“‘你要到美国去勤工俭学,我可以立即写介绍信。你要是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我叫大伟在上海为你办手续。’黄大伟遵照孙中山先生的嘱咐,为我办妥了一切手续。”[10]290-2911919年冬天,其机要秘书邵元冲前来征询赴美治学一事,起初,他不欲放行。但在邵氏的坚持下,他又说:“既决意治学,亦大佳,然必须至美国中部,华人既寡,研习始专。”“既学必求其通,勿浅尝辄止也。”[10]290-291在桂林督师北伐时,繁忙中他依然帮助青年。如资助李文钊筹组“新中国学社”,并帮助他把一所文庙改建为社址。[11]

(二)青年是革命的主力

若对孙中山早年的活动和言论进行详细考察,会发现他从尝试改良到决心倾覆清廷,从“四大寇”到兴中会,乃至首次广州起义,几乎每一步,他都始终与青年紧密携手。其中有同乡、同学兼朋友的陆皓东、杨鹤龄、杨心如等;有粤港澳知识精英杨衢云、谢缵泰、黄咏商等;还有广东的秘密会党。可见,孙中山对青年的认知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同声相求、同气相吸和前辈对后辈的提携。有人说,孙中山早期主要利用会党进行革命活动,他对青年学生的重视是在惠州起义之后。[3]的确,惠州之败使他对会党不再有足够的信心。及至同盟会成立前后,他对学生群体明显倚重更多,尤其是留学生和华侨。这从同盟会的人员构成及辛亥前几次革命暴动如黄花岗起义的选锋中最易察辨。[12]

二、青年修养的多维要求

孙中山的青年修养理念丰富而全面。兹重点论述他在学业、志向、人格、道德、信念等维度所给予的教导。

(一)学问与志向并行

非学问无以建设。孙中山多次向海内外青年指出:“今见学生,令人健羡,益见非学问无以建设也。譬如除道,仆则披荆斩棘也,诸君则架梁砌石也。是诸君责任,尤重于仆也。肩责之道若何,无他,勉术学问,琢磨道德,以引进人群,愚者明之,弱者强之,苦者乐之而已。”[13]“处此时代,急要精进学问,以图根本上之改良。”“务望矢志求学,以做革命事业的一种坚韧心,百折不挠,将来必能求得优美专门学问,以福祖国。”[14]18“求学的意思便是求知识。因为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的道理,都是我们不知道的。又因为世界的文明,要有知识才有进步;有了知识,那个进步才得快。”[15]

学问由何而来?他主张多读书、多认识政治。“他自己经常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尽管在百忙之中,在军事紧急时期,稍有空闲就读书。”[16]对于子女,亦如是要求。其子孙科说:“先父不时从各地寄来一大包一大包的书籍要我阅读。如果他在南洋一带旅行,寄来的全是我国的线装本;到了欧美,便寄英文各种名著来,像《通鉴纪事本末》《读通鉴论》《进步与贫困》《互助论》《达尔文游记》《物种由来》《面包的征服》,及《莎士比亚全集》等,都是我在那一时期曾经读过的书”。[17]病重期间,他还鼓励护理人员“读革命书籍,还把亲手签名的几十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和《建国方略》等书相送,并要其转送给所相识的朋友们”。[18]

知识与实践结合。孙中山提醒青年爱惜光阴,奋发读书,研究各种学问,再把学到的知识、学问与实践结合,为现实服务。“诸君现在求学时代,应该从学问着手,拿学问来救中国。”[19]68“造就高深学问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讲堂之内,要学先生所教的学问;还要举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广;在讲堂之外,更须注重自修的工夫,把关于军事和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杂志报章,都要参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后,一旦融会贯通,自然可以发扬革命的精神,继续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革命大告成。”[20]他要求留学生“不要以能读死书求得一点知识为满足。应该除了专门科目而外,随时随地留心考察研究各国的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状况,以及政治实情等等。这些活的知识于你们学成归国之后,对国家、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不管你们到哪一国去留学,也不论你们将来学什么,只要你们能够刻苦用功、切切实实的去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11]343否则“如果专读死书,就会变成人云亦云,好像炒冷饭一样,绝不会有创见的”,“真正的知识学问要在躬行实践中才能得到;譬如革命,如果自己不参加,无论如何是不能深切体会什么是革命的”。[11]343

