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际化编委会工作的思考

2016-03-26 02:17■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编委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冯 景 李 娜

1)《中国科学》杂志社,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2)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国际期刊出版界经过3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编委会运作机制[1],其中编委会在学术期刊的选题组稿、同行评议等质量控制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学术期刊在近30年来才开始和国际接轨,且国内期刊学术竞争力和学术质量控制水平有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内大量高水平论文流向国外期刊。近年来,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拨出专项基金扶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例如,自2012年起,中国科协启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首期三年时间,每年投入近亿元打造我国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90多本国内英文期刊得到了资助。

学术期刊不同于大众传媒,仅靠编辑部的运作很难实现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编委会的学术水平和对期刊工作的投入程度。很多国内期刊虽然拥有一批院士、国内学术带头人组成的编委会,但由于编委会工作的执行层面没有做好,没有很好地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已有很多文献对我国科技期刊编委会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文献[2]分析了学术期刊编委会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作用形式化、责任意识弱化、职责和权力异化等问题,并提出加强编委队伍建设和加强编委会各项基本制度建设等建议。文献[3-8]分别对如何充分发挥中英文刊物编委会的作用提出了应制定完备的规则制定,减少编委会工作量,取消编委终身制,控制编委人数等对策和措施,其中文献[7]还特别提出了需根据编委的主要作用和贡献,建立包括编委发表论文指标、编委推荐论文指标、编委审稿指标、编委提案指标及编委参会指标等考核指标。文献[9-12]国内SCI刊物已意识到了以上问题,分别根据各自编委会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已有文献对如何发挥编委会作用进行研究,但对如何具体推动国际编委工作,相关研究还不多见。

本文介绍了国际信息科学领域代表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以下简称IEEE TAC)的编委会运作情况,并对比分析了我国信息科学领域的知名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以下简称SCIS)和新创办期刊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以下简称 Micro-Nano)的编委会的组成结构、评审流程、工作模式等。本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三本刊,编委会国际化比例都比较高。用一本比较成熟的知名国际期刊作为标杆,总结两本国内期刊编辑部在和国际化编委会合作中的工作经验,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1 IEEE TAC的编委会组成及运作机制简析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IEEE TAC在2014年发文量为361篇,总被引频次27226次,影响因子 2.779,影响因子在 Automation&Control Systems领域中排名10%(Q1区)。

(1)编委会组成

该刊物设一位主编,负责总体审稿的掌控,6位高级编辑(Senior Editor),与主编共同负责所有稿件的终审。编委总人数55位。

编委会有严格的任期制度,采用1+2模式,任期三年,第一年试聘用,后两年为正式编委。主编将仔细观察新任编委的工作情况,而新编委也可以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项工作。如果任何一方不满意,即可于当年自动退出编委会。

(2)审稿和监督机制

编委会和编辑部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编委会工作主要以审稿为核心,编委会负责稿件录用前的同行评议,即学术内容筛选;编辑部则负责录用稿件的后端生产及宣传。在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中,主编是主导者。主编初筛稿件并分配给编委,编委全权负责稿件的审理,包括进一步的初筛、选择审稿人并送审、整理终审意见,以及与作者联系。除分配稿件外,主编还需要额外做大量指导和督促工作,包括指导编委进行审稿工作,确认编委起草的终审意见等。

IEEE TAC对评审周期有明确的要求,Full Paper要求4个月内完成首轮审稿,Technical Note和Correspondence类文章要求3个月内完成首轮审稿。每半年召开一次编委会会议,分别在每年6月的ACC和12月的CDC两个顶级国际会议期间举办。全体编委会议的作用主要是总结编委审稿工作,对难处理的稿件集体讨论,找到解决办法。IEEE TAC有明确的公开监督机制,论文发表时注明评阅该文的编委。

2 SCIS和Micro-Nano的编委会运作机制及存在问题

2.1 SCIS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内信息科学领域知名的学术期刊,英文版SCIS由Springer独家代理海外发行,多年来其影响因子等各项学术指标一直位居国内信息科学领域期刊的前列。2014年发文273篇,影响因子0.85,影响因子在 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Systems领域中排名63%(Q3区)。

(1)编委会组成

SCIS编委会由创刊初期的三十多人,发展到目前涵盖海内外89位高水平专家,在近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从初期“主编+编委”的扁平化的编委会结构,发展到现在由主编、副主编、顾问委员会、常规工作编委、栏目编委组成的多重结构、多重功能职责的复合型编委会。编委会中的顾问委员会主要是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指导办刊思路。审稿编委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主,保证了审稿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整个编委会海外编委占50%以上

