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林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与对策
马超林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新常态”理念和思维的发展,为经济以外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新常态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要以经济建设和改革为中心任务,以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导向,以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旗帜,以建设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为目标,以作风建设和严惩腐败为突破口,聚焦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十三五规划;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挑战与对策
“新常态”之“新”是指随着国内外情势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所谓“常态”是强调这种变化的长期性、规律性和趋势性。如今我们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涵盖全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目标,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全面小康。针对现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2014年,习近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分析阐释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针对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有力应对挑战,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与刚刚完成的“十二五”规划不同,“十三五”规划的这五年间,是我们党执政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期。用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来指导“十三五”规划,既反映出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也体现出了党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总体需求的关怀、尊重与强烈的责任心。
“十三五”规划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新的目标要求。[2]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就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的趋势性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谋划战略布局,拓展发展思路,开辟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优势,引领发展行动;要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一)经济发展、开放模式遭遇“改革之痛”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增长速度将从过去一段时期10%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都会经历一次大的调整。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我们在世界上创造了“中国奇迹”的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工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也不断显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呈现出常态性萎缩,全球市场上各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我们过去依靠强大的外需、依靠出口拉动GDP增长的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入艰难爬坡之行,经济增长压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就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我们新的“经济改革之痛”。
(二)政治环境有待改善,基层组织公共服务意识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面临着新旧体制的摩擦、社会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的对政治体制、政府执政能力的质疑和挑战;面临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足、政务公开透明度不高带来的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面临着政府机构形式主义、官僚作风、工作效率低下、庸政、懒政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面临着党内一部分人组织生活涣散、大搞圈子文化、“山头主义”等危害政治生态的因素;存在着基层党组织法治思维不强、服务治理意识薄弱问题。
(三)社会矛盾冲突多发,社会建设缺乏协调性和有效性
与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处于完善发展期,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类似“同命不同价”等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依然饱受诟病,群众信访渠道不通畅、基层部门不文明执法等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贯穿小康社会建设的主线正是以民生为导向的现代化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的民生问题已由过去的物资短缺转变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上来,人口老龄化严重、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和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大学生就业不充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等集中凸显了我国在社会建设问题上面临着严峻考验。
(四)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文化软环境复杂
小康社会包含了文化进步和文化小康。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国外先进文化,同时,鼓吹西方思潮、崇尚西方“普世价值”、尊崇金钱至上等观念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脱离历史胡编乱造,甚至肆意歪曲历史,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等现象严重破坏了文化生态;网络暴力、网络恐怖主义的抬头进一步搅乱了本就复杂的网络环境,成为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新因素。此外,文化消费呈现泛娱乐化、低俗化、庸俗化倾向,文化市场竞争的无序化严重影响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审美、认知和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还有文化市场监管的不力,以及高层文化人才的缺乏等问题也影响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
(五)经济、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执法效应缺失
2011年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5%~6%左右。[3]以煤炭为主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费在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各地十面“霾”伏的天气不断呈现,经济、能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各地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运动致使土地资源流失,更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予以保证,当前环境法规不完善,环境违法成本过低,守法、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不同利益集团利用和扭曲,致使民众的公共利益被侵害事件频繁发生,政府环保机构的执法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六)隐蔽性腐败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有待加强
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打虎拍蝇”的高压反腐态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网络反腐、跨境治腐迎来了新契机,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打造了政风清廉的新生态。但是,隐蔽性腐败依然给当前的反腐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权力寻租、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党性修养、思想腐化,对党纪政纪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官员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任人唯亲的问题。此外,腐败现象还呈现出塌方式、群体性色彩等新特点并有从政府机关向其他行业扩散的态势。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的改革,而是要充分运用新思维、新方法,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协调发展,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新型开放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方面的变革。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外,别无他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以改革促转变,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管主体和市场调控的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向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要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四个着力点上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和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的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筑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对于实现同周边国家合作同赢,巩固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安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擎,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启自力更生为主导的新型开放模式,扩大国内有效需求;要坚持进出口并重,通过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通过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措施,推动对外开放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二)坚定三个自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
习近平同志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4]社会主义民主“新常态”就是要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中国政治新常态有多种要求,但核心应该是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就形成不了。”[5]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制度,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体建设”,[6]才能在全面深化政治体制上形成合力、取得总体效果。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首先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务公开,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和确立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政府执政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稳定和增强政府公信力。最后,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来适应政治新常态,真正实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加强民生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正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医疗和住房是民生之需。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新常态就是:社会建设必须要实现全方位、立体的转变,不断培养人们的公共道德和公共精神。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构建以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内在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根本目的,以增进民生幸福和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民政。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重点就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和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等方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7]
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的参与机制和管理规则,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并合理运用政策工具调节收入差距,通过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要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形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创新科学化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推动农民创收进入良性循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适应文化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9]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的有机统一,把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更好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走市场化道路,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其次,要坚持文化领域的“反四风”,大力发展健康有益文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最后,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乡村文化发展滞后问题,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资政育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大力发挥大众传媒的主流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
(五)建设美丽中国,用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新常态下建设美丽中国,关系着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体现了共产党人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设理念的追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更加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0]
生态文明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制度规范和法治保障来实现。要转变发展思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尊重生态规律为准则,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策略,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前行。”[11]在法治思维下建设美丽中国,就要依靠法治手段保障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落实。在立法执法方面,要健全法治体制,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效能;树立法治理念,推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化、程序化执法思维,保证环境执法的独立权和权威性。在人事任用考核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绿色GDP考评体系,严守环境考评“一票否决”制。在提高执法透明性方面,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污染监督、治理新体制。
(六)迎难而上、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当前国情、世情的一系列变化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必须面临的新的环境和条件,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前提,只要全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走向光明。新常态下必须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常态化水平。
针对党员、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和共产主义道德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领导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整治“四风”问题贯穿于党建的各个环节,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建立自上而下的系统管理监督模式,同时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敞开大门,接受公众监督。从严治党、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与加强廉政建设,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新常态下党的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以党的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何丽.中国环境损失大幅上升[N].英国:金融时报,2015-03-15.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4-14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190.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0]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D616
A
马超林(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