立大志,做大事。孙中山主张学问与志愿并行。“有学问而无志愿,不徒无益,而反有害,诸君志愿,须求大家之利益,办大家之事业,不必计较私人之利害。”[14]241923年12月,他对岭南大学青年说,在没有做事之前,“第一件是要立志。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且“不是那种旧思想的立志,是比那入学、中举、点翰林、做大官的志还要更大”。[19]534-535针对为何、如何立志及立什么志,他说:“第一,学生须要明白中国地位,第二,学生须要认定自己责任。能了解于斯二者,然后可与言立志。”[21]“古今人物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学生之志,注重之点,万不可想要达到什么地位,必须想要做成一件什么事。因为地位是关系个人的。达到了什么地位,只能为个人谋幸福。事业是关系群众的,做成了什么事,便能为大家谋幸福。”且立志还要合乎中国国情。[19]535-538青年应该有的志愿“是要把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诸君应该立志,想一种什么方法来救贫救弱,这种志愿,是人人应该要立的。”“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19]542何谓做大事,“大概地说,无论那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有一种具体结果,贡献到人类,便是一件很大的事。”[19]536

在香港学医时,孙中山成绩优良,但他绝不是仅知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他的视野远超专业课的范围,凡关国计民生者都潜心钻研,怀抱救国救民的宏愿。其同学关景良回忆,白天他学科学和医术,晚上则攻读中文,“特别喜欢中夜起床读书,最爱读的是法国革命史和进化论。他常将地图挂在墙上,频频注视,深慨美好江山付之非人。正因为孙中山有远大的抱负,所以,他除学好医科大学生的各项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产科学等以外,还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及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著作。”[22]235后他在致郑藻如书中自荐说:“某留心经济之学十有余年矣,远至欧洲时局之变迁,上至历朝制度之沿革,大则两间之天道人事,小则泰西之格致语言,多有旁及。”他在写给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信中也自称:“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至于时局变迁之故,睦邻交际之宜,辄能洞其阃奥”。在向英国汉学家翟理斯提供自传材料中他又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好两汉三代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Darwinism);而格致之事,亦常浏览。”[22]236

(二)人格道德、奉献牺牲

造就高尚、顶好人格。人格即“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23]。

孙中山告诫青年:“今民国既已完成,国民之希望甚大,然最要者为人格。”[24]“人类要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要人类有高尚人格,就在减少兽性,增多人性。没有兽性,自然不至于作恶。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道德既高尚,所做的事情,当然是向轨道而行,日日求进步。”[25]316人类的天职“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而“要人类天天进步的方法,当然是在合大家力量,用一种宗旨,互相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人格。人类的人格既好,社会当然进步。”如果“想中国改良成一个好国家,便是想得有一个机会,令四万万人都变成好人格”,其方法“便是在改良人格来救中国”。[25]3191923年10月,他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上提出:“好人格的体现,在爱人群社会,爱国家,使人群社会进步,使国家进步。”吁请大家为造成一个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好国家而奋斗,而“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26]

同时,他还十分关注青年的道德建设,并勾画其建设系统: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三德即智、仁、勇。他认定这些即便在新时代也是不能抛弃的好道德。[27]并提出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凡事有利于人者,未必有害于己。希望“现在文明进化的人类,觉悟起来,发生一种新道德。这种新道德就是有聪明能力的人,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28]

奉献、牺牲精神。孙中山劝导青年须有奉献和牺牲精神。他对留日青年说:“迨学成学问,为中华民国求幸福,非为一人求幸福,必须存牺牲自己个人之幸福,以求国家之幸福的心志,社会始可改良。”[14]241911年12月,他在上海与《中法新汇报》总编辑谈话时指出:“所有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共同利益。”[29]1913年12月,他对东京留学生说:“诸君志愿,须求大家之利益,办大家之事业,不必计较私人之利害。”[30]他同样要求国内青年:“我们要图国家富强,必须要自己振作精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向前去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只知道要自己到什么地位,不知道国家到什么地位。”[19]540显而易见,孙中山话语的核心是要青年坚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团结互助、乐观坚韧

团结互助。五四运动期间,孙中山接见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何葆仁、总干事朱承洵,并用英语说“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导致灭亡”。[31]他倡导“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一心一德,共济时艰,祖国光荣,实利赖焉”。[32]他要求青年军人:“救国救民,为公为私,惟有奋斗,万众一心,有进无退。”[33]他告诫青年,“国家的大事,不是一个人单独能够做成功的,必须要有很多的人才,大家同心做去,那才容易”。[19]542他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对不怀善意的粤东富商丘逢甲,他也能推成相见,“待之甚恭。两人共谈国事,十分投机”。丘转为盛赞孙为不可多得的真正革命者,非常拜服。当即推动粤籍巨商,帮助革命。[34]84-85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手签国事遗嘱,提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足见他对团结互助理念的重视与坚守。