(2)审稿和监督机制

SCIS覆盖整个信息科学领域,主要包括四个一级学科:计算机、控制、通信、电子。主编在四个一级学科上分别设立四位学科副主编。编辑部初筛后将稿件分配给学科副主编,副主编分配编委组织外审。外审意见返回后,先由编委根据审稿人的意见给编委会参考意见,推荐发表或退稿,再由四位副主编根据不同学科收稿情况和录用率要求进行终审。最后由主编核查审稿流程的公正性,通知编辑部终审结果。具体审稿流程见图1。

(3)存在问题

SCIS是中国的优秀期刊,在国内信息科学领域的认可度比较高。但该刊国际知名度不够高,不能吸引国际级的高水平投稿。SCIS属于信息科学综合性期刊,内容覆盖面广,发表内容比较散,难以吸引小方向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同时因为历史原因,编委会比较庞大臃肿,编委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对期刊工作的态度参差不齐,主编对期刊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要求如审稿效率、引用推动工作等贯彻不彻底,影响期刊发展。

2.2 M icro-Nano

Micro-Nano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NPG)合作出版的全英文OA期刊。经过近1年的筹备,2015年5月28日Micro-Nano的电子版“创刊号”正式出版。

(1)编委会组成

图1 SCIS的审稿流程

Micro-Nano首先确定由主办单位所长吴一戎院士担任主编,聘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崔天宏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Ian White担任执行主编。然后由三位主编综合考虑编委候选人的研究领域、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聘请了40位在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具有极高威望的科学家组成编委会。这40位编委分布于12个国家/地区,覆盖18个专业方向。

(2)审稿和监督机制

Micro-Nano的评审过程如图2所示,Micro-Nano来稿首先由编辑部进行初筛,主要审查论文是否是在该刊物的收录范围之内,论文摘要是否合理,文献引用是否充分,英语写作是否达标等问题。学术评审部分由编委会负责。首先是主编预审,主编主要审查稿件的研究质量、分析、主题等是否有前沿性和发表价值,这个过程只需3天左右。通过预审的稿件将分给编委进行处理,编委将稿件分配给审稿人,待返回外审意见后将审稿结果及推荐建议反馈给主编裁定,决定是否录用。

图2 M icro-Nano的审稿流程

(3)存在问题

新办期刊往往面临认知度低、影响力弱、读者群体小等不利因素,所以,为解决优质稿源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编委们的优势,确保期刊的质量和特色。Micro-Nano的编委都是精挑细选的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中的权威,虽然编委会有共同办好期刊的意愿,但每个编委自身科研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如何能够使编委更方便、快捷地完成稿件的处理工作,提升编委对期刊工作的参与度是目前要决定的重要问题。

3 推动国际化编委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3.1 建立国际化的编委会

IEEE TAC创刊50多年,是一本历史悠久的控制领域学术期刊,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声誉。其影响因子最高达到3.29,一般在2以上,在JCR控制领域分类里位于Q1区。由于其在控制领域有较高声望,有不少高水平学者渴望为其工作,并把在该刊编委会工作当作一种宝贵的经验。目前编委会成员分布于16个国家和地区,期刊的国际性很明显。国内期刊虽然也希望建立高水平、国际化的编委会,但出于期刊知名度、学术实力和期刊本土属性等原因并不能尽如人愿。针对此问题,国内期刊还在探索各自的解决办法。

SCIS发展编委会主要是依靠主编和资深编委的人脉关系,首先从华人海外科学家入手,邀请在国外知名期刊担任过主编或编委并对中国科学有感情的华人科学家加入编委会;进而通过这些海外编委的人脉,邀请欧美国家的顶级科学家加入编委会。现在这些海外编委每年支撑起一半以上的审稿量,并根据国际热点研究趋势,组织一定量的海外稿件在期刊上出版,帮助期刊在国际上逐渐扩大知名度。

Micro-Nano的三位主编在遴选编委时,不仅要求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还要求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洞悉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能够真正承担起选题策划、推荐高质量论文的职责。据统计,已经有近60%的编委为期刊撰稿或约请了高水平稿件,几乎所有的编委都参与过稿件的评审工作。

由此可见,三本期刊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各不相同,但都在期刊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国际化的编委会运行机制

IEEE TAC的1+2的3年聘期制度,保证了编委会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活力。第一年的考核期,新编委逐渐熟悉期刊工作的要求,通过参加编委会年会,和同行交流工作,对融入编委会工作很有帮助。新编委如果达不到期刊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要求,也可以及时解聘,避免拖延审稿工作。

