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孟芬
(四川民族学院 预科部,四川 康定 626001)
科技英语词汇隐喻及其汉译策略
韦孟芬
(四川民族学院 预科部,四川 康定 626001)
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它在创造科技英语词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科技英语词汇几乎都具有隐喻性,其本质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的隐喻,它在科技英语中具有命名功能、理论建构功能和解释功能。以此为基础,探讨科技英语中隐喻性词汇的汉译策略,可为研究科技英语词汇隐喻提供借鉴。
科技英语;词汇隐喻;认知基础;认知功能;隐喻翻译
隐喻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束定芳指出,“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1]。据统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辞格。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语言中70%以上的词汇意义源自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里,也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2]。由此可见,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在科技英语文体中,人们常借用隐喻把抽象的事物描写得具体化、形象化,或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明白。科技英语中的隐喻可以分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两个层面,鉴于篇章的局限性,本文主要探讨科技英语中的词汇隐喻现象及其汉译策略。
隐喻是意义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发生投射的现象,从而把两种不同事物关联起来,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3]。隐喻通常的表达方法是“A 是B”,即通过始发域B来理解目标域A。其特点是:(1)A和B两个概念域不同;(2)A和B两个概念存在相似性;(3)A和B在认知上完全对等。因此,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类似的特征或特性,即隐喻的相似性。根据隐喻的相似性的工作机制,束定芳先生认为隐喻相似性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隐喻物理相似性,是指源域和目标域中的事物在形状、外表或功能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隐喻心理相似性,是指认知主体具有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和思维方式,它是隐喻认知的重要来源。
科学领域各学科都拥有庞大而纷繁的词汇体系,许多科技词汇的词义是在普通词汇的意义基础上延伸而来的隐喻意义。根据相似性是词汇隐喻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因此,科技英语词汇隐喻也是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的隐喻(Similarity-Based Nature)。
1.1形状相似性(Similarity in Shape)
有的隐喻创造是建立在两个事物间相似形状基础上的,如果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一个事物在形状上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相似,我们就可以通过隐喻化过程用普通事物的名称来表达相对复杂、抽象的科技概念,使这些科技概念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
许多科技专业词汇都是借用普通词汇的形状,并赋予其生动形象的隐喻。我们以black hole(黑洞)一词为例,该词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于是基于形状相似的认知基础,许多科技专业术语借用了“black hole”来表达的。譬如:在天文学中,black hole(黑洞)是指太空中一种密度极高的星体,其强大的引力场会把周围一切物质吸进去,落入其中的任何物质都无法逃逸;经济学中,the black hole effect(黑洞效应)是指一种自我强化效应,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也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把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加强大,形成一个正向加速循环的漩涡。
以事物相似性为认知基础的常见隐喻,还有人体隐喻。人们通常会借助对人体部位或器官形状的熟知性,最大限度地传递出科技英语词汇的准确信息。例如:eye nut(螺母),radar homing eye(自行导航雷达定位),helical tooth(螺旋齿),tooth coupling(齿式连轴节),control arm(操纵杆),arm crane(悬臂式起重机)。此外,人们还会借用熟悉的英语字母的形象来构成科技英语词汇,汉译时也可以通过象形翻译方法,用字母的具体形象来表达原义。比如:H-beam(工字架),M-roof(M形屋顶),R-sweep(R形扫描),D-valve(D形阀),C-network(C形网)等等。
1.2位置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Position)
鲜活的科技语言,借助于隐喻使人们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将其认知中的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并且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4]。
隐喻思维的表达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著名人类学家维柯所言:“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出来的隐喻。”[5]根据语料搜索的结果,科技英语词汇中有许多都是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因为人们清楚地了解自己身体器官(主要是外部器官)的位置,并将这些词语用在其他事物上,以便知道这些事物的确切位置。我们以“face”一词为例。face指人的脸面,还可以表示空间,隐喻事物露在外面的部分。科技英语中,以face或以face为词素构成的术语有很多。比如:计算机用语interface(界面);电子学术语face of screen(荧光屏面);煤矿科技术语surface mine(露天矿)等。这些科技术语都是以人体器官“脸”的位置相似性为基础,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不熟悉的概念域,使这些科技事物的形象更鲜活、更形象,促使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