乐观坚忍。险象环生的革命生涯使孙中山磨砺出屡败屡战、永不气馁的意志,最终推翻绵延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新纪元。他常教导追随者“失败是成功之母”,他认为“天下之事,莫不成于艰难困苦之后,但能打过此关,则前途必日顺利。”[35]并慰勉他们耐心等待革命的胜利。[36]

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纪念会上,他批评留学青年的悲观情绪:“近数年间,游学外洋者日多,初则见彼国种种景物,顿生乐观之念,继见彼种种较吾国为强,乃生悲观之念,甚至悔心废学,以求一死者有之。但处于今日,不当有悲观之念,务须坚忍冒险,发愤求进。”“‘畏惧’两字,自今日起,消灭无有,从兹专心一致,合力以助新造之民国。”[37]辞去总统后,他依然积极乐观,提出“乐观者,成功之源;悲观者,失败之因”“夫事业以活动而成功,活动以坚忍为要素,世界万事,惟坚忍乃能成功。必有乐观之精神,乃有坚忍之毅力,有坚忍之毅力,而后所抱持之主义乃客达其目的焉”。[38]五年后,他在《孙文学说》中写道:“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清朝)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39]其海外助手张永福忆述:“孙先生性恬静,平居沉默寡言,不呻吟,不吁嗟,胜不露喜,败不言慼。凡事均抱乐观态度。”[40]

晚年的孙中山更看重青年尤其是革命的青年。1924年4月,他通电呼吁:“革命的青年国民为中国唯一之希望,当在本党旗帜之下为中国之主权、为青年国民之利益,为全体国民之利益而奋斗。为本党之前锋,当干青年之事业。”[41]

三、孙中山青年修养理念的现代启示

(一)重视教育,挚爱祖国

孙中山常将知识程度的高低、学问的多少、教育事业是否发达等,视为心性文明的范畴。[42]他指出:“远观历代,横览九洲,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否则反此。”[43]任临时大总统时,他令陆军、内务两部会同教育部速派人员前往各学堂及前查封充公之家屋内,妥善照料保护,“以重文教而保公产”。[44]

他对教育的重视还表现在他的传统文化学习中。有人说“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并不是一个学了西学便看不起本国文化的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孙中山下了不少功夫,现在看到的孙中山早年的著作如《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及给翟尔斯、区凤墀的信,文字都很畅达,有的还颇具文采。”[22]60学医后,他“一开始就打算为人民作有益的事,以后革命,都处处忧念国家,怀爱人民,冲破一切艰危,百折不回,卒成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决非偶然。孙先生经常考虑的是国家大事,个人恩怨不去计较”。[35]841956年毛泽东评价孙中山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5]

(二)刻苦读书,终身学习

孙中山自称有两大爱好:一是革命;二是读书。对此,其革命追随者、中外友人甚至医护人员都有共识。有人说他“自少嗜学,终日手不释卷,铅椠不离左右。早作晏罢,亦无惰容,写字点画不苟”。[46]漂泊异乡时,“在头山满宅谒见他时,他住的只是几间很小的日本式房子,书房里图书很多,特别是英文的报刊”。在国内“兵马倥偬之中,艰困危难之际,也经常手不释卷”。[47]1917年任大元帅时,每天虽然很忙,但他“仍然一有空就读书,经常独坐在一张木椅上读到深夜”。[48]日本友人说:“一天到晚,只要有空即手不释卷,所以在我们家的一星期左右,一直在看我们家里的书。”“只要有时间,孙先生便从皮箱拿出许多书本来阅读,所以他的行李尽是书刊。”[49]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回忆:“到认识以后,才知道他是手不释卷。他到伦敦时,似乎旅费甚穷。所以有位朋友曹亚伯,在学生中凑了三四十镑送他。不料三天以后,我们到他寓里见他,已把那个钱买了一大堆紧要书籍”,“后来我每见他,不是谈国事,便是看书,终不谈闲天”。[50]1924年北上时,他携带不少民生主义演讲参考书。过日本时,已感身体不适,但他仍去书店选购有关建筑和装饰的书籍。在北京被确诊为不治之症后,他依然平静地阅读书报。在重病中也坚持学习,“中山先生每天都要阅读报纸,在病势沉重的时候,他自己不能阅读了,就由孙夫人念给他听”。[18]509

