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李敏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供给侧思考
李春霞,李敏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体现在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与引领。因而,新供给经济学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就不应该只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控手段,也是一种带动精神文化领域变革的思维方式。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虚假供给泛滥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主体、内容、方式以及环境多方面入手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重要课题。
网络;意识形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出现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下提出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新理念。自这一经济创新理念提出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学者在反思中发现,不仅仅只有经济领域出现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媒体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凸显了这一领域更深层次的供需结构矛盾。可以说,“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供给结构性问题,如何从供给侧入手加强与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亟需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学者在梳理西方供给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演变轨迹,并结合社会实际考察西方传统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得失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而提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虽然从理论观点看,“供给侧”发端于西方经济学古典阶段的“萨伊定律”,即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提出的“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是西方供给学派用以否认凯恩斯定律的核心观点,强调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和需求管理的政策。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宏观经济背景上的显著差异,本届政府从“供给侧”出发提出的中国宏观经济改革主张并不是对“供给侧”与“需求侧”选边式的“复辟”,而是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义和实践贡献的基础上加入对供给管理的重视与强调,并加入了在制度经济学思想指导下对制度供给层面更具系统化特征的思考。[1]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反思“中等收入陷阱”、“三驾马车失灵”与“供需错位”的内在一致性,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我国政府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提出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目的是有效化解“滞胀”等潜在风险,实现中国弥合“二元经济”,促进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2]考虑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需问题在精神文化层面同样存在,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体现在对人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回应与引领。因此,新供给经济学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就不应该只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也是带动精神文化领域变革的思维方式。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党中央以及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传播革命的冲击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供需矛盾凸显,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一)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供给不足
有效供给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它是指有效的总供给,即由各个微观主体生产和提供的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各类购买者需求的总供给和供给结构。[3]事实上,因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影响并引领网民形成理性的价值研判、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高层次的价值需求。因此,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供给问题,本质上体现着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产品是否拥有足够的、强大的引导力以有效领导网民,是否具有穿透力能说服网民,是否获得吸引力与影响力而赢得网民的高点击率与高支持率。然而,传统官方媒体因缺乏先进的网站建设与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依赖单向度灌输式的传播模式以及基于利益需要对有影响力的学者文章进行付费阅读限制,使其所提供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仅缺乏同其他非主流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还因未能满足与适应不同网民群体的需求变化而失去了网民的关注与忠诚。由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传统官方媒体在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角色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这首先表现在基于传播指数、原创质量、认同度、能量指数综合分析而得出的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上,官方的公众号只有“央视新闻cctvnewscenter”进入前十名。除此之外,根据对4000余份网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微博和网络社区是网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类型,央视次之,而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及其网站的使用频率最低。[4]
(二)虚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无效供给过度
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迅速普及,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传播革命冲击着领导阶级与精英阶级的信息垄断权力,降低了信息传播的准入门槛与经济成本,从而削弱了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度与解释力度。面对传播权力的转移、个体的崛起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传统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供给方式与供给内容上显得生硬笨拙以及空洞单薄。在网络信息供给严重超过个体信息处理能力范围的环境下,官方传统媒体所提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无论是自上而下、自话自说的宣传报道,还是低水平重复、官话官腔的乏味陈述,都因脱离网民的生活与社会实践、缺乏更具吸引力的解释框架,而难以满足与回应网民的物质利益诉求与精神文化需求。这种不能满足网民需求的无效供给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反而使一些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虚化现象,即表现为在一些场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当作一种摆设、口号或者程式化的东西,传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传播者主观上的效果,甚至在某些场合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悬置乃至疏远背离。[5]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试图淡化意识形态争论,而大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在面对涉及意识形态的网络信息时缺乏判断、辩解、责任意识,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另一方面,由具体社会事件引发的意识形态争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展,小到盲道修建、奶农倒奶、警察办案,大到中央重大改革方案,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在网络上都会被上纲上线为社会制度问题,持续不断地冲击着社会民众的心理。[6]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陷入一个窘境:越供给越被虚化,越虚化越难以传播。
