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
赵芳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近年来,随着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不断完善,汉语词汇语义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要科学地建构完善汉语词汇语义学,需正确看待传统训诂学在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吸收其丰富的内容、理论、方法和成果,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构完善科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
训诂学;汉语词汇语义学;汉语语义
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语义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语言学学科结构的不断完善,汉语词汇语义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和重点。由于纯粹套用已经非常成熟的西方语义学来建构汉语词汇语义学,并不能解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经验性、文化性特征的汉语词汇语义问题,因此,从研究内容和汉语事实出发,我们认为,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建构,应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
从研究内容、目的来看,传统训诂学与汉语词汇语义学关系非常密切。训诂学以语义研究为核心,其主要内容为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意义,而汉语词汇语义学则是研究词语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任务相同,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传统的训诂学是古代的词汇语义学,是现代科学词义学的前身。齐佩瑢指出:“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1](P1)陆宗达、王宁如此解释训诂学:“对象: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2](P8)
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小学的核心是研究意义。传统训诂学以意义的解释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对意义系统的认识为研究的落脚点,积累了丰富的语料以及处理语义的经验和方法。传统训诂学由于出于实用的目的,其语义研究未能与经学相分离,只着眼于古代的书面语言,对理论的提炼不够充足,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因而未能对汉语语义进行独立、全面、系统的研究,未能形成独立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能将传统训诂学和汉语词汇语义学等同起来,而应该在传统训诂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语义学研究成果,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建构符合汉语词汇语义特点的汉语词汇语义学。
汉语词汇语义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经验性。对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当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
(一)传统训诂学研究适应汉语语义特点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与语音、语法相比,语义所含的文化因素更为丰富明显。词义中往往蕴含着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心理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语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在脱离了某些词汇产生时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的现代,只有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考释语词意义,寻找语义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加全面彻底地了解词义。如,“祠”在现代仅用来表示祠堂,但其在古代并非如此。《说文·示部》:“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3](P8)段玉裁注:“《周礼》:‘以祠春享先王。’《公羊传》曰:‘春曰祠。’”[4](P5)《尔雅·释天》:“春祭曰祠。”[5](P180)《诗经·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毛传:“春曰祠。”[6](P585)由此可见,“祠”为在春季向神灵敬献求福的祭祀活动,故举行祭祀,供奉祖先、鬼神的场所也可称为“祠”。因此,只有以传统训诂学对于“祠”的研究为基础,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其词义及其文化内涵,以及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又如,“社稷”常用来代称国家。《尚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7](P208)《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P387)“社”指土神。《诗经·小雅》:“以社以方。”孔颖达疏:“社,五土之神,能生万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共工氏有子句龙为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土,土官之名,故世人谓社为后土。”[6](P838)“稷”指谷神。《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3](P144)段玉裁注:“社者,五土总神;稷者,原隰之神;皆能生万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句龙以有平水土之功,配社祀之。稷有播种之功,配稷祀之。”[4](P8)古时的君主为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由此可见,只有通过传统训诂学考释语义,我们才能了解“社稷”词义发展的脉络,从而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训诂学研究沟通汉语词汇语义古今之流变
语义是语言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研究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汉语词汇语义,应该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沟通汉语词汇语义古今之流变。
