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宇 郝丽芳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工程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100101
专刊是指针对某一个学术焦点的特刊(Special issues) 或(期刊) 学术会议专辑(Proceedings)[1]。出版专刊是国外一些期刊常用的编辑策略。近年来,国内一些期刊也在积极尝试出版专刊[2-6],进而提升期刊品牌的影响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也大幅提高,但由于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多采用SCI的评价指标,致使大量优质稿源严重外流,这对国内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冲击巨大,即便是作为中文核心期刊、精品期刊的《生物工程学报》(以下简称本刊,或《学报》),也已经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编辑部意识到主动策划、强化组稿已刻不容缓,专刊被作为突破口首先提到了策划组稿的议事日程上,拟通过出版专刊增加稿源并提高期刊影响力。
本刊从2008年开始启动专刊的策划出版,针对生物工程领域不同的研究热点,7年来先后出版了20余期专刊,如:“工业生物技术”系列专刊、“酶工程”系列专刊、“生物能源”系列专刊、“生物炼制与细胞工厂”专刊、“生物制品”专刊、“合成生物学”专刊、“生物基化学品”专刊、“生物质炼制”专刊、“蛋白质组学”专刊等,取得了很好的扩充稿源、提升稿件质量的作用,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专刊除了选题各具特色外,在组稿、征稿等组织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几年来出版专刊的实践,介绍本刊出版专刊的策划选题、组织形式、成效及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国内科技期刊同行分享本刊在专刊策划与出版中的点滴体会。
面对优质稿源外流,如果期刊的编辑还仅是坐等自由来稿,就会非常被动,稿源的质量也完全无法主动掌控。所以,期刊编辑要有“内容为王”的意识和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通过策划热点研究领域的专刊,及时跟踪报道学科的最新进展及研究成果,对来稿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专刊的策划选题也可以体现期刊的特色,提高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在编辑工作中,信息是编辑策划实践的指南,也是选题策划的事实依据,因此要策划出读者欢迎的选题,必须平时要注意收集掌握领域内的最新研究热点信息,做到心中有数[7]。《生物工程学报》编辑主要通过网络检索关注学术动态、参加学术会议和深入实验室,了解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热点,及时结合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当前的研究热点来组织专刊。专职编辑在平时工作中要尽量多认识领域内的专家。笔者通过走访实验室,加强与编委专家的沟通联系。近几年走访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相关编委、专家的实验室。通过与专家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领域内最新发展趋势,及时追踪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专刊主题的选择做好储备;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每个专家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便于以后送审稿件和约稿,为特邀编辑的人选做好储备。
《生物工程学报》密切关注国家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课题,及时追踪热点问题,组织专刊的选题策划。生物能源在我国“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石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2004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到2009年已经增加到2.19亿吨[8],201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持续增加,约为3.08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9.5%[9]。因此结合“生物能源”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主题,《生物工程学报》分别在2010、2011、2013和2015年组织出版了4期系列专刊。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自2011年科技部开始启动对“合成生物学”的支持,共包括973项目10项和863项目1项[10]。合成生物学就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是当今生物技术领域的最热点。因此《生物工程学报》及时抓住该研究热点,邀请“973合成生物学项目首席”、《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为特邀编辑,于2013年组织出版了“合成生物学”专刊。近年来,我国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已成为国际重要力量,无论是研究队伍、规模、软硬件条件和产出的研究成果,都处于先进水平。特别在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我国已成为国际“领头羊”。为了展示和交流国内外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展与应用情况,《生物工程学报》于2014年特组织出版了“蛋白质组学”专刊[11]。
学术会议广聚国内外有影响的领域专家,包括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科研任务的科研骨干,以及海外归来加盟国内团队的科技新锐、青年学者等。因此与学术会议结合出版专刊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
