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梅, 陈立行
(1.长春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2;2.关西学院大学 社会学系,兵库 西宫 622-8501)
论我国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完善
黄晶梅1, 陈立行2
(1.长春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2;2.关西学院大学 社会学系,兵库 西宫 622-8501)
摘要: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残疾人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借鉴国外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农村残疾人自身三个维度提出了完善农村残疾人的组织方式,目的是提高他们的需求层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2015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协委员张海迪指出,目前我国8296万残疾人中还有1230多万农村残疾人尚未脱贫,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还比较大[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残疾又是在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致使农村残疾人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劣势。鉴于残疾人自身的身体存在缺陷、经济条件差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目前的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并没有提高农村残疾人的需求层次,只是相对提高了部分农村残疾人的收入。所以,完善农村残疾人的组织方式,是解决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问题的前提,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1界清政府组织的权责
政府在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国家对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研究较早,有较为成熟的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经验。如:美国,注重农村残疾人福利制度的构建,在“因为你特殊,所以你需要正常化”的平等对待原则指导下,围绕“赋权”或“增能”有序地开展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建设。而且,美国文化特征之一——强烈个人主义,呈现出的自强自立,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为强化这一信念,美国为其公民获取财富提供了充分的机会。美国政府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学、就业机会,因残疾、失业、患病致贫的救济责任归由市场和家庭担当;当市场和家庭的救济出现失灵的情况下,国家和政府应当承担有限的救济责任[2]。结合西方的经验,我国政府组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完善。
1.1明确政府职责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愿实施的代理机构,被赋予了公共权力和实施公权所具有的职责,具有强制性。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中最广大人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承担残疾人工作的政府组织机构—残工委,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机构中成员是由与残疾人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副职领导组成。根据政府工作目标,残工委机构属性特征,针对农村残疾人的现状,应做到:①树立服务意识。要求各组成单位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对服务的认知,把履职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提供为农村残疾人服务的机会和平台,破除“官本位”意识。②强化责任意识。残工委中的组成人员分别来源于政府中不同机构,协作是残工委成员工作的本质属性,因此,要求各组成单位要敢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针对农村残疾人的这一特殊领域的特殊群体的工作,残工委各组成单位不仅要达到客观履职的任务要求,还应激发和培育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主观责任意识。主观责任意识,这一内驱力可以有效地推进实践中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1.2合理配置资源
因其生理上的缺陷,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也处于弱势。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保障人人都享有福祉。因此,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对农村残疾人要实施有效的生活救助。①扩大生活救助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号召更多、更广大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农村残疾人生活救助中来,尤其要加强与国内外更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士的联系,开拓更广阔的获取更多物质和救助资金的渠道。②突出生活救助的客体。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致使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差异性较大。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重点要关注和扶持贫困地区的农村残疾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个案帮扶,对这一特困群体应提高生活救助的标准。
1.3扩充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的目标是惠及到公民个体。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之一,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多考虑到农村残疾人自身的情况,扩大政策覆盖,丰富政策内容,为农村残疾人总体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①扩大政策覆盖面。在政策制定时,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农村残疾人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不应把轻度残疾人隔离在政策之外。如,2015年8月,笔者在某县调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时,获知该县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门槛是持有一级残疾证的人。②丰富政策内容。在公共政策对农村残疾人客体全覆盖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的政策内容。如,在对农村残疾人医疗救助中,可以尝试将运动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针对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内,确保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治疗,产生医疗救助的外部效应,缩短农村残疾人融合社会的进程,共同走向致富的征程。
1.4推进造血式助残方式