1.3意象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Image)
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利的认知工具,而概念隐喻的基础是知识和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意象具有十分普遍的图示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s),是隐喻认知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根据约翰逊的定义,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6]。
意象图示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是概念隐喻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科技英语中存在着许多意象图示隐喻(image-schema metaphor),这些科技术语都是通过意象图示把抽象的科技事物和具体意象联系在一起。例如:“shower”一词在日常英语中是指“阵雨”,但是在天文学中,shower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故也被称为meteor shower(流星雨)。科学家借用“阵雨”的意象,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星雨”的意象,即将某个概念域的意象或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中去。又如:“sandwich”(三明治)是一种典型的西方食品,以两片面包夹几片肉和奶酪、各种调料制作而成。由于sandwich独特的结构,现已广泛隐喻到科技领域,用来指两物之间夹入另一物。科技英语中带有sandwich的术语颇多,譬如sandwich construction(夹层构造)、sandwich wall(夹层墙)、sandwich course(供读交替课程)等。由此可见,在这些科技英语词汇隐喻中,始源语中的特性、知识、意象都被映射到目标域上,便于人们更容易理解、认知新的科学事物。
1.4功能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Function)
某些科技英语词汇隐喻是建立在两个事物间功能相似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始源语中普通事物的功能通过隐喻被映射到目标域中的科技事物上。我们以“balance”一词为例,在日常英语中,balance表示天平,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常用平衡器,balance通常被隐喻到科技领域中表示具有平衡功能的事物。比如:balance weight(平衡锤),属于机电工程术语,一般用作提升机上与罐笼或箕斗做配重平衡之用;人们通过balance特殊的称重功能可以加深对科技词汇balance weight的认知。
类似的功能相似的隐喻还有许多,其中动物“dog”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日常英语中,dog(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由于狗有2.2亿个嗅觉细胞,能分辨出大约200万种物质发出的不同浓度的气味,于是普通词义的dog被隐喻到科技领域中,其功能是探测电子信号。比如:electronic dog (汽车电子狗),是一种车载反测速产品,也叫反测速雷达,作用是提前提醒车主电子眼或测速雷达的存在;bird dog(无线电测向器),一种电子跟踪设备,人们可以使用这种设备跟踪某个目标的物理位置。由此可见,electronic dog 和bird dog在功能上与动物dog的嗅觉功能具有相似性。
1.5属性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Attribute)
属性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同或相异,也就是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事物的属性的相同或相异。隐喻中的相似性是指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类似的特征或特性,它在隐喻构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源域与目标域分别代表的两个事物之间没有相似属性,隐喻认知也就失去了基础。
在科技英语词汇隐喻中,有的科技术语的属性和普通词汇的属性具有相似性,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描述性的隐喻了解科技事物的本质属性。以生物学专业词汇“latrodectrus mactans”为例,该词源自拉丁语,其意思是“黑寡妇蜘蛛”(简称黑寡妇)。黑寡妇是拉丁美洲的一种黑色有毒的蜘蛛,这种蜘蛛在交配后,雌性会咬死并吃掉配偶,作为自己孵化蜘蛛的营养,因此总是成为“黑(色)寡妇”。于是,生物学家用“black widow”来替代晦涩难懂而且难于记忆的latrodectrus mactans。“black widow”不仅道出了毒蜘蛛的颜色,而且生动、简洁地反映出它独特的生活习性,通过隐喻将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科学术语描述更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这样的术语。
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的隐喻的相似性的基础不是唯一,有时它们是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以“bug”一词为例,该词本意是臭虫的意思,臭虫通常是叫人讨厌的虫子,因此“bug”产生了“缺点”、“瑕疵”之类的引伸意义。“bug”相似性的基础不同决定了其隐喻意义的差异。例如:以形状相似的隐喻为基础时,“Bug”(甲壳虫)指代一种汽车品牌;以属性相似为基础时,“bug”(漏洞)指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找寻错误的工作称为“debug”;以功能相似为基础时,“bug”指隐藏的窃听器或者报警器。
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附属于语言的比喻方式,仅适用于文学作品中,在以精确、严密、客观等为特征的科技文体中没有隐喻现象。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科学文体中大量存在。科技英语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词汇隐喻必然在科技英语词汇和表达方面具有如下功能。
2.1命名功能(Naming Function)