(三)扭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供给泛滥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匿名性以及交互性在给人们带来信息盛宴,实现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行天下事的同时,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谬论谣言、西方资本主义言论以及各类错误思潮杂交泛滥、肆意传播。从“7-23动车赔偿造谣案”到“厦门PX项目案”,从“杨佳弑警案”到“药家鑫案”,我们不难发现突发社会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泛滥在围攻为党和国家利益而辩论的专家学者、污名化政府、谩骂攻讦共产党的背后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恶意扭曲。事实上,网络意识形态争论的聚焦点不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上,还表现在利用网民的猎奇心理,假借考证历史、揭秘党史,在否认革命、抹杀党的历史功绩、丑化革命领袖人物以及质疑革命英雄模范的同时,美化革命叛徒汉奸、刻意夸大和渲染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由于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都已察觉到,网络民心是一种巨大的政治资源,便将网络作为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的“跑马场”,在这里全面地展开了争夺政治人心的“角逐赛”。[6]9除了历史虚无主义这股错误的政治思潮在网上越演越烈,无政府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等网络社会思潮也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沉渣泛起,并通过网络肆意蔓延,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挤压、蚕食与扭曲。此外,网络文化娱乐产品日益低俗化趋势,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不仅给网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观等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消解淡化了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荣辱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需求,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7]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供需结构性问题,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所需。
(一)做好“加法”与“乘法”,优化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引领培育网民新需求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关键在于补短、增质,扩大有效供给。而供给侧改革中的“乘法”则强调通过创新驱动供给端活力,用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做好网络意识形态供给侧的“加法”与“乘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供给主体方面,要求承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媒体在改革繁琐固化的体制结构,转变单向度传播供给思维模式的同时引入网站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成为从涉及意识形态争论的网络舆论与热点话题的旁观者和跟风者转变为主导者、策划者,进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洪流中的引领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其次,在供给内容方面,坚持固本纳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提供新的元素与支撑。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传播、弘扬与创新,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凝聚网民共识,在多元思想中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转化、扬弃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将“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民为邦本”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德法合治”的执政理念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学说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话语体系,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自信。最后,在供给环境方面,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共建网络政治学习平台,引导网民积极理性地参与网上政治话题讨论,使网民在一个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感染,增强网民的政治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
(二)灵活运用“减法”,减产提效,盘活存量,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浩如烟海、龙蛇混杂的网络信息,同质化、低端化、刻板化、脱离网民实际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仅未能起到宣传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度。因此,需要灵活运用减法,减少无效供给,激发主体活力,整合优质资源,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度与解释力度。首先,从供给主体入手,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对社会话题的敏感度和掌控度,树立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网络舆论话题互动,避免在面对网络意识形态争论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微观主体集体出现“沉默的螺旋”的现象。另外,必须缩短传统媒体的产品生产周期,改变建造城堡式的生产模式,加强制造过程中与网民的互动以获得迭代与演进。其次,从供给内容入手,通过清理自话自说、囿于形式的口号产品,减少表述空洞乏味、素材毫无新意脱离实际的低劣产品,抵制不考虑网民切实感受与接受能力的场面化产品以及过度迎合网民娱乐化需求,缺乏公正价值判断、辩证理性思维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媚俗化产品,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品的精英化、精细化、精品化,提供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的话语解释框架和稀缺优质信息。最后,从供给方式入手,变革单向度、批量化以及灌输式的供给方式,打造扁平化、精准化以及互动交流式的供给体系,满足不同网民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通过完善网络政治服务制度,开发和动员更多非资本性资源,激发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使网民在政治学习与讨论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熏染。
(三)果断利用“除法”,清除低俗网络文化,粉碎网络谣言,抵制错误思潮
在一个政治启蒙尚未完成、理性秩序还未形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仍未真正渗入个体心理的互联网世界,大众文化替代精英文化,个人媒体取代专业媒体带来的结果是低俗网络文化的泛滥、网络谣言的肆虐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发展与蔓延。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与毅力,从供给侧各方面入手,清除低俗网络文化,粉
碎网络谣言,抵制错误思潮。首先,在供给主体层面,坚持多元共治,明确权责。对于各级政府而言,要在职责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交网络论坛、博客、即时消息以及贴吧等互动业务的行政监管力度,大力整治各类扭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论与行为。对于社会组织、个体而言,要在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学习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树立公民责任意识,自觉抵制低俗网络文化与错误思潮的侵蚀,理性对待网络谣言。其次,在供给环境层面,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畅通网络监督举报渠道,营造绿色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一方面,将法律法规细化、具体化、可操控化,专门针对含有宣扬色情、暴力、赌博等违背社会公序良德的文化产品,网络造谣传谣行为以及歪曲国家历史、毁谤党与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建立网络实名追责机制以及灵活量刑处罚机制,消除网络管治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在搭建互联网违法违规与不良信息检举中心网站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平台工作人员自身的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对意识形态话题的敏感性、判断力以及应对处理能力。
[1]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08):2-16.
[2]贾康,徐林,李万寿,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经济研究参考,2014(01):35-56.
[3]刘诗白.论增大有效供给[J].经济学家,2000(01):4-11.
[4]王丽娜,马得勇.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1):87.
[5]王家荣.论我国一些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化现象、成因及应对[J].探索,2014(04):174.
[6]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式[J].红旗文稿,2015(14):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156.
G641
A
李春霞(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
李敏(1975-),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