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的端午竞渡诗

2016-03-25 13:07詹杭伦
关键词:龙舟竞渡

詹杭伦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 中文系,马来西亚 柔佛州)



论唐代的端午竞渡诗

詹杭伦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 中文系,马来西亚 柔佛州)

分初盛中晚唐四个阶段,选取《全唐诗》中与端午或竞渡有关的诗歌进行重点分析,得出五点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结论:武则天时期的鹢舟竞渡可以视为今日凤舟竞渡活动的前身之一,唐朝的竞渡活动是龙凤齐翔;端午竞渡及其诗歌唱和活动首先发生在宫廷,再由宫廷逐步推广到民间;唐人端午竞渡诗中明确表达了端午龙舟竞渡与屈原有关;唐代不少写作端午竞渡题材的诗人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或在官场的感受糅进诗歌之中;盛唐、中唐的端午竞渡诗气势磅礴,景象雄浑,而晚唐的端午竞渡诗则气象衰煞,景色暗淡。

唐代;端午;竞渡诗

在唐代,端午日宴饮赋诗、龙舟竞渡之类活动非常流行,影响深远。笔者对《全唐诗》中有关端午诗和竞渡诗作了通盘检阅,合并同类项,共辑录出端午诗十三首,竞渡诗十七首,共三十首。由于端午日不一定有竞渡活动,而竞渡也不一定只在端午日举办,所以端午诗与竞渡诗从标题上看是分开的。不过,这些诗中往往既涉及端午,又涉及竞渡,所以在正文中的端午诗与竞渡诗有时又是合并论述的。本文采用唐诗研究分初盛中晚唐的惯例,将唐代的端午竞渡诗分成四个阶段加以论述。*本文研究的文本是彭定求等编纂的、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全唐诗》中的作品,暂未涉及《全唐诗补遗》之类著作;同时,对于《全唐诗》中检索到的三十首端午竞渡诗,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也未能逐首论述。“书被催成墨未浓”,在此先发表,待吸取各种意见后再修订和完善。

一、初唐的竞渡诗

文学史家论述唐诗发展通常有初盛中晚唐之说。明高棅认为:“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同。”[1](卷首)清人冒春荣认为:“或问唐诗何以分初、盛、中、晚之说?曰: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岁至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岁,凡九十五年。盛唐自玄宗开元元年癸丑岁至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岁,凡五十三年。中唐自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岁至文宗大和九年乙卯岁,凡七十年。晚唐自文宗开成元年丙辰岁至哀帝天祐三年丙寅岁,凡七十一年。溯自高祖武德戊寅至哀帝末年丙寅,总计二百八十九年,分为四唐。”[2](P1607)

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定都长安,至睿宗先天元年(712)玄宗登基,凡九十五年。《全唐诗》第四十六卷、第七十卷、第七十六卷中分别载有这一时期的李怀远、李适、徐彦伯的三首竞渡诗。

李怀远《凝碧池侍宴看竞渡应制》云:

上苑清銮路,高居重豫游。前对芙蓉沼,傍临杜若洲。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列筵飞翠斚,分曹戏鹢舟。湍高棹影没,岸近榜歌遒。舞曲依鸾殿,箫声下凤楼。忽闻天上乐,疑逐海查流。

这首诗是李怀远侍奉武则天观看竞渡时应命而作。此诗为五言排律,开篇点题,叙述陪同则天乘车来到凝碧池游览。接下来四句,描写凝碧池所处的位置,芙蓉沼、杜若洲是近景,玄扈(山名)、洞庭是远景。“列筵”以下四句,写题中的“侍宴看竞渡”,为全诗描写的中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于竞渡的船名“鹢舟”,即船头画有鹢鸟图像之舟。鹢鸟是一种比白鹭体型大,羽色洁白,善于高飞的水鸟。此处用鹢舟,而不用龙舟,显然与武则天有关。武则天的随从分队划不同的鹢舟竞渡,显然可以认为是今日凤舟竞渡的前身了。结尾四句描写鹢舟竞渡时演奏的音乐,听后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天上的银河游览一般,很享受,很快乐。

李适《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诗云:

拂露金舆丹斾转,凌晨黼帐碧池开。南山倒影从云落,北涧揺光写浪回。急桨争标排荇度,轻帆截浦触荷来。横汾宴镐欢无极,歌舞年年圣寿杯。

徐彦伯《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诗云:

夹道传呼翊翠虬,天回地转御芳洲。青潭晓霭笼仙跸,红屿晴花隔彩旒。香溢金杯环广坐,声传妓舸匝中流。群臣相庆嘉鱼乐,共哂横汾歌吹秋。

李适和徐彦伯是武后时参与修纂《三教珠英》的“珠英学士”。修书期间,“珠英学士”们“日夕谈论,赋诗聚会”,成为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聚会。李适、徐彦伯这两首诗都是标准的七言律诗,应是同时唱和之作。两诗的结构相似,首联写凌晨出发,到达游览目的地。中间两联,都是一联写景观,一联写竞渡。值得注意的是,徐彦伯描写竞渡之船用“妓舸”一词,说明竞渡者都是武则天培训的歌舞伎。这与前述李怀远的诗句“分曹戏鹢舟”,可以参互比观。李适和徐彦伯两诗的结尾一联都用了“横汾”的典故,出自《汉武帝故事》:“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燕,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这说明游览的时间可能是秋天。李适诗还写到贺寿,说明此类活动与皇室祝寿有关。

由以上三首竞渡诗可以知道,武则天喜好与词臣一起观赏鹢舟竞渡,饮宴赋诗。但皇室举办竞渡活动不一定是端午,春秋之季都可举行。

二、盛唐的端午诗

文学史上的盛唐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到代宗永泰元年(765),凡五十三年。《全唐诗》第三卷载有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云:

律中蕤宾,献酬之象著;火在盛德,文明之义燀。故以式宴陈诗,上和下畅者也。

朕宵衣旰食,辑声教于万方;卜战行师,总兵钤于四海。勤贪日给,忧忘心劳。闻蝉声而悟物变,见槿花而惊候改。所頼济济朝廷,视成鹓鹭;桓桓边塞,责办熊罴。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时雨近霁,西郊靃靡而一色;炎云作峰,南山嵯峨而异势。正当召儒雅,宴髙明。

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恭俭之仪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讽味黄老,致息心于真妙;抑扬游夏,涤烦想于诗书。超然玄览,自足为乐。何止柏枕桃门,验方术于经记;彩花命缕,观问遗于风俗。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而巳哉!

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五言纪其日端,七韵成其火数。岂独汉武之殿,盛朝士之连章;魏文之台,壮辞人之并作云尔。

这是一篇流利畅达的骈文。题中的“三殿”即唐朝大明宫的麟德殿。王应麟《玉海·宫室·唐三殿》:“三殿者,麟德殿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全文可分为四段:首段言时节当仲夏,唐朝应“火德”,适合设宴陈诗,以宣上和下畅之象。“律中蕤宾”,即时当仲夏。《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徵,律中蕤宾。”郑玄注:“蕤宾者应锺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律应。”“火在盛德”,即唐朝应火德。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的学说,隋朝属金德,唐属火德,火克金,所以唐代隋而立。唐朝在“五德终始”学说中的定位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唐属土德,是采用另一种观察角度得出的结论,但唐玄宗在这篇文章反复谈论“火德”,可知玄宗认为唐朝应当属于火德。第二段表彰自己对内宣扬教化,对外卜战行师的功劳,在国家太平兴盛,人民安居乐业之时,适合召集端午宴会,以示庆祝。第三段正写宴会之事,“讽味黄老”和“抑扬游夏”,说明唐玄宗推行的是儒道并举的政治统治思想。最后一段,鼓励参加宴会的人踊跃赋诗,可作五言诗,也可作七言诗。所谓“五言纪其日端,七韵成其火数”,即鼓励宾客用诗篇宣扬唐朝吉祥的时日和以火立德的历数。

李隆基自己所作的是一首五言排律: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糉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首四句讲五月五日是个神奇的好日子,正好用抽签抽得的“神”字来押韵。接下来四句,讲端午的风俗。睡“穴枕”,即唐三彩有孔的瓷枕。系“长丝”,即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索状饰物缠在手臂上。唐朝人韩鄂《岁华纪丽·端午》“百索绕臂,五彩缠筒”的原注:“以五彩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九子糉”即九颗粽子联成一串,或取多子多孙,富贵绵延之意;或取贤臣九人,得道多助之意。最后六句写君臣合德,风气淳化,天下太平。