我国农村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经过“输血式”的助残方式已经得到基本改善,生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若要从基本生活到提高生活水平,是需要农村残疾人自身的内驱力,农村残疾人是一份不可忽视的社会劳动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生活质量,不但可以促进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维护自己的尊严,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发展农村残疾人自给自足的致富方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助残。①规划引领产业扶贫。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其基本规划是通过整合乡(镇)、村的土地,调整现有的种植结构,引入种植专业龙头企业或组建农村经济合作体,打造成现代生态农业园。招收贫困户入园工作,使贫困户获得工资收入,进而形成致富效应,以点带面,带动村民和残疾户学习和提高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企业或经济合作体通过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形成优质蔬菜生产规模,推动村级经济发展,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②创新帮扶模式。乡(镇)要组织村干部和经济合作体的带头人到发展良好的农村地区参观和学习现代化农村产业经营运作;与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项目为契点,进行实质的操作,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2提倡非政府组织主导
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组织的有效补充,它是“小政府、大社会”中的活跃主体。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发展较为完善,有效地充当了组织农村残疾人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治理者。如,美国民间机构在组织农村残疾人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许多项康复的活动是由民间组织机构联合举办的,民间组织机构间经常就一些项目,精诚合作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服务;英国是以最大限度地发动社会力量和利用社会服务资源来构建农村残疾人的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中,并使其按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3]。针对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韩国学者提出要实行“集团化”。也就是说,是更多的农村残疾人加入到大规模的福利机构中,从而便于管理、服务,增强自主性,提高效率。从农村残疾人组织的民间化程度不难看出,韩国国民能较为充分地认识、分析、了解和掌握农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农村残疾人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也决定其事业具有全民性。
2.1发挥协同效应
作为残疾人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残疾人联合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都是与政府组织一同承担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体,一同承担组织农村残疾人共同致富[4],这其中作用体现最为明显的非政府组织—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它们在组织各主体共同致力于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建设中,应该作到:①提高认识,加强福利企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开办福利企业,广泛吸纳农村残疾人就业。残联要协同福利企业作好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培训,以保证员工的稳定性,达到真正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水平的目的。②落实政策,优化福利企业的发展环境。福利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是享受税收减免,因此,残联既要严格把关,加强对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产品范围、残疾人员工比例等进行核查,维护国家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又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规定,及时、足额地为福利企业办理退税手续,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延压应退款。③鼎力相支,资金技术扶持福利企业。当下,我国福利企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规模小、资金少、市场竞争力弱,后劲不足。部分福利企业只能依靠政府的税收优惠艰难支撑,部分福利企业面临着倒闭。鉴于此,各级残联应对同一地区内处于动荡期的每个福利企业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残联牵头组成专科团队,针对每个福利企业存在问题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协助和扶持其发展,拓宽思路和途径尽可能地协调社会各界为福利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残联的理想状态是与福利企业团结协作发展,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2鼓励多元培训
改善农村残疾人就业状况的前提是要提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的前提是需要增加他们就业的知识。而面对农村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教育颇有阻力,技能培训是优选和可操性的提升其就业知识的方式。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为改善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状况,非政府组织在培训农村残疾人技能时,应实施:①鼓励残疾人职业教育。非政府组织(残联为主)联合教育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他们通过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农村残疾人选制定相应的专项技能培训和辅导[5]。②提倡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农村残疾人因自身条件限制,虽在残疾的协助下,参与了岗前的培训,以进入企业工作。但是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要重视对这一人群的再训练,以巩固和提升他们融入工作的能力。
2.3开创多元渠道
非政府组织有效地把农村残疾人组织起来的关键是需要有好的项目支撑,也就是,要有好的就业创业渠道。非政府组织在帮助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时,可以考虑运用现代技术和农村的自然环境,选择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利用农村残疾人的优势选择项目,可以避开农村残疾人的劣势。①开展电商项目。电商这种新兴的创业模式已经家喻户晓,社会人群对其接受度越来越高。非政府组织可以组织在智力上正常、在肢体上有障碍的残疾人发展电商行业,电商创业的成本低,不需要体力上的劳动,更便于农村残疾人居家从业,且能给他们带来相当的利润。②拓宽企业合作。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消费迅速增加,健康消费普及人心的今天,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消费十分向往。非政府组织可以组织农村残疾人与企业合作,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建设特色的风景旅游区,销售农村的土特产。农村残疾人也可以到旅游区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农村残疾人上岗就业的问题,也为农村残疾人提供了双份收入,并且能加速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农村残疾人创业时,要集思广益,走出模仿成功创业项目的“怪圈”。
3鼓励农村残疾人自主
