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基于教学管理角度
王小云
摘要: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的认可等密切相关。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之后,伴随师资的紧张、生源质量的下降等,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探讨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成因,并从教学管理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招生的质量等,各环节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教学质量出现了问题,其他环节就会相应受到影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高校加快了外延扩张的步伐,内涵建设则被忽视了,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本文从教学管理角度,对改进和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高校教学质量由静态要素(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及规格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动态要素(高校人才培养的动态过程)组成。具体包括专业的质量、课程的质量、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等。
(一)人才培养方案陈旧,专业和课程建设滞后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围绕学校定位、地方特色以及社会需求等进行大胆创新。有些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从学院到专业负责人都不够重视,一般将修订的任务交给新人来处理,而新人又不了解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情况,其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可见一斑。由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没有从学生能力本位及实际去考虑,一味沿袭老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做法,无法满足理论教学体系辅助实践教学能力本位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要求。
(二)教风腐化,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教师的学术素养与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职业责任心缺失,上课纯粹是为了应付教学,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科研或者外部兼职上,教学主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副业。再者,受扩招的影响,地方高校近年来引进了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和实践能力不足,课堂上很难进行交流互动,根本无法“授人以渔”,只能“授人以鱼”。
(三)学风日下,逃课、作弊等普遍
当前的学风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上课出勤率不高,迟到、早退、逃课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习惯;二是主动自学意识不强,课余时间以网络等娱乐性游戏为主,课后作业以抄袭为主;三是考试作弊严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临时抱佛脚,轻者要求老师划考试范围,重者将知识点做成“小抄”,考试后小纸条随处可见。
(四)教学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强
新生报到后学校给他们分发了《学生工作指导手册》,其中对毕业要求、旷课、考试作弊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制度制定得虽好,却存在“执法不严”等情况,由于人为因素,某些学生一旦触犯规定,就会通过关系找人来“消灾”。此外,高校一般会在教务处或者评估中心设置质监科,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如教学督导等。由于监控没有连续性或者请的督导人员是退休教师,这样的监控难免有所松懈,即使发现问题,整改也不一定到位。
(五)基层教学组织薄弱,作用弱化
在教学管理中,往往将权力集中于上级行政部门和学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院级管理中,系等基层教学组织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也最紧密,由于定位模糊或者职责不清,导致系等基层教学组织无法真正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事实上过多偏重于二级学院或者教学院长的作用,系负责人或者团队的作用被相对弱化,导致系负责人及教师认为学校制定的相关教学管理规定是专门针对教师的,因此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一)学生方面
1.扩招后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在地方高校未扩招之前,生源基本是优中选优。扩招之后,地方高校的分数线相对降低,原来无学可上的部分学子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相对而言,其学习能力以及身心素质都无法与综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相比,因此加大了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难度,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学业定位不清,没有努力方向
在未跨入大学校门之前,大多数学生或许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因为那是以成绩论英雄;跨入大学校门之后,由于生活、学习方式以及学校对学生评价机制的转变,部分学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目标茫然,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没有进行规划,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由于不能准确为自己把脉,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缺失,因而迷失了努力的方向。
3.电子产品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逃学者、上课玩智能手机者比比皆是,已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再者,由于网络游戏的出现,大多数学生足不出舍,参与学生社团以及交流锻炼的机会渐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1.师生比不合理
扩招后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师的数量虽然也在递增,但仍赶不上扩招的速度,师生比例越拉越大。学生人数不多时,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而如今地方高校虽然设了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管理,但一个辅导员要管300个学生,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很难。同样,由于授课班级学生的增多,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也不太现实,再加上大学老师都是上完课就走人,基本没有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年轻教师经验不足
学生对学习没有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教师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等的影响。为了应对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近年来也引进了一些年轻教师,他们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即在未走上教学岗位之前还是学生,转眼间就变成了老师,他们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一般只具备知识传授能力,教学形式单一,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是从高校到高校,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不利于对学生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3.考评制度不完善
从教师角度来看,特别是年轻教师忙科研评职称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只要职称能够上一个台阶,工资、岗位竞聘等都会占优势。从地方高校的考评激励机制来看,将教学工作业绩考虑进去的不是很多,因此在老师中慢慢形成了教书教得好不如科研搞得好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相应减少,这就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也觉得上课没有动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学校方面
1.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