而国内期刊由于各种关系的牵制,可能聘任一位编委后,该编委就长期占据该刊编委职位。有些编委随着自己职务上升,对期刊的工作热情逐渐变淡,审稿不及时,工作不配合,严重拖后了期刊的发展。国内期刊首先应在制度上与国际接轨,逐步推进主编、编委聘期制,完善入选和退出机制,明确编委会聘期内的任务。

像SCIS已创刊十多年,最初的编委会由主编直接组建,是没有聘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的发展,逐渐开始实行聘期制。目前正式编委的聘期是5年,栏目编委的聘期是3年。每5年一届的编委会在上任初期就明确自己这届的任期目标,在这5年里紧密围绕任期目标开展工作。主编对全体编委提出“五个一”的要求,编委在职期间每年应为期刊至少写1篇、组1篇、审1组、引1组、每两年至少参加1次全体编委会会议,并在每年编委会年会上总结各位编委的完成情况。

作为新创刊的Micro-Nano,为了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在聘用编委时明确规定了编委的两项主要工作,一是编委在创刊初期需保证刊物内容的高质量、高水平,尽可能完成撰稿、约稿和审稿任务;二是努力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努力为刊物进行宣传推广,为刊物开拓上升空间,确保刊物健康发展。目前,编辑部和主编对每位编委投稿、约稿数量不做硬性规定,编委可根据自身的时间、精力、研究方向等妥当安排,但编辑部会通过各种有计划、准确和细致的联络和沟通,从侧面促进和保证编委的工作。

3.3 建立高效、透明的审稿制度

IEEE TAC编委会对每篇稿件的审稿时间有严格的要求,编委审稿慢,会在编委会年会上受到质询。论文发表时注明评阅该文的编委。这一制度使编委责任感增强,使“编委会责任制”实施更加到位,也使得期刊出版的每一篇文章的学术质量得到保障。由于主编直接督导编委工作,同时在出版文章时标注负责编委的姓名,即编委的工作受到主编与读者的双重监督,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本人在学术共同体内的声誉,因此会尽职尽责。

与国外期刊不同,国内期刊审稿需要考虑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过分重视人情面子,这也是华人社会的一种陋习。但SCIS和Micro-Nano为了使编委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完成稿件的处理工作,同时提升编委的参与度,这两个编辑部的编辑在每个阶段都直接通过EMAIL与编委们直接沟通,给他们相应提醒、催促和建议。

4 结语

中国期刊由于受到本国国情的一些限制,例如上级领导部门的政策限制、国内学术界的偏见等,在发展英文期刊时面临很多阻碍。不太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期刊模式,但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1)倡导主编负责制。明确主编的任期和工作目标,由主编全权负责期刊编委会的组织工作,建立能够贯彻主编学术思想的编委会。

(2)完善编委入选及退出机制。逐年统计编委工作情况,根据数据增设劝退机制。

(3)增加学术评审的透明度。推动期刊责任编委署名制。

(4)加强编辑部对编委会的推动作用。编辑部应定期统计审稿、出版等各项数据,向主编和编委会汇报,帮助主编和编委会了解期刊发展情况,灵活调整办刊策略。

综上,要树立一个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品牌,原则上都是要提高评审质量、缩短评审周期,服务好作者,组织高水平、国际化的编委会,完善编委会的组织工作机制,进而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任胜利博士进行过十分有益的讨论,在此深表感谢!

[1]Spier R.The history of the peer-review process[J].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2, 20(8):357-358.

[2]陈翔.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07,19(6):453-454.

[3]朱晓文,宋冠群.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7,19(3):205-206.

[4]陈朝晖,谢名子.如何正确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7,19(3) :205-206.

[5]林松清,张海峰.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的作用与相应对策[J].编辑学报,2011,23(5) :424-425.

[6]王亚秋,陈峰,王家暖,等.强化编委职能,实现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J].编辑学报,2011,23(3):244-245.

[7]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75-977.

[8]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人数规模的讨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33-38.

[9]程磊,张爱兰,李党生.国际化视角—Cell Research办刊经验点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72-675.

[10]李耀彪,马健,白雨虹,等.树立精品意识实现期刊“中国梦”—Light创刊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74 577.

[11]冯庆彩,毛振钢,刘素琴,等.以品牌为核心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浅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国际化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3):218-222.

[12]罗东,黄春晓,周海燕,等.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23-228.

猜你喜欢
编委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编委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编委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