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N1N2”格式和“N1的N2”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格式的歧义类型。
关键词:N1(的)N2 歧义原因 歧义类型
名词和名词组合时产生多种的语义关系,N1(的)N2结构产生了歧义现象。N1(的)N2结构包括“N1N2”格式和与之相关的“N1的N2”格式。
一、“N1N2”歧义格式
(一)“N1N2”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
名词组合时是否产生歧义和名词的具体词汇意义、小类及其语义特征有关。例如:“学校餐厅”“香蕉苹果”“教授父亲”具有歧义,“思想觉悟”“道德底线”“桌子上”不构成歧义。
构成歧义的名词小类有:1.表人物的名词与其他名词组合:“学生家长”“青年服务社”。2.具体名词与其他名词组合:“香蕉苹果”“奶油面包”。3.表动植物的名词与其他名词组合:“蔬菜面包”“小狗玩具”。4.处所词和其他名词组合:“老区参观团”“乡村调研组”。
时间名词、抽象名词和其他任何名词组合时都不会产生歧义,如:“周六晚上”“三天后”。方位词中“前”“后”构成有限的歧义组合,如“公园前一站”既可以理解为还没到公园,也可以理解为过了公园。其他方位词不会产生歧义,如“桌子上”“屋子外”等。
(二)“N1N2”歧义类型
据名词语义特征不同,“N1N2”的歧义类型有四类:联合/偏正关系;偏正/同位关系;动宾/偏正关系以及偏正关系内部的不同语义关系。
1.“联合/偏正”关系
A.芒果苹果 奶油面包 香草冰淇淋
B.工厂餐厅 学校商店 医院超市
以上的N1与N2表示人物、食物、机构等的具体名词。“N1N2”结构表示联合关系时,在语义上表示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在这个共同的属概念下是等级并列的种概念,如:“奶油和面包”“工厂和餐厅”。“N1N2”结构表示偏正关系时,分属于不同等级或者不同的概念范畴,N1表示领有N2或N1表明N2的属性,N1对N2起描写限制作用。如:“奶油的面包”“工厂的餐厅”。当N1和N2既同属一种概念范畴、处于同一等级上,是并列关系,又属于不同概念范畴或非同一等级概念,是定中关系时,“N1N2”就产生了歧义。如A中N1和N2既同属“食物”范畴,是并列关系,N1也属于“(食物的)原料、制成成分”范畴修饰限制N2或者表明N2的属性(“奶油面包”指含有奶油成分的面包)。B中N1和N2既可以同属“机构”范畴,N2也可以属于“机构的部门”范畴(“工厂餐厅”中,“餐厅”可以是“工厂的一个部门”即“工厂的餐厅”)。
2.“偏正/同位”关系
D.他们领导 小王叔叔 小李阿姨
E.医生母亲 局长儿子 领导朋友
以上的N1和N2都是人物名词,可分为两小类:D类,N1表“人物”范畴,指称某人,N2既表“人物”范畴,也表职业、职务、职衔,甚至是人际关系的“身份”范畴。N1N2表偏正关系时,N1和N2都表人物范畴,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对象,即“某人和与某人有某种关系的另一人”,N1领有N2。如:“他们的领导”“小李的阿姨”。N1N2表同位关系时,N1和N2指同一个对象,N2表示身份范畴,N1N2表示“处于某种身份(N2)的N1”或“N1具有N2这种身份”。如:“处于领导身份的他们(他们是领导)”。
E类,N1和N2既表示“人物”范畴,指称某人,也具有双重语义特征。N1N2表示偏正关系时,N1和N2表示人物范畴,N1领有N2。如:“医生的母亲”“局长的儿子”。N1N2表示同位关系时,N1表示“身份”范畴,N2表示“人物”范畴。如:“医生身份的母亲”“领导身份的朋友”。
3.“偏正/动宾”关系
F.学习经验 检查结果 实施方案
以上N1是兼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比如学习、工作、检查等。它们与其他名词组合时,表现出名词的性质时,“N1N2”结构表示偏正关系。如:有关学习的经验、有关检查的结果。“N1N2”具有动词的性质时,表示动宾关系。如:学习什么的经验,检查什么的结果。
4.偏正关系内部的不同语义关系
G.青年服务社 领导检查组 黑人商店
H.老区参观团 乡村调研组 街道调查组
I.小狗玩具 儿童台灯 小熊饼干
以上从结构上看都是偏正关系,但根据N1与N2的具体语义特征不同,可以分成三个小类来考察。
G类,N1是人物名词,N2是含动词性成分的复合名词,表示“机构”“团体”概念范畴。N1既表示N2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表明N1的所属,也表示动作行为施与的对象、接受者(受事),表示N2的范围时,N1N2就产生了歧义。如“青年服务社”:当N1表示施事,是“以青年组成的服务社”;当N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时,是“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服务社”。
H类,N1表示处所词,N2表示含动词性成分的复合名词。N1既表示N2的处所,N1领有N2,也表示N1是N2中动作行为施与的对象,N1N2就会产生歧义。如“老区参观团”:N1表示N2的处所时,是“来自老区的参观团”;N1表示N2的动作对象时,是“参观老区的参观团”。
I类,N1是表人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具体事物名词。当N1既可以表示领有N2,在语义上也表示为N2的形状、性质、材料等属性时,N1N2结构就会产生歧义。如“小狗玩具”既表示“小狗拥有的玩具”,也表示“小狗形状的玩具”。
二、“N1的N2”歧义格式
(一)“N1的N2”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