科学技术是对有关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研究,科技术语虽然是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的专业词汇,但其语义的本质是人们借用普通事物的词汇去命名与其具有相似性的科学概念。由于隐喻是一种跨概念域的映射,因此,隐喻实质上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或认知方式,更是一种命名方式,即隐喻性命名。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技术语命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科技术语的语义变得更形象、丰富。
由于科技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也是新事物、新概念产生最多的领域,词汇短缺成为科技领域中一个突出问题,而概念隐喻则可以弥补科技词汇空缺现象。我们以计算机术语“data stream”(数据流)为例。这个概念最初由亨津格等人于1989年在论文《Computing on Data Streams》[7]中提出,数据流是一组有顺序的、有起点和终点的字节集合。stream的普通语义是“河流”的意思,在自然界中,河流都有自己的河源(起点)和河口(终点),也有自己的流动方向,因此stream的特征被隐喻到了计算机领域的“data stream”术语中。在科技领域中,还有许多术语都是通过隐喻创造或语义扩展而来的。比如: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smart grid(智能电网);we media(自媒体);monitor(监视器);pulse radar(脉冲雷达);Digital TV(数字电视);Wireless Fidelity 〔(Wi-Fi)技术〕等词。因此,科技英语与隐喻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思维已经成为科学家用来命名科技事物或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2.2理论构成功能(Theory-constitutive Function)
词汇隐喻不仅仅用来命名科学事物或科学现象,而且词汇隐喻还是人类认识新事物、新概念的一种方式,也扩展了人类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视野。美国学者博德认为,在科学语篇中,词汇隐喻可以分为两种:理论构成性隐喻(theory-constitutive metaphor) 和阐述性隐喻(exegetical metaphor)[8]。
博德认为,隐喻在科学理论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sound wave(声波)是通过隐喻思维建立起来的,将日常生活中有形的wave(水“波”)隐喻到物理学中。物理学家牛顿又通过sound wave(声波)的传播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光学理论,并将其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命名为light wave(光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隐喻思维把wave一词运用到科技领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sinusoidal light wave(正弦光波)、plasma wave(等离子体波)、P wave(primary secondary wave) (初波,地震纵波)、S wave(secondary wave) (次波,地震横波)。因此,词汇隐喻不仅仅可以构成科技术语,而且还可以构成科学理论。
2.3解释功能(Exegetical Function)
博德和其他的语言学家都认为,隐喻在科学理论的阐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科技英语中隐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释抽象的科学概念,因为词汇隐喻让科学家更容易阐释和传授科学理论和概念,也更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比如:WWW (World Wide Web,亦作Web或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它常常被用作互联网的代名词。始源域web一词的本意是“蜘蛛网”和“网”的意思,它的目标域是指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抽象的概念范畴,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通过对web这个始源域的阐释,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World Wide Web”这个抽象概念。
事实上,科技语篇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性科技术语,是作为阐释性的目的被引入的。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可以用成分分析的办法解释抽象晦涩的意义[9]。科技领域中大量生动、形象的英语隐喻词汇的使用,便于科学家对其理论的阐述,又能让深奥难懂的抽象科学概念变得简单易懂。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阐释性的隐喻词汇非常多。比如:screen(显示屏),多重视窗管理程序,此处所谓的视窗,是指一个全屏幕的文字模式画面;folders(文件夹),用来存储文件;clipboard(剪贴板),是Windows内置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剪贴板使得在各种应用程序之间传递和共享信息成为可能;trash(回收站),主要用来存放用户临时删除的文档资料。由此可见,科技术语的隐喻解释功能有助于人们理解复杂抽象的科学事物。
科技英语隐喻的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一般不讲究文采、韵味、修辞等,而要求把“准确严谨”的原则置于首位。正如严复在谈到翻译的艰难时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说明在翻译时选词的重要性和艰难性,特别是在翻译重客观事实、逻辑性强、表达准确的科技英语时。结合科技英语的语境因素、文化因素、文本因素,本文提出科技英语词汇隐喻汉译的3种策略。
3.1直译策略
生活在同一星球的英汉民族,拥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具有共性,因此,许多科技英语词汇隐喻与汉语词语隐喻在语义和文化等方面映射完全对应或基本对应。翻译这类科技隐喻形象时,宜采用直译法。直译策略不但有助于保留源语比喻性词语所用的形象,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科技英语词汇的隐喻信息。比如: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信息加工
digital nervous system 数字神经系统
high-energy astronomy 高能天文学
machine language 机器语言
soft landing 软着陆
3.2意译策略