与唐明皇唱和的诗人有名臣张说,《全唐诗》第八十八卷载有张说的唱和诗《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云: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张说的这首诗明显地表达对唐明皇的报恩之意。首二句言时节,次二句即点名报恩的主题。“三殿”以下六句写宴会的情景。“甘露”以下六句,向唐明皇表达忠心。“蝘蜓”(即壁虎)、与“蟾蜍”、“蛇”等是端午节调制丹药的毒虫,张说表明,自己愿意像蝘蜓、蟾蜍一样,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全心全意为帝王调制丹药,只是还未能像“灵蛇衔珠以酬德”那样,报答明皇的大恩大德。张说诗的末段这样写,其实是有难言之隐的,因为他不久就因小人谗言,被贬谪岳州。

张说在政治上的失意却意外地带来诗歌上的丰收。他被贬岳州后,看到当地竞渡的风俗,写下一首《岳州观竞渡》诗,也载于《全唐诗》第八十八卷:

画作飞鳬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花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与前此写作应制体诗歌矜持谨慎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写得灵活飞动,精彩纷呈:画着飞鳬(野鸭,泛指水鸟)的小艇,在激流中争先恐后地竞渡,抑扬起伏,山色变换,浆棹激昂,浪花飞溅,场面壮观。岳州即今湖南岳阳,自古崇尚祭祀三闾大夫屈原的风俗,汨罗江上还流传着帝尧二女娥皇、女英的传说。孟姥和阳侯是传说中的船神和波涛之神。“南湖溠”是竞渡击鼓出发地,“西驿楼”是夺取锦标的目的地,这是在写当地风光。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想象中已摆脱了看客的局限,仿佛与竞渡者在一起并驾齐驱,已经不再惧怕天气炎热,日光毒辣了。这首诗是身心解放的诗人在手舞足蹈地大声吟唱,与前一首诗那种在宫廷中谨小慎微的姿态实在是大不相同了。所以,《新唐书·张说》本传称:“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 张说的《岳州观竞渡》诗还显示端午的竞渡活动由宫廷转向民间。

三、中唐的竞渡诗

文学史上的中唐自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大和九年(835),凡七十余年。《全唐诗》第二百七十五卷、第三百五十六卷、第三百九十八卷分别载有中唐张建封、刘禹锡和元稹写作的竞渡诗。

张建封《竞渡歌》云: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巳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鼔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檝时。

张建封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的武将,邓州南阳人。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以功名自许。德宗时,李希烈反,张建封平叛有功,拜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能武能文,《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诗文二百三十篇,《全唐诗》仅存诗二首。他的这首《竞渡歌》采用歌行体裁,每四句一转韵,流利畅达。全诗按照内容可分为三段:首段写使君应邀出席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活动。使君本是汉代对州府太守的称呼,后来泛指州郡地方长官。张建封时任节度使,使君是其自称。“使君出时皆有准”,说明他参与龙舟竞渡活动事先有计划、有安排,不是临时随意出游。必得待地方长官到位后,龙舟竞渡活动才宣告正式开始。第二段是全诗的主题,诗人用四韵十六句,详细描写竞渡活动。开始时,击鼓三声。十艘船分成五组,两两一组进行比赛。夺得锦标,赢者有赏,输者认罚。诗中出现“两龙跃出浮水来”、“两龙望标目如瞬”的诗句,说明船头塑为龙头的形状,与前此的“鹢舟”、“飞凫舟”有所不同。结束时特定的仪式是,胜利者脱下身上的号衣请使君亲笔书写一个大大的“上”字。第三段是诗人自抒感慨,龙舟竞渡争执如此激烈,与朝廷中的权斗同样惨烈,何不到岸边,各自休息,一定要斗得舟毁船沉,两败俱伤呢!