首先,汉语词汇语义学对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单音节词义项或现代参构双音节合成词语素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现代汉语语义研究层面出发,应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如此才能正确理解词义,清楚地看到词汇语义发展的脉络,从而总结出汉语词汇语义的发展规律。如“落成”一词,指房屋建造完成。王安石《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之一:“自古落成须善颂,扫除东阁望公来。”[9](P331)张自烈《正字通》:“又宫室器皿初成,与宾客饮酒以考之曰落成。”[10](p938)现代我们所熟悉的“落”意义多为叶落、花落及下落、下坠等义。经典文献中,落也有叶落、花落、下落、下坠等义。《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6](P230)《说文》:“落,凡艸曰零,木曰落。”[3](P23)“落成”指房屋建造完成、始成。“落”字始义的由来,只有追溯至传统训诂学研究才能明白。《尔雅·释诂》:“落,始也。”邢昺疏:“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5](P8)木从发芽、生枝、开花、结果到凋落,是生长过程的终了,所以“落”有花、叶凋落之义。花叶的凋落是由上往下落的,所以可以引申为下落;但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因此,“落”可以通过反正的引申而有始义。《左传·昭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11](P1238)王引之《经义述闻》:“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宫室既成,于是享宾客以落之。”[12](P453)“落”为古代宫室筑成时举行的祭礼,因此,建筑物竣工也称为“落”,即修建之终,也是登临之始。“落”有始义,是由于词义反正的引申而来的,但要考察“落”始义的由来,局限在共时的层面进行词汇语义研究是行不通的,只有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如此考察其词汇语义的发展脉络,并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落成”的意义及构词理据。
其次,先秦汉语的单音词,一部分演变为现代汉语单音节词,另一部分成为构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语素而积淀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传统训诂学以词义为研究对象,但汉语词汇语义学不仅以义位为研究对象,还研究义素和语素义,因此,探究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词汇语义,要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才能正确理解双音节合成词词义,构成双音节词的语素的意义,以及双音节词的构词理据。如,“宇宙”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就有连用之例。《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13](P64)郝懿行《证俗文》“宇宙”下曰:“《说文》:‘宇,屋边也’《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宙,栋梁也’。盖宇宙字俱从宀,本是宫室之象,天覆地载,有似穹庐,因称天地间曰宇宙。《淮南子·览冥训》:‘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是正解也。至《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是旁训,非正义矣。”[14](P485)这里的“宇宙”是词组,本指屋檐和栋梁。“宇宙”连用之后,由屋檐栋梁之义逐渐引申而有天地之义。《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13](p5)《说文》:“宇,屋边也。”[3](P150)段玉裁注曰:“《文子》及《三苍》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者,大之所际也。《庄子》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实而无乎处,谓四方上下实有所际,而所际之处不可得到。”[4](p338)《说文》:“宙,舟舆所极覆也。”[3](P151)段玉裁注:“舟舆所极覆者,谓舟车自此至彼而复还,此如循环然。故其字从由,如轴字从由也。训诂家皆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由今溯古,复由古沿今。此正如舟车自此至彼,复自彼至此皆如循环然。”[4](P342)这里表示天地的“宇宙”也是词组,宇、宙可以单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宇”“宙”则变为不自由语素,不能再单独使用,“宇宙”成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奢侈”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惯有连用之例。《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15](P438)《说文·奢部》:“奢,张也。”[3](P215)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奢者侈靡放纵之义,故曰‘张’,言其张大也。”[16](P343)《说文·人部》:“侈,掩胁也。从人多声。一曰奢也。”[3](P166)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侈,奢侈。”[17](P165)现代汉语中,“奢”“侈”变为不自由语素,不再能单用,“奢侈”结合后成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
最后,构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语素,在古代就已经结合,但当时还属于词组,可以分开解释,只是结合后产生了整体的意义,并在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引申,而引申后的意义与原来的语素义没有直接的关系,成为一个双音节词。如“方圆”也写作“方员”“方圜”,上古两字连用。《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成方员。”[8](P185)《荀子·论礼》:“规矩者,方圆之至。”[18](P208)《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19](P397)《淮南子·俶真训》:“今盆水在庭……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13](P25)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以“方圆”泛指天地之间,沈约《郊居赋》:“罗方员而绮错,穷海陆而兼荐。”[20](P239)又由天地之间引申表示范围、周围,如“方圆百里”等。“方圆”在结合之后产生了整体的意义,“方”“圆”不再单用而凝结为一个双音节词。对这一类双音节词,我们要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分析其构词理据,追溯词义引申发展的脉络,从而总结出语义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传统训诂学最能显示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特点,因此,汉语词汇语义学应总结吸收其丰富的理论、方法,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构自身科学的学科体系。
[1]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毛亨.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赵歧,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张自烈.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11]杜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13]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郝懿行.证俗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9]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0]姚察,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H030
A
1673-1395(2016)10-0059-03
2016-07-03
赵芳媛(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