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摘 要: 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提高素养,陶冶性情,具备良好品德的使命。课本中的文章虽说都是精挑细选的产物,但在各方面都有局限性。课外阅读能很好地增强课本内容的丰富性及类型的多样性。它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且更容易被接受。本文从一个角度讨论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主观思想比客观理论更重要的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它并不是可以仅靠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就可以学好的学科。比如要写好作文就要融入个人阅历和生活经历;要对一篇文章有很好的理解,就要在平时多读多体会。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地位。一方面它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能力,但由于其效果并不会在学业成绩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至少不会立竿见影,不少以成绩为学习目的的学生不会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如果将课外阅读作为任务布置下去,则相当于将宝石裹上一层布,它能带来的美感,给人心灵造成的升华,它的所有好处都将无法体现。如何提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具体如何有效地提升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个限制课外阅读的关键因素是“没有时间”。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课堂学习,阅读本身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种消遣和放松,他们不愿再花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这些阅读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好处,不如省下来多做些阅读题或是写篇作文练手来得实际。那么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到底要花多久呢?到底应该以什么态度,抱着什么目的阅读?我认为,课外阅读不必拘泥于细节。那些人物刻画、风景描绘,还有其他使用修辞的地方都不需要花费精力关注,甚至说背诵。而是应该优先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感受描绘的一种意境,蕴含在其中的希望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写作意图是文章或书籍产生的本源,如果看完一部作品却不知其写作意图就是没有意义的。一般都可以从作者的意图中体会出一些人生哲理,或道理。这是以作者的阅历有感而发,提炼而来的,实乃文章之精髓,千金难易。所以,先领会意图是阅读最关键之处。再者,作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观其当时之所观,感其当时之所感,因此在文章中加入很多描绘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很多修辞和艺术手法。不用刻意学习这些手法,而应该边看边感受,感受其营造出的一种意境。能体会出这些意境是能欣赏文章之“美”的先决条件,也是能更顺利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垫脚石。上面说到的两点,理解意图,体会意境,合起来可以简单地称作“会意”。因此,这里我想说的就是课外阅读以会意为主,减少阅读时间的同时并从本质上不削弱阅读效果。
当然,让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就做到一遍会意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提出指导建议。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做到“发散层进”。层进,即是在阅读难度上做到由简到难。这里的阅读难度可以以之前提到的“会意”的难度评判,以意图理解的难度加上意境体会的难度综合起来决定。因为意境本身体会起来要求稍高一些,所以初期最好重点选择意境层次浅,立意明显或是略隐晦的。如《解忧杂货店》、《摆渡人》、《追风筝的人》等小说,可以不用太关注意境层面,而是跟着情节发展一步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翻过最后一页时能对生活多一份感悟,对一些事多一分思考。后面就要增强对意境体会的能力,如《文化苦旅》、《当时知道是寻常》等需要能体会作者感情的作品。以这样层进的方式阅读,每次阅读都不会感到十分吃力,反而每次都会有所收获。这样课外阅读将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一件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以这样的心态阅读,会意更容易,收获就越多,也就更有效。发散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阅读的文体和内容不能受到限制。如果只看小说,则永远无法体会散文的美。需要由点及面,以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或一本书籍为起点,引申出去,就可以找到其他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当然,阅读的起点还可以是其他的任意方式,比如电视剧,电影,生活中的一个话题,等等。观看影视剧是大多数青少年都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如果以它作为出发点,则更容易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前段时间收视率很高的《琅琊榜》,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可以以此为契机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如果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感兴趣,就可以接着推荐一些更贴近历史的著作。另外,学生本身也可以成为发散媒介。就阅读而言,学生之间相互推荐的作品或内容往往比教师或家长推荐的更容易被接受,且更有可能坚持读完。在读完后,互相之间可以一起讨论收获了什么,有何感受。特别是可以通过交流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境这两点,对读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这样发散又层层深入的方式,使得阅读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一件事。
以上就是我对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式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会意为先,发散层进”。这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不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是可行有效的。特别是本身有课外阅读的想法,却一直因为不知读什么,不知道读了有什么用的学生,此方法可以逐步让学生爱上阅读,逐步从阅读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教师必须先拥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能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情况提供合理有效的阅读建议。
参考文献:
[1]邓德胜.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1(10).
[2]李悦.浅议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