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是深信端午竞渡为屈原招魂之说的,他的《竞渡曲》题下有小序云:“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檝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刘禹锡将龙舟竞渡划桨的口号直接记录为“何在”,即“屈原何在?”能够传达出龙舟竞渡划桨的声情,实属难能可贵!其诗云: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謡振檝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鬛动,螮蝀饮河形影聨。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韈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诗篇采用歌行体,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韵。从内容上看,可以四句分为一段。开首四句写明五月五日沅江竞渡,是当地人祭祀屈原的传统节目。沅江是流经湖南的第二大河,属于洞庭湖水系。第二段描写竞渡,写声势如雷鸣,写船行如蛟龙得雨,欢蹦活跃,写队形如螮蝀饮河,联绵不断。第三段写刺史担当颁奖主礼嘉宾,胜利者高兴,失利者沮丧。第四段抒发感慨,竞渡胜负乃运动常事,但当地风俗如狂,争斗得昏天黑地。最后一段继续感叹,本地人将五月五日龙舟竞渡办成了彩旗夹岸、罗韈凌波,老少同乐,男女同欢的嘉年华,但似乎已经忽略了祭祀屈原的主题,尤其是曲终人散,招屈亭前顿时无比冷清,令人未免伤感。

中唐另一位大诗人元稹也写有一首《竞渡》诗,该诗在唐代众多竞渡诗中显得另类而奇特。元稹《竞渡》诗云:

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竞源。

天地昔将竞,蓬勃昼夜昏。龙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动皆搅挠,化为流浑浑。数极斗心息,太和蒸混元。一气忽为二,矗然画乾坤。日月复照耀,春秋递寒温。八荒坦以旷,万物罗以繁。圣人中间立,理世了不烦。

延绵复几岁,逮及羲与轩。炎皇炽如炭,蚩尤扇其燔。有熊竞心起,驱兽出林樊。一战波委焰,再战火燎原。战讫天下定,号之为轩辕。自是岂无竞,琐细不复言。

其次有龙竞,竞渡龙之门。龙门浚如泻,淙射不可援。赤鳞化时至,唐突鳍鬛掀。乗风瞥然去,万里黄河翻。接瞬电烻出,微吟霹雳喧。傍瞻旷宇宙,俯瞰卑昆仑。庻类咸在下,九霄行易扪。倐辞蛙黾穴,遽排天帝阍。回悲曝鳃者,未免鲸鲵吞。帝命泽诸夏,不弃虫与昆。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草木沾我润,豚鱼望我蕃。向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

舍此皆蚁斗,竞舟何足论。

首两句“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竞源”,说明元稹其实是借题发挥,藉助观看龙舟竞渡来抒发他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竞争的总体看法。他认为主要有三大竞争:

第一是宇宙洪荒时,天与地的竞争。天地元气一分为二,阴阳判分,天高地卑,日月交替,四季循环,万物繁衍,圣人理世,确立了自然宇宙的秩序。

第二是社会政治统治权的竞争。以轩辕与炎帝、蚩尤之战为例,通过征战而平定天下,确立社会统治秩序。

第三是龙的竞争。龙的竞争即群龙竞渡龙门,优胜劣汰,只有成功者能够进入天帝之门。天帝则命其广施雨露,润泽万物。此段所写“龙竞”,其实是象征唐朝士人科举考试的竞争。元稹本人是科场的胜利者,所以他写到:“向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科场的胜利者固然身价倍增,独享尊荣,但也有“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的责任。与以上三大竞争相比,其它的都是小斗小争,不足挂齿。

四、晚唐的端午竞渡诗

文学上的晚唐自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哀帝天祐四年(907),凡七十一年。晚唐国势衰落,多数端午竞渡诗也显示出衰煞的气象。《全唐诗》第五百五十一卷、第五百六十八卷、八百二十三卷载有晚唐卢肇、李群玉和僧文秀的竞渡和端午诗。

前文曾将元稹《竞渡》诗中的“龙竞”解读为唐朝士人参与科举的竞争。有人提出质疑,龙为帝王之象,将唐朝科举士子参与考试比作“龙竞”是否恰当。其实,唐朝士人以龙自居者较多,不足为怪。如晚唐文宗会昌三年(843)登第的卢肇,即有诗以龙自诩。

卢肇《竞渡诗》云: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鞞鼓动时雷隠隠,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笑出人齐噉,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的这首《竞渡诗》诗表面是写龙舟竞渡,暗地里写自己科举夺魁。高其倬等《江西通志》卷三十九记载:“《唐摭言》:‘卢肇、黄颇同举于乡,公车偕发,太守独饯颇而肇不与。明年肇魁多士,守延肇观竞渡,肇席上作诗云:扁舟鼓浪去如飞,鳞鬛峥嵘各斗机。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晚唐另一位才子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云: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檝射初晖。喧江雷鼔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荒草寒烟日暮时,笛声幽怨愁江鬼。