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最为理想途径是促使农村残疾人本体具有一定的内驱力,由他们自身的需求来建立和巩固这一组织。西方国家对此进行了实践探讨。英国为促进农村残疾人能自发主动组织起来,专门为其提供就业方面相关知识的辅导,如,协助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如何获得工作和开展工作等,而且为其科普和解读残疾人新政,注重培育和激发他们想外出找工作的欲望,并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残疾人外出找工作。在美国,客观上承认,残疾人在身体或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但同时,残疾人亦拥有平等的“公民资格”。社会和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增强其社会功能,实现他们的权利保障,但残疾人也应努力履行作为公民,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剩余性明显。结合西方的经验,我国亦应鼓励农村残疾人自主行为。
3.1重视心理调适,树立自信精神
人主观是自然人,客观是社会人。因此,农村残疾人自身的社会属性也是明显的。在他们现在的状态下,要重视对其自身自卑心理的调适,冲破心理与外界的屏蔽,加入到社会群体中。①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掌握,在国家医疗救助和社会组织、家庭的帮助下,及时到康复中心治疗,在外力的帮助和推动下,按周期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适应自身与外界的接触。②通过加入群体,以群体中的活动带动调适自我。农村残疾人通过由家属带动加入一个小的群体,融合进去,或是一个小的项目,或是一个范围小的活动,寻求自己的亮点切入,渐进重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针对后天致残的人群。只有农村残疾人重视自身的心理调适,逐渐解决他们的自卑感,才能树立他们的自信精神。农村残疾人在心理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才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3.2就业才职相称,培养自力更生
农村残疾人自身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又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契合度高、可行性高的项目。也就是说,农村残疾人自主地组织起来是需要一个诱因,这个诱因的准确度,决定了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的稳定性。①要确定自己的爱好。如果农村残疾人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组织的志愿者,通过社工与他们一段时间的接触,一些信息的传递,协助引导或推出他们的爱好。②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明确自身的爱好后,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及范围内的职业加以培训,在培训技能的选择上自己能够胜任。在自身内驱力的驱动下,收到丰厚的学习效果,然后在社会组织或自己的努力下从业于自己爱好的工作岗位,这样就可以心情愉快地工作,避免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就业才职相称,可以有效地培养农村残疾人的自力更生。
3.3培养自立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生存都要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对于农村残疾人因其自身条件限制,自立性逐渐缺失,人一旦缺失了自立,其生活质量相对就低了些,因此,农村残疾人要渐趋培养其自立意识。人拥有了自立,就能下意识地去配合、协同和组织其他人一起去做些什么,加入群体的需求就会渐趋加大,利于他们所在群体的发展和稳定。可以通过组织农村残疾人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或专项性的培训指导,在学校系统性学习的同时,农村残疾人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还可以接触到各类人群,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为以后就业的人际交流做准备。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做出选择,可以学习深造、就业、自主创业,找到与自己学习技能匹配的岗位就业或创业,自力更生,提高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4结论
我国农村残疾人数量多,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有多种形式的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组织方式也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随之改善。社会上各个主体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农村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组织农村残疾人的主体—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农村残疾人都要根据自身的优长,结合其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能。完善农村残疾人的组织方式,为农村残疾人切实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有利于重新点燃自卑农村残疾人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安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有利于挖掘农村残疾人的内驱力,对自我的再认知,发挥农村残疾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曹晓波,张海迪.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残疾人脱贫[EB/OL].(2015-03-05)[2015-04-27].http://news.cntv.cn/2015/03/05/ARTI1425525600545169.shtml.
[2]高杭.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公平理念 [EB/OL].(2011-07-12)[2015-05-10].http://www.cjrjob.cn/?action-viewnews-itemid-44559
[3]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1-101.
[4]兰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以救助模式到“去障碍”模式[D].天津:南开大学,2008.
[5]韩克庆,黄淑敏.福利企业的残疾人保障功能[J].山东经济,2008(2):66-70.
责任编辑:沈宏梅
Discussion on Perfection of Organization Way for Rural Disabled People in China
HUANG Jingmei1,CHEN Lixing2
(1.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Changchu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2.DepartmentofSociology,KwanseiGakuinUniversity,Nishinomiya622-8501,Japa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the probl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at rural disabled people′s living level is low. Based on draw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way for rural disabled people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rural disabled people themselve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requirement level and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rural disabled people; organization way;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春暉计划”中日合作项目[2014-JB-3-06-W08]
作者简介:黄晶梅(1973-),女,吉林白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陈立行(1953-),女,吉林长春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7-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