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16-03-23 11:00马彩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高中语文文本

马彩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璀璨的奇葩,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应该充分挖掘语文的育人功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丰富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学习古诗文来进行的,但是目前很多高中学习古诗文未能够很好地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表现为对古诗文的学习停留在较浅层次,学生只需要背诵古诗文即可,对于古诗文中所蕴含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很难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谈不上内化;其次,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单一,总是“拿来主义”,对古诗文的翻译、理解依靠参考书,认为参考书上的说法就是标准的、正确的,缺乏自己认真品读的过程,因此,也就不能够体悟到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谈不上渗透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意义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范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成长与知识的积累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从不同的视角,如文章思想、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视点切入,渗透传统文化。如在教学《师说》这篇文章时,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说”在古代是一种文体,可以用来记事也可以用来论说,这里的“说”是“论说”的意思,“师”这里是指“从师的道理”,“师说” 就是“说说从师的道理”。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就能够很快进入文本,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文学知识。然后,进一步解读文本,尤其是解读文本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传统文化。如“学者”在古代的意思是“求学的人,读书人”而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众人”古义为“一般人,普通人”今意为“许多人”。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提出问题:“谈谈你对古人从师之道的理解。”“对比古今从师之道,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体悟传统文化,并能够辩证看待吸收传统文化。

2.全面细致地了解作者

“知人论事”是解读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对作者有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后,才能够走进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读者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很大,对理解文学作品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对作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有多种动机,有自己所处的特殊的环境,对作品的解读不能够完全脱离作者,而是要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汲取成长的营养。如在教学《赤壁赋》的时候,就要对苏轼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体会。首先,应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期说起,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写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被贬呢?这就需对作者前一阶段的生活做一下了解,然后追本溯源,就会发现在苏轼的成长中经历过很多不如意,但是他却豁达从容地一路走来,写出许多名作,警醒激励后人。在了解作者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影响,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3.拓宽学生对经典的学习范围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应拓宽学生对经典的学习范围,引领学生在经典诗词中遨游。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拓宽阅读视野,将一些对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避免学生盲目阅读。如教师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将其优秀的诗文推荐给学生,《定风波》《永遇乐》《独觉》《水龙吟》都是不错的作品,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也值得一读,最新的《苏东坡全集》也很值得一读。教师可以将这些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阅读;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的文史哲资料,让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可就某一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交流辩论,也可以开展作文比赛,督促学生积极地阅读并能够及时地写作,将传统经典内化并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将传统的文学经典与当今时代进行有机的联系,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并辩证地看待,从中汲取积极有用的文化精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

4.引导学生掌握汉语言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是汉民族共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主要手段。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要透过古诗文的外在语言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透过文学文本,抓住古诗文的精髓。如苏洵《六国论》这篇文章,在文章的首尾部分都出现“弊在赂秦”的论点,这就反映出作者的首尾照应的写作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传统的写作方式。又如,在古典文学中,尤其是唐代以来的律诗,有严格的押韵规则和粘对要求,应引导学生在了解古诗意境、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作者的用词和造句规律,了解到古诗文尤其是律诗的规律。以七言律诗为例,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这首诗的押韵方式和平仄格式,让学生体会律诗的严谨,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对仗的相关知识,在这些古诗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古诗语言的魅力,了解古汉语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古汉语的同时走进古代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进而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审视传统文化,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文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