(三)廉洁自律,勤俭节约

孙中山一生廉洁勤俭。募集革命经费时,他所经手的款项数以万计,但他从不积私产。“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是大公无私,没有什么个人打算的。中山先生自奉非常简朴,平常总穿一身中山装,也不讲究吃;请人吃饭往往不过是四菜一汤的家常便饭。他一生都没什么积蓄。”[51]51“先生青年时代即从事革命,毫无私产,1922年革命失败后困居上海,华侨因爱戴先生,筹款买得当时法租界莫利爱路一所小洋楼送先生居住。该楼简单朴素,至今犹存。”[51]53陈炯明叛变后,他离开广州时,曾落下四只箱子在永丰舰,里面除了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信件和一件旧浴衣外,只有少量广东毫洋,共合银币40元。就连其政敌梁启超都称赞他廉洁而不乱弄钱。[52]

(四)志存高远,胸怀世界

孙中山告诫青年人应具有高度的使命与担当,学不为一己之私,而为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他为振兴中华,改变祖国落后面貌,建立共和而毁家纡难;他提出大亚洲主义,立志为亚东和平做出贡献;他把终极关怀定位在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完成了由神学、革命学向人学的超越。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再次迎来发展关键期,当代青年的责任丝毫不亚于孙中山的时代。现代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53]才能修养自身,书写辉煌人生,并担负起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1]宋洪宪.孙中山与贵州青年[J].贵州文史丛刊,1986(1).

[2]胡凤琪.孙中山谈青年学生立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

[3]张显菊.孙中山与青年学生[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6(2).

[4]唐德中,胡敏.青年“应该以国家为己任”——论孙中山的青年观[J].青年研究,2001(10).

[5]陆经伟.孙中山的青年教育思想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2).

[6]贺宝玉,刘鹏.育人才而培国脉——浅析孙中山的青年思想[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

[7]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M]//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253.

[8]何香凝.对中山先生的片段回忆[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5.

[9]胡汉贤.中山先生的海外革命活动[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0-181.

[10]常宗会.一九一九年在上海两次见到孙中山先生[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李文钊.回忆孙中山北伐在桂林[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傅国涌.黄花岗英烈百年祭[J].中国测绘,2011(2).

[13]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360.

[14]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68.

[16]冷遹.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点回忆[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7.

[17]孙科.孙科文集:八十述略[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

[18]何芬.中山先生在北京卧病的时候[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大学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冷欣.三次恭迎总理记[M]//王云五.我怎样认识国父孙先生.台北:传纪文学出版社,1982:132.

[21]孙中山.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上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557.

[22]陈锡褀.孙中山的大学时代[M]//陈锡祺自选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62.

[24]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339.

[25]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廖超伦.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一次讲演[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45.

[27]张金超.孙中山人生箴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63.

[28]孙中山.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91:l56.

[29][法]莫耐斯梯埃.孙中山采访记[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0]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第九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55.

[31]孙中山.与何葆仁朱承洵的谈话[M]//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234.

[32]孙中山.复蒋道日关墨园函[M]//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398.

[33]孙中山.北伐誓师词[M]//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90.

[34]丘哲.我所见闻的孙中山先生生平二三事[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5]孙中山.复曹俊甫王子中函[M]//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158.

[36]温良.国而忘私,不断进步[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5.

[37]孙中山.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武昌起义纪念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484-495.

[38]孙中山.《国民月刊》出世辞[M]//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63.

[39]孙中山.建国方略·孙文学说[M]//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157-159.

[40]张永福.孙先生起居注[M]//王云五.我怎样认识国父孙先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192.

[41]孙中山.致全国学农工商通电[M]//孙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91:59.

[42]肖万源.析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J].近代史研究,1995(6).

[43]孙中山.致郑藻如书[M]//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2.

[44]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N].人民日报,1956-11-13.

[45]肖仲祁.回忆孙中山先生[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4.

[46]陈劭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鼓舞了我们[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3.

[47]李朗如.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几件事[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6.

[48][日]宫崎槌子.我对于辛亥革命的回忆[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6-761.

[49]吴敬恒.我亦一讲中山先生[M]//王云五.我怎样认识国父孙先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88-89.

[50]耿毅.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年代里[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7-58.

[51]陈其尤.孙中山先生与华侨[M]//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2]李吉奎.康梁师徒对孙中山逝世的反应[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责任编辑:丁浩芮]

Sun Yat-sen's View on Youth Culture and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

Chu Xiuhong

Sun Yat-sen is recognized as a great figure worldwide and the model for the youth.He made friends with the young people all his life,loved them and trusted them.He guided and inspired them in knowledge and ambition,morality,optimism,cooperation,and sacrifice.For the growth of the young people in current times,study,ideals and accomplish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Sun Yat-sen,Young People,culture view

K258

A

1673-8616(2016)06-0012-09

2016-08-25

中山市2016年度社科规划立项课题“民国时期孙中山政治文化形象的演变”(资201620)

楚秀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员(广东中山,528454)。

猜你喜欢
孙中山北京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