编辑部首先要对领域内重要的学术会议有所了解,提前布局进行专题策划。专题策划是策划人以某项内容为中心编成期刊的一期或一个栏目的实施过程的思维活动,是对期刊进行富有表现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结性深度开发和思想布局[12]。编辑作为专刊的策划人,要在会前对专刊进行总体策划,结合会议主题确定专刊的主题、征稿范围、出版日程和特邀编辑人选等。
与会议结合出版专刊往往征稿量大,但来稿质量良莠不齐,退稿率较高,因此编辑和审稿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需要退稿的稿件上。近两年笔者总结经验教训,改变了征稿策略,会后从会议报告、论文集中遴选优秀稿件作者或是针对获奖论文中的作者,定向约稿,征稿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提高专刊约稿的针对性,使整期专刊稿件内容更加系统、全面,研究方向布局更加合理集中,笔者开始尝试邀请特邀编辑来组织专刊。特邀编辑通常为本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或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由其组织邀请本领域的专家撰写论文,同时负责稿件质量的把关。实践证明特邀编辑约稿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专职编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期策划是重中之重,首先需要专职编辑针对热点领域确定专刊主题。选择好专刊主题后,还要选择一位既有学术影响力,又对期刊热心的特邀编辑。特邀编辑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选对了特邀编辑,可以说专刊的组织也就成功了一半。《学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编委会团队作后盾,因此首先在编委中选择特邀编辑。前期需要专职编辑与特邀编辑反复仔细沟通,根据整期专刊稿件研究方向和布局,敲定专刊的主题、征稿范围、收稿及出版时间、约稿对象等。如果约稿数量不足一期专刊,可以同时征集自由来稿,编辑部一般要提前撰写专刊的征稿公告,通过期刊主页和其他一些行业内浏览量较大的网站(如生物谷、中国工业技术信息网等)进行发布或通过电子邮件推送宣传。
2008年之前,《学报》的稿件主要依靠作者自投稿。随着国内科研评价体系被SCI主导,自投稿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期刊也从优中选优变成了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降低标准,凑合发表,要么开拓创新,找米下锅。编辑部意识到,论文的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而主动出击、策划选题、组织专刊应该是获得优质稿源的最有效方法。在主编、编委以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2009—2015年共组织出版专栏专刊20余期,征稿近450篇,大大扩充了稿源,有效缓解了稿荒的压力。
众所周知,刊出论文的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13]。以往自投稿的水平总是参差不齐,优质稿件非常少。而出版专刊,可以锁定包括973首席科学家、一些相关课题组长以及编委等知名专家,邀请他们作为特邀编辑或作者,从而大大提升了稿件的学术质量。
经中国知网CNKI数据统计显示(本文数据截止2016-04-11),2009年发表文章的被引频次排行前10名(Top 10)中有2篇来自6月出版的“工业生物技术”专栏,1篇来自9月出版的“代谢工程与细胞工厂”专栏,2篇来自12月出版的“酶工程”专刊;2010年发表文章的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篇均来自7月出版的“生物能源”专刊,2篇来自10月出版的“生物炼制与细胞工厂”专刊,1篇来自9月出版的“工业生物技术”专刊(表1);2011年发表文章的被引频次Top 10中有5篇来自3月出版的“生物能源”专刊,2篇来自5月出版的“生物制品”专刊。有研究表明,文章的被引频率与文章的影响力和质量直接关联[14],CNKI数据表明,专刊文章被引频次较高,2009—2011年间发表的专刊文章在被引前10名分别占50%、80%和70%。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建设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其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生物工程学报》有9篇文章入选F5000优秀论文(表2),其中有5篇均出自专刊,占到55%。《生物工程学报》这些统计数据均说明专刊文章受关注度较高,也进一步印证了专刊稿件的学术质量较高。
表1 《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发文被引频次Top 10
表2 《生物工程学报》入选F5000文章列表
专刊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或研究热点的集中、多角度、多侧面报道,与一期某领域只发一两篇文章相比,集中发布某一主题的研究专刊,由于信息量更大,且内容更前沿,为该领域读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关注。经常有读者来信来电专门购买专刊。
此外,由于专刊的出版周期一般比较快(例如,《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12月出版的“酶工程”专刊从征稿到《学报》仅仅历时3个月),且当期文章多为领域内知名专家撰写,故对作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会前与主办方商定合作出版专刊事宜,应尽量争取将期刊列入会议协办方,并请主办方在发送会议通知的同时将征稿通知发送给参会代表,或将专刊征稿通知装订到会议手册中,提前进行专刊征稿的宣传工作。如果会议组委会或代表中有编委会成员,或报告人中有《学报》的编委,则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邀请他们担任专刊特邀编辑,或在会议报告中帮助宣传。编辑部可在会上通过发放专刊征稿单、会议间歇播放征稿ppt,进一步强化宣传专刊的征稿情况[15]。另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编辑向感兴趣的报告人约稿。或是与会议主办方商议,列席专业委员会的一些座谈会,以便与本领域的佼佼者约稿。笔者曾于2009年列席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座谈会,在会上介绍了“酶工程”专刊征稿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委员当面进行约稿,取得了很好的约稿效果。
