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时期的官称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等级关系,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多棱镜”。由于词汇及文化空缺,官称英译出现了翻译困难。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依据陈毅平及袁庭栋的官称分类与语义探讨,研究各类官称英译在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和文化顺应,考察官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运用翻译策略与如何进行文化顺应的。结果发现,对皇室类官称、爵类官称、非爵类官称英译,霍克斯采用语义翻译,而对神鬼道释类、医艺类及其他官称英译,则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与交际性翻译结合的策略。官称英译以顺应目标文化为主。
关键词:文化语境顺应论 官称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 交际性翻译 语义翻译
一、引言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也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像。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明清时期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涵盖人物几百余。书中描绘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宦家族,男尊女卑,长幼有序,构成了一个真实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产生了纷繁多样的称谓语。这些称谓语,尤其是官称,主要反映指称对象的地位和身份,较少反映血缘关系,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尊卑贵贱等级关系。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加上各自语言的发展,汉语官称在英语中出现了词汇空缺和文化空缺,这就给官称英译带来了巨大困难,文化语境顺应论为官称翻译提供了另一新途径,因此研究官称英译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基于CNKI,截止到2015年6月,研究者发现对官称的英译研究寥寥无几,除了汪榕培(2002:29-31)对唐代的官称英译进行了全面研究,极少有学者对明清时期的官称英译进行考察。本文基于汉英语料库,从文化语境顺应论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的官称英译。笔者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中霍克斯《红楼梦》译本的原因如下:自从这个译本1973年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林以亮(1976)在《<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中指出霍克思译出了几乎每个单词和句子。崔永禄(2003:42)在《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中评论霍克思《红楼梦》译本在表达主题和艺术方面展示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艺术再创造成就远远超过其他版本。《红楼梦学刊》(2009)评论霍克思译本准确、优雅、忠实于原文并严格地检查和校正,因此此版本赢得国内外红学领域的高度赞扬。无疑,《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多方面都是文学翻译者及教学者的学习对象,研究官称英译必然为《红楼梦》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新视角。由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存在著作权争议,本文选择其前八十回译本中的官称为研究对象。
二、理论依据
(一)顺应论及文化语境
顺应论最早在Jef Verschueren(1999)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它为研究者在翻译时处理语境和语言使用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即由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进行语言选择。作为转码特殊语言信息处理的翻译涉及到作者、译者、目标读者,这三者在不同层面上以动态的方式做出语言选择以适应语境和语言结构。动态适应性的过程被认为是在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语言选择。也就是说,语境和语言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译者选择特定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境,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翻译目的去满足读者需求。顺应过程显示了选择意识的不同程度。由于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目的,译者世界观、宗教、信仰、经验、动机等,译者有不同程度的顺应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这也符合语言的三大特征:多变性、协商性、动态性。
语境概念首先由Malinowski(1923)提出,它在语用学、语义学、修辞学等领域中是个重要的概念。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他认为文化语境指语言外语境,专指某一语言社区的具体传统和习俗,主要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文化语境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文化语境指语言使用者所处语言社区的历史、文化、习俗及价值观等,而情景语境指语言所使用的环境、物体的本性、参与者的关系等。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存储、经历、价值观、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Claire Kramsch(2000:26)进一步解释了文化语境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语境包括部落经济、社会组织、家庭模式、育种约定、时间和空间概念等。戴炜栋,何兆熊(2002:85)认为语境是指说者和听者共同知晓的知识。语境与语言的动态翻译密切相关。
(二)社会称谓及官称
社会称谓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按职业、身份等所形成的称谓,主要用来指代交际活动中参与者或被提到者的社会身份及社会关系。社会称谓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鉴于《红楼梦》是以儒家思想浓厚的明清时期为背景,本文只讨论典型的社会称谓,即官称。