“N1的N2”在结构上没有歧义,是个典型的偏正结构,但从语义关系上看N1的N2的修饰语和中心语具有多种语义关系。修饰语既修饰描写中心语,也限制中心语。这种结构兼有两种或几种语义关系时,就会产生歧义。
袁毓林(1995)指出,产生歧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谓词隐含结构:深层结构中有谓词,表层结构中谓词被隐去。如果“N1的N2”隐含谓词的意义是同一的,则该结构是单义的;如果它隐含谓词的意义不同一,则有歧义。如: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小李的信 写给小李的信
小李写的信
鲁迅的书 鲁迅拥有的书
鲁迅创作的书
以上“N1的N2”隐含的谓词意义不同一,引起不同的理解,产生歧义。而“小李的哥哥”“群众的力量”这些结构隐含的谓词同一,不会引起不同的理解,因而没有歧义。
冯志伟(1995)指出,“N1的N2”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的歧义格式,但不是所有的名词进入这个格式都会产生歧义。“N1的N2”中,具体事物名词和抽象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数量词在任何位置上都不与其他名词构成歧义组合。如:“星期六的晚上”“学校的餐厅”“洁白的墙壁”都没有歧义。
(二)“N1的N2”歧义类型
N1的N2歧义类型可分为两类:一是领属关系和属性关系的重合,一是不同意义的领属关系的重合。判断N1的N2是否有歧义可以先看N1是否领有N2。N1若只能作为N2的属性而不能领有N2,那么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如“铁质的钢板”。N1若能领有N2,则可能有歧义,但不是全部有歧义。如:“王浩的信”有歧义,而“王浩的哥哥”则没有歧义。
1.领属、属性关系的重合
在语义上,N1是有指时,“N1的N2”是领属关系;N1是无指时,“N1的N2”是属性关系。如“他的课本”“爷爷的鞭子”中,N1指具体的人或物,是有指的,结构内部是领属关系;“不生锈的盆”“红色的嘴唇”中,N1作为N2的抽象属性,是无指的,短语内部是属性关系。N1既指具体的某个人或物(有指),又作为N2的抽象属性(无指)时,就会有歧义。
根据N1和N2的具体语义特征的不同,N1的N2可分为三个小类考察。
J.工人的母亲 局长的父亲 教师的儿子
K.艺术家的精神 作家的风度 小猫的毛毯
L.香港的嘉宾 重庆的火锅 郑州的烩面
J类,N1是表示身份范畴的人物名词,如工人、局长、教师等,N2是表示称谓的人物名词,如儿子、父亲、母亲等。N1是有指时,指具体的人,和N2是领属关系,表示“N1所领有的N2”,如“教师领有儿子”“局长领有父亲”,都是两代人。当N1为无指,是N2的身份属性时,和N2是属性关系,表示“具有N1身份的N2”,N1与N2指同一个人,如“父亲是局长”“母亲是工人”。
K类,N1是表人或者动物的名词,N2是表具体或抽象事物的名词。N1作为实体既反映事物本身,又反映事物所具有的特征。N1是有指时,表示“N1具有、拥有N2”,如“艺术家拥有精神”“小描拥有毛毯”。N1是无指时,表示“具有N1某一特征的N2”,如“具有艺术家那样的精神”“小猫形状的毛毯”。
L类,N1是地名,N2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N1是有指时,表示“N1拥有N2”,如“重庆拥有的火锅”;N1是无指时,表示“来自N1的N2”,如“来自郑州的烩面”。
2.领属关系的重合
M.儿子的局长 小张的主任 小王的主席
N.鲁迅的书 达芬奇的画 周杰伦的唱片
M类,N1表示称谓的人名,N2表示职位或角色身份范畴的人名。N2既指某种职位或角色,和N1是“N1担任N2职位或角色”的领属结构,也指担任该职位或角色的人,和N1是“N1单位的N2”的领属结构。如:“儿子的局长”既指“担任局长的儿子”,也指“儿子单位的局长”。
N类,N1是专有人名,N2是具有某种特征的名词。N2既是N1创作的作品,与N1是“N1因创作而领有的N2”的领属结构,也是N1收藏的商品或者他人的作品,与N1是“N1因收藏而领有的N2”的领属结构。如:“周杰伦的唱片”可以是“周杰伦创作的唱片”,也可以是“周杰伦收藏的唱片”。
三、结语
朱德熙认为,“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歧义现象的探讨将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语法现象。对“N1N2”“N1的N2”两种歧义格式详细分析,不仅有助于对名词语义特征的分析,深化对该结构及其歧义现象的认识,而且也为研究含其他名词成分的格式分析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J].中文信息学报,1995,
(4):14-24.
[2]王维成.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
研究,1988,(1):32-41.
[3]肖国萍.“名1(+的)+名2”格式歧义组合初探[J].福建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2-87
[4]徐阳春.钱书新.“N1(+的)+N2”结构歧义考察[J].汉语学习,
2004,(5):20-25.
[5]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
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4):241-255.
(张悦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