酒香也怕巷子深,响鼓也需重锤敲,好的专刊出版后更需要大力的推广,才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悄然到来,科技期刊编辑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快学习和适应新的出版宣传模式。专刊宣传推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只有这样,学术期刊编辑才能适应数字出版的变化和需求[16]。在实践中,编辑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大众媒体(科技导报、新华文摘)、网络媒体(科学网、中国工业生物信息网、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和生物谷)和参加学术会议赠送样刊等方式进行专刊及优秀稿件的宣传推介[17]。
期刊专题化只是制造一时的热点,要能长期吸引读者,还必须坚持系列化组稿,对某个领域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讨论,逐步形成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系列,自然就会形成期刊的个性特色[18]。笔者曾多次参加“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和国际生物能源会议(World Bioenergy Symposium,简称 WBS),结合会议征集优秀稿源,成功出版了“酶工程”、“工业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系列专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及期刊的特色。
约稿对象推迟交稿,如何保证专刊准期出版。专刊约稿对象多为学术专家,平时工作繁忙,往往需要多次提醒催稿才能拿到优秀稿件。因此为了保证专刊准期出版,需要编辑根据出版时间掌握好进度,及时email或是电话提醒约稿对象交稿。专职编辑在专刊出版的整个过程中,要计划好收稿、审稿及出版的进度,进而保证各个流程顺利进行,按期高质量出版。
专刊征稿中应避免一家之言,即一本专刊或一个主题仅来自一两个研究单位。在专刊约稿中难免有个别约稿质量不高,未通过审稿,编辑应该对约稿与自由来稿一视同仁,不能让劣质约稿滥竽充数。如果优质文章的数量不足以支撑专刊,则可压缩成专栏出版。为了避免约稿稿件退稿时的尴尬,编辑提前在专刊约稿函中明确提出稿件需要通过审稿后方能发表。
通过7年来《学报》组织出版多期专刊的实践,笔者认为专刊的出版对提升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习惯于等待投稿的中文科技期刊,主动出击策划组稿,在刚起步阶段会有很多困难,但一旦推进形成风格,获得专家、作者、读者的认可之后,就会水到渠成。
致谢:感谢武文老师在本文的撰写中给予悉心指导,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朱阳老师对本文英文摘要进行润色。
[1]李霞.浅谈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特刊(期刊专辑)的出版意义[EB/OL].[2014-05-19].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596.
[2]沙培宁.期刊主题化运作的“优”与“思”[J].编辑之友,2005(2):50-51.
[3]张彬,关兴旺,顾芳.从“鸟巢”工程谈科技期刊工程专栏组稿[J].编辑学报,2008,20(2):147-149.
[4]黄敏.科技期刊专题策划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 23(4):642-645.
[5]黄蓓华.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品牌的重要途径——以《绿色建筑》系列专题策划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45-747.
[6]付利.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以《科学通报》(化学学科)为例[J].出版科学,2013,21(6):32-35.
[7]陈杰.编辑组稿的策略[J].编辑之友, 2003(5):44-47.
[8]白凤武.生物能源专刊序言[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851-854.
[9]李扬,曾静,杜伟,等.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回顾与展望[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6):820-828.
[10]陈国强,王颖.中国“合成生物学”973项目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6):995-1008.
[11]方福德,高友鹤.2014蛋白质组学专刊序言[J].生物工程学报,2014,30(7):1001-1003.
[12]徐晓泉,郑俊海.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编辑策划[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4):340-342.
[13]金壁辉,汪寿阳,任胜利,等.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EB/OL].[2014-06-20].http://www.7-k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4.
[14]张九庆.期刊影响因子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9-191.
[15]郝丽芳,陈宏宇,武文.国内科技期刊通过自我宣传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途径——以《生物工程学报》的工作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5,27(3):285-286.
[16]黄娟,刘谦,吴民淑.《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学术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04-506.
[17]陈宏宇,郝丽芳,武文.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抓住科技新闻热点快速组织优秀稿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28-930.
[18]彭熙.高校学报应加强组稿策划[J].编辑学报,2004,16(4):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