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静
[摘 要]小说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受中学生喜爱,其原因是小说以塑造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环境描写中的自然环境“雪”的描写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以达到审美愉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 自然环境 小说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6
小说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深受中学生的喜爱,成为中学生津津乐道的文学艺术之一。究其原因,小说以塑造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召心灵,使中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或通过环境、细节描写,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来展现典型的艺术形象,如中学生欣赏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祥林嫂、阿Q、华老栓等既有个性也有共性的社会形象代表。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因不同篇目而各异。笔者认为抓住环境描写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把握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题。因为环境是人物形成性格,并驱使人物进行活动的特定场所,是小说的空间艺术。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故事发生、发展,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因素。社会环境决定、影响人物的性格命运。反之,人物性格对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时令、地理风貌等。它通常是为了营造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情趣和表现人物的心理而精心安排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是社会环境中的暗示。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有关车站气氛的描写,鲁迅的《祝福》中关于雪的描写等。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善于抓住环境描写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下面,以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为例,阐述如何抓住自然环境描写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
在教学《祝福》一课时,笔者主要抓住“雪”这一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小说中以雪隐喻祥林嫂的无辜清白、艰难处境以及对人间的留恋,促使学生为祥林嫂这一悲惨的女性命运呐喊,达到鉴赏小说审美愉悦的目标。
在《祝福》中,贯穿全文的自然环境描写是“雪”。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雪的描写段落,仔细体味雪的意味,在学生有了初步的体会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在脑海中构织一幅雪景图画。然后借助电子白板展示出一个境界:天是阴沉沉的雪天,地是厚厚的雪褥,在这惨白、凛冽、凄清的天地间,时而微雪点点,时而雪花纷飞,不时有吃人的豹狼出现,瑟瑟有声,醉醺醺的鬼神蹒跚而行,而已经被他们啃噬尽血肉,摄取了灵魂而形同槁木的祥林嫂漂泊其间,最终死去。学生从幻觉、视觉、听觉上产生感情的共鸣,通过对由雪的声、形、色、动构织的艺术境界的理解,从心灵上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产生深深的震撼,引发深切的同情。
至此,学生基本上把关于雪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再次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握课文中雪的象征意义,从而完成《祝福》这一小说的鉴赏任务。这一拓展过程分四个环节来完成鉴赏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从雪的颜色、形状理解其象征性。借助电子白板的多功能,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雪,学生很容易从视觉上理解雪的洁白和六角形的形状而想到雪一般比喻人的品性纯洁无瑕。笔者做适当的补充,古民谚有“雪白百姓”之说,是指平民百姓纯洁无瑕,又引申为洗涤干净的意思;《庄子·知北游》中有“澡雪精神”之说,又引申为洗涤耻辱的意思,称为“雪耻”,用以比喻被损害、被遗弃者人品的高洁。通过眼观耳听,学生已经理解小说中用“雪”来象征祥林嫂这个无辜的雪白百姓,被诬为不贞不洁并有罪,这是极大的冤屈,应该为她雪耻,以还她勤劳善良的本来面目,这正是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目的之一。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从雪的特征来理解其象征性。笔者由雪的形成引导学生理解其引申为人生境遇艰难、困苦的象征。雪是由雨水在高空遇到高寒而成,所以在传统的诗和史传文学作品中,都以其为凛冽严冬之象,《诗经·北风》中有“北风其喈,雨雪其霏”之说,因此有“雪上加霜”“雪窖冰天”的成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小说中以雪为故事发生、发展的自然背景,用以比喻祥林嫂作为奴隶所处的凄惨、困苦的境地,同时也明白了在这种无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经济压榨和精神奴役下,祥林嫂难以继续走完她的人生道路,只能在除夕之夜死于白茫茫的一片雪窖冰天之中。鲁迅先生在对雪的描写当中,写实中有比喻,引发读者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也是对残酷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从雪的古义来理解其象征性。古人理解人死后因下大雪无法如期下葬为死者不愿意离开尘世,想在人间逗留以抚慰生者。其实是以生者不忍心与死者作最后的离别为借口,生者以天象来表达对死者的情思,是对死者无限留恋的体现。笔者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小说的结尾处:“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此处描写的雪,既象征死去的祥林嫂对豹狼和鬼神的抗议,也象征祥林嫂留恋曾经抚慰过她那受伤灵魂的人们而不愿猝然离去,实际是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宗法制度吞噬掉的祥林嫂们缅怀的哀哀深情。鉴赏至此,学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心灵共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了。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雪的比喻义来理解其象征性。古代以白色为丧服之色,引申为挽悼的意思。古有挽联“雨中绿竹流清泪,雪里红梅戴素冠”中直接用雪白表示哀悼之意;《红楼梦》中“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又将雪引申为死灰之意。《祝福》中描写雪,是象征祥林嫂的惨死,并以天地之戴孝服(白雪)表示作者莫大的悲哀。但作者并不仅仅是消极的挽悼,而是希望以雪来象征圣洁的亡灵奋起,与作者一起向封建宗法制度宣战,为中国妇女的解放而抗争。鉴赏至此,学生完全理解作者写作此小说的意图了,也把握了《祝福》的深刻主题。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引导鉴赏,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体会到《祝福》是一首以黑暗、凄清、残忍、悲惨、冷酷的主旋律描绘封建宗法制度如何吃人的交响乐,是一首吟唱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抒情诗和咏唱调。这个深切的体会、鉴赏过程,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注重语感、补充想象、深入体验、力求领悟这几个方面进行,以达到鉴赏小说得到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说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特点,根据小说的特点和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并在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如此学生便能领悟小说这门独特的艺术所展现出来的美感。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