袁庭栋(2007:244-249)认为在与古代社会称谓有关的称谓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即对一些必须表示尊重的人物,不直呼其名,而以官衔相称,即官称。袁庭栋把官称分为:直接以官衔相称、用省称、用古称、用爵称。直接以官衔相称指古人直接对担任过各种官爵或有过某种爵位的人以官衔相称;而古代官爵一般都在三字以上,为了方便在用作口语称呼时,大多数情况下只以二字相称,即省称。参军即“前军参军”的省称,开府即“开府仪同三司”的省称。明清时期,称呼官衔时常常用古代相应的或高一级的官衔相称,即为古称,如明清时有“王太守”“王观察”等称呼,而实际上当时并无“太守”“观察”的官衔。明清时封爵者并不多,但他们在称前代人时往往都用爵称,如各种文献中有“恭亲王”这样的爵号。
官称实际是社会称谓敬称的一种。陈毅平(2005:56)的《<红楼梦>称呼语研究》对敬称的分类中有表示官职的、表明职务的、表明身份的。这三类敬称与袁庭栋对官称的定义一致,因此本文将根据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及袁庭栋《古人称谓》对其分类探讨。
三、语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一)语料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平行语料库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任亮娥等,2010)。该语料库英文选用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闵福德(Hawkes & Minford 1973-1986)一百二十回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1978-1980)一百二十回全译本。选定语料库《红楼梦》前80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官称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关于各类官称的汉语例句及对应的英语译文。
(二)语料的分类和统计
《红楼梦》中官方职位通常由各种头衔组成,如“二位老圣人”“我君”“皇上”“太上皇”“皇太后”“娘娘”“贵妃”“贵人”“王妃诰命”“周贵人”“北静王”“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水王爷”“王爷”“义忠亲王老千岁”“忠顺王爷”“国公爷”“宁国公”“庆国公”“荣国公”“镇国公”“忠靖侯”等。
另有一些官称由官名组成,如“长安节度云老爷”“都太监夏老爷”“冯将军”“老内相”“尚书”“夏太监”“李员外”“梅翰林”“杨侍郎”“长官”等。本研究对检索出的语料,根据陈毅平的《<红楼梦>称呼语研究》及袁庭栋的《古人称谓》对其分类,把官称分为官职类官称、职务类官称。官职类官称则分为皇室类官称、爵类官称、非爵类官称;职务类官称则为神鬼道释类官称、医艺类及其他类官称。根据以上分类对检索出的语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说明:
皇室类官称:二位老圣人、我君、皇上、当今、太上皇、皇太后、娘娘、贵妃、周贵人、贵人、王妃诰命国公爷
爵类官称:北静王/北静郡王、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水王爷、王爷、义忠亲王、老千岁、忠顺王爷、宁国公、荣国公、镇国公、庆国公、忠靖侯
非爵类官称:长安节度使云老爷、都太监、夏老爷、冯将军、老内相、尚书夏太监、李员外、梅翰林、杨侍郎、长官
神鬼道释类官称:施主、施主菩萨们、二仙师、业师、王师父、我师、师父、老神仙、仙姑、仙师、张道士、阎王爷、列位神差、雷公老爷
医艺类及其他类官称:先生、太医老爷、鲍太医、王大夫、王太医、张太医、社长、副社长、管家奶奶们、管家爷们、来管家、乌庄头
本研究将语料分类统计的目的是根据分类便于检索各类官称的英译并探究霍克斯译本中各类官称英译如何顺应目标语文化和源文化,在官称翻译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四、官称英译分析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转换过程,更多地涉及到语言、语域、结构等的动态选择。笔者对检索出来并筛选过的官称译法及汉英例句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是归纳官称的翻译策略及对何种文化的顺应。结果发现,霍克斯译本中对官称英译有两大类翻译策略:交际性翻译和语义翻译。对文化的顺应主要包括源文化顺应、目标文化顺应。现结合语料库中检索出的例句进行分析。
(一)翻译策略
1.交际性翻译
Peter Newmark(1988:22)认为交际性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它强调的是译文“效果”。交际性翻译尽量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或交际困难。此种策略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及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于原文文字。译者在交际性翻译中可自由地解释原文、调整文体、修正错误、排除歧义等。语料数据表明,霍克斯官称英译时,部分英译通过转译方法,采用交际性翻译策略顺应了目标语境中心。例如:
(1)人回:“北府水王爷送了字联,荷包来了。”贾珍听说,忙命贾蓉出去款待,“只说我不在家。”
译文:A servant came up then to report: “Someone with a present from the Prince of Bei-jing,sir.Two scrolls and a perfume-bag.”Cousin Then turned to Jia Rong.“Go and entertain him for me.Tell him Im out.”Jia Rong hurried off.
“王爷”或“千岁”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皇上的兄弟,它的含义与英语中的“Prince”对等。例(1)中,Hawkes把“水王爷”交际性地翻译为“Prince of Bei-jing”,解释了“水王爷”即是“水溶”,北静王,让读者一目了然。这也说明了当官称的形象和意义不可兼得时,或虽可兼得但影响译文的理解时,就只能选择交际性翻译。采用交际性翻译常会使用到“转译”“增译”“减译”等方法。
(2)马道婆听如此说,便笑道:“这也不拘,随施主菩萨们随心愿舍罢了。”
译文:“Theres no fixed amount,”said Mother Ma.“We leave it to our clients to decide how much they want to give.”
“施主”是寺庙里道教和佛教称呼捐赠者或布施者的专有词。在英语里,“client”指的是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某种程度上,此处“施主菩萨们”和“client”有着同样的含义,因此用交际性翻译策略把“施主菩萨们”译为“client”可以被目标读者较好地接受,即能较好地顺应目标文化。“施主菩萨们”被转译为“client”去顺应目标语境。
(3)旁边一个贴身服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当真切的这么说。”
译文:“You must have second sight,doctor!”said one of the old women,a body-servant of Qin-shis who was standing by.“What you have said exactly describes how it is with her;there is no need for us to tell you anything more.Of all the doctors weve lately had around here to look at her none has ever spoken as much to the point as this.”
