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娟 姚凌虹 郭超然
【摘要】一堂课的质量高不高,主要反映在教师讲得好不好,学生掌握得好不好。而学生能否很好的掌握课堂知识,精彩有效的“课前提问”很关键。
【关键词】课前提问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5-01
课前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常见的教学环节。课前提问环节设置得是否得当,对新课内容的传授、教学效果的体现以及学生课堂气氛是否浓烈,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发现,课前提问环节设置的巧妙、得当,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导入、对课堂教学难点的分散、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前提问的目的
1.巩固旧知识,导入新课程
大多数教师上新课以前,会将上节课内容复习一遍,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接着会引出本次课的内容。比如:上节课,我们从几个方面学习了什么知识,其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基础上学习什么什么内容。这样的开场白或者说导入虽然巩固了旧知识,导入了新课程,但是平平淡淡,提不起学生对本次课内容的极大兴趣,对本次课的授课难起到很大的作用。
2.将新课重点、难点问题分解,迅速提起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课前提问,一般把握在5-10分钟以内。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能不能迅速提起学生兴趣,提问题目设置是否得当非常重要。题目设置的好,既能将新课重点、难点问题分解,又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变压器式同步随动系统”这一节时,系统原理是重点,也是难点。“变压器式同步随动系统”的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线圈A为通电线圈。
如果课堂讲授中直接引入该图,学生短时间内比较难接受,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
因此,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在撰写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时,将“变压器式同步随动系统”这节课课前提问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1)图2中通电线圈的磁场如何判断?
(2)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什么?判断图3中线圈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3)结合1、2题,判断图1中线圈A通电的瞬间,线圈1、2、3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此课前提问题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学生思路逐渐带入到“变压器式同步随动系统”的原理上,实现了新课程的迅速导入,并达到了将重点、难点分解的目的。
二、课前提问的有效实施
1.合理安排时间,反复斟酌新课内容,研究如何设置课前提问题目
有的教师会在新课前进行较详细的复习,花去较多的精力、时间,占去主要教学任务的时间,喧宾夺主,反而“剪不断、理还乱”,收效甚微。为提高课前提问效果,教师应反复斟酌新课内容,研究如何设置新课课前提问题目,并设置针对性练习。主要是要准备好旧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衔接这个原则,一般提问时间为5-10分钟左右为宜。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
“某某某,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正确!”……“大家都会了吧,会了的话我们进行新课。”这种传统的提问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达到了课前提问的预期效果,而接受能力弱的甚至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只是走了个过场,很有可能影响新知识的接受。
而换一种提问方式或者效果更好。比如:“请某某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等一下要找同学来评判,不正确的要补充修正。”这样,提问就成为了面向人人的提问,当被指定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也要思考和作答了。扩大提问覆盖面,还能将一些精神头还没有收回来、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拢到问题前,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总之,课前提问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环节,精彩有效的课前提问,更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回放”要“精彩”,教师要斟酌。
参考文献:
[1]曹红兵. “回放”要“精彩”[J].教师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