这首诗章法颇为奇特,前四句押平声韵,画面壮观,情绪激昂;后四句押仄声韵,场景冷落,情绪幽怨。联系作者科举不第的经历,我们不妨把诗篇解读为前一半写科举考场竞争激烈,所谓“三十六龙衔浪飞”,即指三十六位考生登第;后一半表面写屈原,实际写自己,落第之后,情绪孤寂落寞幽怨。

僧文秀《端午感言》诗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寃。

《唐诗纪事》第七十四卷评述:“秀,唐末诗僧也。郑谷《喜秀上人相访诗》,有‘他夜松堂宿,论诗更入微’之句。……秀,南僧也,而居长安,以文章应制,故谷送游五台诗云:‘内殿评诗切,身回心未回。’”僧人通常不管尘世间事务,但僧文秀却情不自禁,为屈原一类直臣喊冤。这间接说明,唐末政治黑暗,佞臣当道,正义不彰。

总之,通过以上全面检阅唐代的端午竞渡诗,可以得到五点与此前研究者不尽相同的认识。

其一,初唐武则天举办的竞渡宴饮诗歌活动留存的唱和诗,有“列筵飞翠斚,分曹戏鹢舟”之句,又有“香溢金杯环广坐,声传妓舸匝中流”之句,说明在岸上列筵观赏,饮酒赋诗的是君主与大臣,而在水中划船竞渡者则是武则天的歌舞伎。这可以视为今日凤舟竞渡活动的前身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唐人竞渡有“凤舟”(或称“鸟舟”),也有龙舟。龙、凤是中华民族两种神化的吉祥物,唐朝的竞渡活动不存在龙、凤之争,而是龙凤齐翔。

其二,前此某些研究者认为,端午竞渡活动是民间活动,与宫廷无关。现存的唐代端午竞渡诗则显示出,端午竞渡活动,尤其诗歌唱和活动,首先发生在宫廷之中,再由宫廷逐步推广到民间。即使是地方上按照风俗举办的端午竞渡,一般也会恭请地方州郡长官担任主礼嘉宾。主宾到场后,才击鼓开场;竞渡结束,则由主宾为优胜者书写“上”字,以示嘉勉。这些仪式可供今人开展竞渡活动借鉴。

其三,关于端午龙舟竞渡与屈原的关系,在唐人端午竞渡诗中有明确表达。盛唐张说诗中有言:“土尚三闾俗”,中唐刘禹锡诗序中有言:“举檝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晚唐僧文秀诗中亦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些都可证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在唐代已深入人心。只是唐人龙舟竞渡诗中提到的屈原,或“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或“荒草寒烟日暮时,笛声幽怨愁江鬼”,往往是失意心境的象征。

其四,唐代不少写作端午竞渡题材的诗人,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或在官场的感受糅合进诗歌之中。如张建封说:“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元稹说:“向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卢肇说:“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让同样的题材带上了作者不同的身世情感,从而让作品显示出不同的个性风貌,值得从事创作的诗人借鉴

其五,刘禹锡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曾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说明文学与时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兴衰、政治的治乱决定着文学作品的风貌。用唐代端午竞渡诗来加以检验,可见盛唐、中唐的端午竞渡诗气势磅礴,景象雄浑,显示出国力的强盛;而晚唐的端午竞渡诗则气象衰煞,景色暗淡,显示出国力的衰颓。可见盛世有“歌咏治象”之音,乱世有“伤时乱离”之调。观今宜鉴古,当今社会端午竞渡龙凤齐翔正是盛世昌明的体现。

[1]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代汪宗尼校订本,1982.

[2]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周家洪E-mail:zhoujiahong2004@163.com

2016-06-09

(1954-),男,四川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美学、海外汉学研究。

I207.227

A

1673-1395 (2016)07-0016-05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龙舟竞渡的传承研究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温州龙舟竞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龙舟竞渡铸牢村落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浅析唐诗中的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运动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岭南地区各民族龙舟竞渡习俗起源初探
端午节相关古诗词审美意蕴浅说
对潮汕传统龙舟竞渡运动发展的审思
浙江省龙舟竞渡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