关于“先生”的翻译,因为“先生”可以用在各种语境中,译者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如“teacher”“tutor”“waiter”“mister”“gentleman”“doctor”等。明清时期的“先生”常指医生和私塾里的老师。此处“太医老爷”“先生”被交际性地解释为“doctor”,顺应了目标文化,让目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了明清文化。
2.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为Peter Newmark(1988:22)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之一,是相对于交际性翻译而言的策略。语义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表达的意义完整地呈现出来。它重视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强调保持原文内容。语义翻译是指只通过解释原文含义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语料数据表明,霍克斯官称英译中主要通过对等词法,采用语义翻译策略以寻求目标语和源语的平衡。对等词法即是在源语和目标语中能够找到基本对等的词句进行翻译,较好地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
(4)贾蓉进来向尤氏说道:“……方才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了名帖送寿礼来。”
译文:Jia Rong came in with a message for his mother.“…People have come with cards and birthday presents from the Prince of An-nan,the Prince of Dong-ping,the Prince of Xi-ning,the Prince of Bei-jing,the Duke of Zhen-guo and five others of the Niu clan and the Marquis of Zhong-jing and seven others of the Shi clan.”
从例(4)中可以看出,霍克思在翻译爵类官称时,均采用语义翻译。中国封建社会中,“郡王”指皇帝的兄弟,“侯”在爵类中排名第二,“公/国公”也是爵类称号。这些如“郡王”“侯”“公/国公”的官称常表对人的尊敬。我们也能在英语中找到“郡王”“侯”“公/国公”的对等词,即“Prince”“Marquis”“Duke”。英语中,“Prince”指的是和国王或女王关系很近的男性的儿子,“Marquis”指爵类较高排名的贵族,“Duke”指皇室以外的最高排名。由此可见霍克思通过找到对等词把“南安郡王”“忠靖侯”“镇国公”分别语义翻译为“the Prince of An-nan”“the Marquis of Zhong-jing”“the Duke Zhen-guo”,顺应了目标文化,能较好地被目标读者理解。此对等词法即是在原文中心和译文中心之间找到一条“语境中心”的平衡法。
(5)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
译文:“The fans and fan-pendants are from Academician Mei,”said Bao-yu,“the ink-sticks and brushes are from Vice-President Yang,and the rosaries and buckles are from Under-Secretary Li.”
例(5)中的“翰林”为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机密文件,如任命宰相、宣布征伐等)的官员(汪榕培:2002:30)。“侍郎”指明清时代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员外”即员外郎,指古时在郎官定员之外设置的官职。文中,译者采用语义翻译把“梅翰林”“杨侍郎”“李员外”分别译为“Academician Mei”“Vice-President Yang”“Under-Secretary Li”。“Academician”“Vice-President”“Under-Secretary”也被视为“翰林”“侍郎”“员外”的对等词。语料数据显示还有很多官称对等词,如“节度使”(the Area Commander)、“太监”(the Master of the Imperial Bedchamber)、“将军”(General)、“员外”(Under-Secretary)、“内相”(Chamberlain)、“尚书”(Chief secretary)等。因此可以推断中文的大部分爵类和非爵类官称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找到恰当的对等词是官称英译的重要方法。
(二)文化顺应
1.源文化语境顺应
源文化顺应指翻译时语言的选择根据文化语境顺应本土文化,强调反映源语读者的文化精髓。如:
(6)贾母笑道:“大媳妇有主意,便说道:‘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和阎王爷说去,问他一问,叫我们托生人,为什么单单的给那小蹄子一张乖嘴,我们都是笨的。”
译文:She began her story.Then one of the nine had an idea:“Why dont we go to the temple of Yama,the King of the Underworld,and ask him why,when our souls first went into human bodies,he gave that little horror a clever tongue and made all the rest of us so stupid?”
“阎王爷”在中国是掌管地狱的神的称谓,而在英语国家常用“Thanatos”“Pluto”“King of Heil”“Hades”等表达,意为死神,阴间的统治者。此处霍克斯把“阎王爷”语义翻译为“the King of the Underworld”生动形象,顺应了源语文化,保留了源语道教文化色彩。
(7)小蝉气的怔怔的,瞅着冷笑道:“雷公老爷也有眼睛,怎不打这作孽的!”
译文:Ciggy glared at her in outrage.“Old Thunder up there must be blind not to strike you dead,”she said bitterly.