很多地方高校的决策者认为,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不扩张就没有出路,因此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具备,都盲目进行外延扩张,如扩建新校区、增大招生规模、新增社会热门专业等。而内部机制的改革却没有跟上外延扩张的步伐,如人才培养模式照搬其他高校、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够、教材的更新也没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教学改革踏步不前。
2.管理松懈、制度执行不力
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在运行时往往只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难以形成互动,校一级对教学管理的监控一旦松懈,很多政策就难以执行。由于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一般只是将硬性指标传达下去,具体执行得如何不会过问太多。另外,针对学生旷课、作弊等的管理制度虽健全,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关系户和学院的阻碍因素,很多制度难以贯彻落实,从而导致学风、教风进一步恶化。
3.行政化倾向明显、学院积极性不高
在科学的学院管理体制下,学院是教学的基本实施单位,直接面向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院级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而就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而言,上级行政部门或分管领导的决策权偏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任务和指标等都是上级分派,院级管理部门处于被动配合地位。由于校、院两级管理没有实现很好的互动运行,学院慢慢就养成了只会传达上级指示的习惯,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组织及实施。
(一)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很大。高校也一样,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等,因人为干预而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很突出,致使制度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地方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应重新审视教学管理条例,根据学校实情制定相关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如学生作弊等,一经查实就要按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不能因人而异,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重塑权威。
(二)管理去行政化,加强与学院互动
“高校去行政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外部治理,行政管理部门要缩脚,减少过度干预;第二层是内部治理,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要缩手,降低对教学、学术的不当影响[2]。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慎用行政权力,遇事将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学院制管理方式相结合,营造民主、和谐的处事氛围,不能以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来决定话语权,要促进行政管理部门和学院的互动,提高学院管理教学相关事宜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与教务处、学院分管领导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在编在岗教师的分类培训计划。例如:对因扩招而从高校直接引进的年轻教师,可先在校内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培训,实行导师“一对一”传帮带,然后安排到企业顶岗或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原先学历过低的教师,在培养上则以提升他们的学历为主;对既有工作经历,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则进行专业前沿动态信息的搜集和运用能力的培训[3]。
(四)改革考核评价机制,重视教学业绩
不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是造成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够的主要原因。地方高校在制定考评机制时,应当将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与教师的教学业绩挂钩,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课堂质量管理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纳入到教师考评机制当中,作为考评的内容与依据,并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其加大对教学的精力投入。
(五)让学生参与管理,提高综合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环节的相关活动[4]。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授课老师、学生辅导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积极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对自身的重要性,并通过学生会、学校质量评估中心、教学座谈会、网络评教等方式,提供学生参与的平台。一方面学校可就学生对教学工作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预警机制,加大学习指导力度
不少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旷课、考试不及格很普遍。建立学生学习预警机制,其目的是时刻提醒和监督学生不要忘了学习和奋斗目标,对出现的不正常现象进行及时反馈,防患于未然。例如:针对旷课,可以设定达到多少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等处分;一学期累计不及格多少门课给予预警以及跟家长进行沟通等;累计达多少学分不及格,给予劝退等。同时,要通过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及时指导学生,引导他们步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七)建立考试制度及试卷质量分析制度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全面综合检验,因此要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首先,命题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试题的难度和广度,注重理论考试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次,规范考试秩序,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凡发现考试作弊者,立即处理,轻者严重警告,屡犯者可以勒令退学。另外,要进行试卷质量分析,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分析注重对考试中学生成绩的分布、不及格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定性分析即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对考试质量以及命题设计等进行剖析,为下次改进命题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影响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风、学风、管理制度等,涉及面甚广。在目前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整体滑坡的情况下,要立足于提升教学质量,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规格等融入到教学发展中去,促进地方高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顾兴强.学院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研究:以N大学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9).
[2]高校去行政化,重构大学精神[N].广州日报,2015-05-11.
[3]王小云,倪杰.关于试点转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4]史艳红.学生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4).
(编辑:文汝)
基金项目:2013年金陵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JYJG2013-36);2015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研究工程“慕课(MOOC)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探索——以南京地方高校为例”(15SYC-130);2015年金陵科技学院教改课题“慕课时代基于合作的教与学教学模式研究”(2015JYJG07)。
收稿日期:2015-09-05
作者简介:王小云(1979-),男,硕士,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