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夕荣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尊重和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断捕捉课堂上的生成,并以此重组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主体 生成 高效 学生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37
近日,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教学 “认识公顷”一课,课堂中处理生成的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呈现其中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分享,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再现:
出示题目:我们学校周围的几条道路所夹的地面是个近似的长方形,长686米,宽518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生:3.5公顷。
师:你是怎样知道是3.5公顷的?
生:把686米看成700米,把518米看成500米,700乘500等于350000平方米。
师(在黑板上写下700×500):你能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
[生上台写下“=350000(平方米)”]
师:把这个数读一读。
生(仔细看看数字,顿悟):三十五万平方米。
师:等于多少公顷?接着写。
[生写下“=35(公顷)”]
……
思考:
1.如何面对课堂上的生成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着不同生活经历、有自己想法及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的生命体,也正是因为有学生间的这种差异,课堂才是充满变化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课堂上的生成,那么课堂教学将很难保证是高效的。
本节课中,教师面对学生“3.5公顷”这一错误答案,没有一丝慌乱,而是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在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学生在板演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及时改正,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如果都能像这样经常在课堂上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应是水到渠成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能够正确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生成,充分体现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机智。
2.课堂怎样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是课堂的核心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就使课堂充满挑战、充满质疑、充满生成。教师首先要有生成的意识,宽容地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并善于抓住和选择有效的生成资源。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流程进行调整。在学生说出“700乘500等于350000平方米”后,上课教师没有用一般教师常用的方法让这位学生再想一想结果是多少,也没有用反问的语气问其他学生“结果是350000吗”,而是让板演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因为教师已经从学生的答案中洞察到他的认知现状:列式没问题,计算也没问题,估计是数读错了。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答案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能直观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事实也如教师所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体现了基于学生展开教学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是互动型的课堂,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及时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传递、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课堂教学自然发展、动态生成,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果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课堂也必然是有效的、高效的。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