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梅 孙玉鹏
摘要:通过扬干瘤溃疡病原菌生态学测定,该溃疡病原菌与杨灰斑病病原茵是同一种真菌,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ad.)。用带病菌的树苗造林后林间症状观察,证明杨干瘤溃疡是杨灰斑病苗顶稍部的病灶造林成活后在林间发病的症状表现。
关键词:杨干瘤溃疡;杨棒盘孢菌
辽宁省朝阳地区近年来杨树林出现了一种在树干上生出瘤状物,瘤体流出树液的病害(本文简称为杨干瘤溃疡)。病瘤多集中在树干距离地面1.5m高度上下。发病症状一般是2年生树初见小隆起,3年生树隆起为瘤状,树皮微裂,内皮外翻,4年生树皮严重开裂,树液外溢。随着树龄增加,树瘤增大,树液也增多,树液颜色有变化,由无色逐渐变为褐色,后期呈现深褐色。由于溃疡液下渗,瘤体随之向下蔓延。6-7年后树液外溢逐渐减少,树势明显衰弱,枝条逐渐干枯,病瘤木质外露,改变了圆形树干形状,凸凹龟裂,直致全株枯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1年5月,在辽宁省朝阳县廿家子林场杨树速生丰产林内5年生北京杨品种树干上取瘤状病灶,取样部位在病瘤与健康部位的交界处。
用解剖刀将树皮和木质浅层割下带回室内,在70%酒精中浸泡Imin,再放入1/4漂白粉溶液中浸泡3min,取出用蒸馏水洗3遍,放人4℃的冰箱中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检测。将试验样本切碎,再用沙布过滤,使病原菌进入无菌水中,形成菌液,将菌液放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培养基上,27℃恒温箱中悬滴培养。
1.2.2 过敏反应测定。用旱烟苗过敏反应测定。将旱烟苗的茎部表皮和叶肉划破,同时将PDA平板培养基上的杨干瘤溃疡病原菌菌株移接到烟苗划痕部位。
1.2.3 水培养接种致病测定。将有过敏反应的菌株用器械接入水培养的杨树棒上。
1.2.4 病苗造林观察林间症状试验。用杨灰斑病疫苗(黑脖子苗)造林连年观察是否有杨干瘤溃疡出现。
2 结果分析
2.1 病原菌检测
PDA平板培养基在27℃恒温下悬滴培养6h出现分生孢子萌发。初生分生孢子乳白透明,24h分生孢子呈绿灰色,48h呈绿褐色,150h出现黑褐色霉层,即分生孢子堆。
经镜下观察,该菌分生孢子盘宽约40-160μm。分生孢子梗褐色,有1-2个横隔。分生孢子大小约为(25-40)μm×(6-ll)μm.壁稍厚,呈褐色,具2-3个横隔,梭形,一端呈钝角形弯曲,上数第3个细胞稍大。 参考邵力平等《真菌分类学》和鞠国柱《中国森林病害》,杨树灰斑病,杨干瘤溃疡由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引起。其无性孢子时代属于半知菌类的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ad.)——杨灰斑病病原菌。
2.2 过敏反应测定
在27℃恒温下,经过接种的烟苗3d后观察接触点均为阳性反应。
2.3 室内水培养接种致病测定
将杨嫩枝削成牙签粗细相等,然后截成0.5cm长的小段,在过敏反应的培养基上培养3d后,插入水培养杨树棒的钻孔内。用消毒沙布覆盖30d后多数接种点处的木质变成浅褐色,但未见木质部增生成瘤。由于做水培养试验不能长期进行,所以树干瘤溃疡致病检验测定还需到林间进行。
2.4 杨苗栽植致病试验
2.4.1 携菌苗造林。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用杨灰斑病疫苗栽植成林进行致病检验。试验苗木选自辽宁省朝阳县廿家子林场苗圃,造林地点在林场场部西面距场院墙西lOOm远。廿家子林场位于小凌河北岸,地势平坦低洼。场院南门至河水边缘150m距离。苗圃地在场院东侧墙外,面积lOhm2,苗圃湿度大,杨苗灰斑病严重。廿家子林场辖区内杨干瘤溃疡病也比较多发。
2012年4月10日,选用廿家林场苗圃内杨灰斑病苗50株。疫苗等级Ⅳ级,苗木整株暗淡少光,顶梢20-30cm失水严重,颜色灰暗,已经形成了“黑脖子”。 造林设计施工和林间管理等都按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标准进行。6月10日调查50株苗全部成活。
2.4.2 林间致病调查。将50株试验树编码,每年9月中旬调查50株试验树发病症状。
2012年9月16-18日调查,试验树干约1.5m高处46株表皮下有微隆起,长度在20-30cm间,4株无异常表现。
2013年9月20-22日调查:随着树长高,树干增粗,表皮隆起增大,树皮见裂纹,露嫩白色内皮。2012年无异常的4株中3株未改变,只有1株树干高1.5m处出现瘤状突起,瘤子密集,似珠算盘上的串珠形。已有47株有症状。
2014年9月20-21日调查,原47株瘤体树皮开裂,轻重程度不同,树液外溢。另3株仍无症状表现。
2015年9月18-19日调查,47株病瘤大量流淌树液,液体颜色呈褐色,病瘤大于树干0.5倍,长度没有扩大,树干上下部位无病瘤出现。另外3株表现健康。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杨树瘤状溃疡病原菌生态学检测,该菌与杨灰斑病原菌形态吻合,可视为是同一种真菌,即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rmca)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ad.J.
(2)通过杨灰斑病疫苗造林试验观察,林间表现病瘤形状、溃疡液颜色基本一致,病情发生发展规律相同。
(3)病瘤在树干1.5m高度附近,此高度与树苗顶梢部相近。 上述三点应该说明杨干瘤溃疡是杨树灰斑病杨苗黑脖子在林间树干的发展表现。
(4)50株造林疫病苗有47株呈现瘤状溃疡,此试验证明地势平坦低洼、水气较大的造林地栽植病疫苗有90%以上发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