在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中国,“雷公老爷”指可以呼风唤雨,掌管雷和电,有权利击打坏人的神。在英语中,“雷公老爷”没有对等词,因此“雷公老爷”被语义翻译为“Old Thunder”顺应了源文化,译文保留了源语的神话形象、传统的道教、佛教文化色彩,但此译法可能会给目标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
2.目标文化语境顺应
目标文化顺应指翻译时译者根据目标语特定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及价值观等进行语言、语境的选择,译文主要为目标语读者接受。例如:
(8)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
译文:And so he addressed a Memorial to the Ex-Emperor and Ex-Empress requesting permission to allow the families of palace ladies to visit them in the Palace on the twelfth day of every month. When their Old Majesties saw this Memorial they were very pleased and praised the Emperor for his piety and goodness—“doing Heavens work among men” they called it.
例(8)中,“太上皇”“皇太后”指明清时期现任皇帝的父亲和母亲,特指把皇位让给儿子的皇帝和皇后。“Ex-”在英语里作前缀表示“前任”,它与中文的“太”几乎对等。因此,“Ex-Emperor”and“Ex-Empress”就可被视为“太上皇”和“皇太后”的对等词。此处“太上皇”和“皇太后”被译为“Ex-Emperor”和“Ex-Empress”或“their Old Majesties”,顺应了目标文化,找到了以“目标文化语境为中心”的平衡点。又如:
(9)凤姐儿笑道:“你放心,园子东北角子上,娘娘说了,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
译文:“Dont worry,”said Xi-feng consolingly.“Her Grace has mentioned that she wants a lot of planting done-pines and cypresses-in the north-east section of the garden,and she has also asked for more shrubs and flowers to be planted round the foot of the main hall.”
“娘娘”指皇后或王妃。“贵妃”指的是古代皇帝的妾,地位通常仅次于皇后及皇贵妃。英语中也有这样的称呼,如“Your、His、Her Grace、Highness、Honor”,以示对皇族的尊敬,霍克思把“娘娘”“贵妃”翻译为“Her grace”“Your Grace”,顺应了目标文化,适合目标读者的接受心理。
(10)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
译文:“What is this place,holy one?”he asked,having first clasped his hands and knocked them against his forehead in the ap?propriate salutation.“And may I know whom I have the honor of addressing?”
在道教及佛教盛行的明清时期,“仙”用得较为普遍,如“仙师”“仙姑”“仙子”“仙人”“仙女”等。“仙”的语义与英语里的“God”对等。另外,“仙”也与西方基督教概念“Fairy”“Disenchantment”“holy”对等。霍克斯把“仙姑”“仙师”分别译为“Madam Fairy”“Disenchantment”和“holy one”,顺应了目标文化语境,将道教概念转化为基督教概念,适合西方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接受心理。
为了整体把握官称英译的翻译状况,笔者对各类官称翻译策略的使用和文化语境的顺应频率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霍克斯对皇室类官称、爵类官称、非爵类官称多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分别为78.57%、85.71%、81.82%,对目标文化的顺应均高达90%以上;而神鬼道释类官称、医艺类官称则多采用交际性翻译,分别为84.21%、53.85%,顺应目标文化比率分别为84.21%、94.74%。
五、结语
通过统计霍克斯对皇室类官称翻译、爵类官称翻译、非爵类官称翻译、神鬼道释类官称翻译、医艺类及其他类官称翻译,笔者发现对皇室类官称、爵类官称、非爵类官称翻译,霍克斯几乎都采用语义翻译;而对神鬼道释类、医艺类及其他类官称翻译,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导致文化缺失,译者主要通过对等词法进行语义翻译与通过转译法进行交际性翻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官称英译。总的来说,霍克斯官称英译主要采用语义翻译并偏向于顺应目标文化。另外,统计还发现许多官称都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对等,如:“我君/皇上/当今”与“Imperial/Emperor/His Sacred Majesty”,“郡王/王爷”与“the Prince”,“国公”与“the Duke”,“节度使”与“the Area Commander”等。对皇室类官称翻译,霍克斯常用“Your/His/HerGrace/Highness/Majesty”以示皇室成员或官员身份。总之,霍克斯在官称英译时,努力在作者、读者、译者之间构建积极和谐的文化语境互动关系,让西方读者对官称英译产生类似于原作读者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汪榕培.《邯郸记》中的官称及其英译[J].英语研究,2002
(2):29-31.
[2]林以亮.《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M].台北:联
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3]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3,(5):42.
[4]《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沉痛哀悼霍克斯先生[J].红楼梦学
刊,2009,(5):3.
[5]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1999:55-114.
[6]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A].New York,NY: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23:296-336.
[7]Samovar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36.
[8]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6.
[9]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2.
[10]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1]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12]任亮娥,杨坚定,孙鸿仁.《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http:
//corpus.usx.edu.cn/hongloumeng[OL].2010-02-04.
[13]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a).
[14]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b).
(王成秀 四川成都 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6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