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英汉民族之间的科技观念发展具有不平行性,源语与目的语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科学概念对应空缺从而导致语言形式对应空缺的矛盾[10],即有些科技隐喻词汇形象是不可译的。翻译这类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形象时,最好舍弃源语中比喻性词语所用的形象,仅保留源语中喻义。简而言之,就是舍形求意,即意译法。比如:
vertical hair 十字竖丝
eye gauge 放大镜
baby can 小型聚光灯
library 程序库
black glass中性滤光镜
3.3直译与意译兼容策略
由于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隐喻化科技词汇在英汉语言中既不完全对应,也不完全缺省,因此,其隐喻性词汇的选择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在翻译这类科技英语隐喻词汇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适当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语体,使译文既保留了原文隐喻性词语的部分形象,又可以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比如:
camera eye摄像机取景孔
ball bearing 滚珠轴承
daughter neutron 派生中子
carrier rocket 运载火箭
lunar rover 月球车
3.4补译策略
隐喻是喻体与语义的完美结合,在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汉译过程中,有时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义不对应或空缺,而喻体又不宜用其他词汇代替,译者此时应采用保留喻体,并以加注释的方式对其意义进行解释与补译,即补译策略。这样既利于把科技英语引进来丰富汉语科技语言,又便于我们更快速地接受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比如:
blood heat血液正常温度
tooth markers切削痕迹
tree system分支配电系统
butterfly nut蝶形螺母
rubber-metal spring橡胶金属夹心弹簧
如胡壮麟所言,隐喻性语言的创造在人类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11]。作为一种认知机制,词汇隐喻是创造科技术语和构成科技理论的重要语言手段,恰当的隐喻化语言,可以提高科技语言形式的简洁程度,并形象地描述科技领域的各种抽象事物和概念。考虑到英语在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研究科技英语中的词汇隐喻就显得很有必要。基于此,我们只有掌握了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认知基础及其功能,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才能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出准确、清晰的科技知识和科技文化。
[1]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2):10.
[2]Lakeoff G,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
[3]Chang Zongli.Cognitive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M].Qingdao:China Ocean University Press,2005:261.
[4]王奕君.科技英语词汇的隐喻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105-106.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32.
[6]Johnson Mark.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14.
[7]Henzinger M,Raghavan P,Rajagopalan S.Computing on data streams [D]. Palo Alto,California:Digital Systems Research Center,1998.
[8]Boyd R. Metaphor and theory change: What is 'metaphor' a metaphor for?[C]∥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359-360.
[9]Ungerer F,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0-147.
[10]李满红.科技英语隐喻词及其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35-136.
[1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49.
责任编辑:柳克
EST Lexical Metaphor and Its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EI Mengfen
(Preparatory Department, Sichuan Minzu College, Kangding 626001, China)
Metaphor, as a human cognitive styl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EST lexicon. Almost EST terms have metaphorical meanings which are metaphors with similarity-based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naming function, theory-constitutive function and exegetical function. On this basis, some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etaphors in EST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for the research of EST lexical metaphors.
EST; lexical metaphor; cognitive base; cognitive function; metaphor translation
2016-05-1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5SA0137)
韦孟芬(1976-),女,四川泸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H315.9
A
1009-3907(2016)09-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