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更应该“有的放矢”

2016-03-23 11:00戴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有的放矢肖像板书

戴艳

笔者曾经批阅过一次中考作文,话题是“多想一步”,结果大部分都写牛顿研究苹果落地这件事,大多数感受也是相同的,对此老师评分都困难。学生积累少,感悟浅,怎么叫他们写出内容丰富而又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呢?教师作文教学思路一成不变。很多语文教师负担较重,对作文教学投入不大,用心思较不够。教学中最普遍的循环方式就是指导作文—布置作文题—学生写作—教师评分—评讲作文。虽说有作文指导,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性,对学生作文能力检测没有侧重点,也是深一脚、浅一脚,盲目性很大。

下面以作文教学课“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为例浅析作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环节设计及落实。

教学目标的确定:

1.能根据名家的肖像描写探究出肖像描写的方法。

2.能抓住某一特征口头修改同学的肖像描写并能简要自评。

3.能独立完成对油画《父亲》肖像的描绘并能结合所学方法展开评述。

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各种人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这就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常见的人物描写有哪几种?(学生回答)对,巧妙地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往往可以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肖像好比一个人的名片,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人物的肖像描写。(板书:肖像描写)

二、求教大师

1.这是我们同学写的一段肖像描写,请同学们猜一猜他写的是咱们班的哪位同学?

他,个子不高不矮。长得结实。两只眼睛不算小。鼻子摆在脸中央恰到好处。嘴唇不算薄……他就是咱班的—— (学生猜。)

同学们要么猜不出来,要么猜的不是同一个人,实在有点难。这说明这段肖像描写写得怎么样呢?(学生回答:“不成功。”)可是,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许多文学大师创作出来的经典人物的肖像描写却是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肖像描写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呢?我们不妨向大师们请教一下。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材料,然后说说大师们有哪些法宝。

2.求教名家

材料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人物:孔乙己)

材料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人物:外祖母)

材料三: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人物:杨二嫂)

材料四: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人物:贾宝玉)

【预设回答与引导】

1. 生:材料二描写了人物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描绘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高尔基对外祖母眼睛的描写,把眼珠比作黑樱桃,写出了眼珠又黑又圆的特点,进而是对眼神的描写,可以看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

师:所以说,抓住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应该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借鉴鲁迅所说的话,称这种方法为——

生:画眼睛。

(板书:画眼睛)

2. 生:材料四对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先后用了六个比喻构成排比,具体描写了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神态,细腻而具体,生动而华丽。

师:的确,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贾宝玉的彩色照片。我也很喜欢这种风格,有哪位同学能更加明确地告诉我这种风格的标志吗?

生: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风格称为“工笔法”。

(板书:工笔法)

3. 生:虽说“画眼睛”是一种好方法,但我觉得未必所有的肖像描写都需要“画眼睛”啊,像材料一和材料三,描写孔乙己和杨二嫂就没有写到眼睛。就说杨二嫂吧,只写了她的颧骨和嘴唇,照样可以刻画出她那刁钻刻薄的性格。所以,我觉得抓住人物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来描写就可以了。

师:我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说得很有道理。鲁迅先生所说的“画眼睛”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有特征的部分,而并非专指眼睛。所以,这里的“眼睛”可以认为是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需要加上引号。

(板书:画“眼睛”)

4. 生:材料三的肖像描写与众不同,其它几则材料是对人物肖像的静态描写,而这则材料作者着重刻画了外祖母微笑时的面部表情,这是一种动态的肖像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

师:所以,刻画人物肖像也可以侧重描绘人物的神态。我们可以称这种方法为?

生:神态法。(板书:神态法)

板书呈现:

师: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可以采用画“眼睛”、工笔法和神态法等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肖像,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描绘出人物的神韵。当然这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有机结合。

三、对症下药

1.据作者介绍,刚刚我们看到的那幅肖像的主人就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显然,描写得不是很成功。既然我们已经学到了肖像描写的成功秘诀,能否请在座的各位“大夫”来个四方会诊呢?请各位“大夫”诊断一下这幅肖像描写有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没有抓住人物特征,体现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没有文采,等等。”)

2.请这位同学站到讲台前面来。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这位同学也可以选择下面某位同学进行仔细观察,要求大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两三句话的口头描写,并能对自己的描写进行简要的评述。

(师生仔细观察——学生口头作文、自评——教师将学生的口头作文制作在课件上)

3.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幅同学的肖像已经由原来的模糊不清变得清晰自然起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画廊掠影

1.只字片语的修改可能让同学们不太过瘾,不过没关系,眼下还有一个机会。请欣赏这幅画。(课件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2.假如你有幸在罗中立的画展中看到了这幅油画,你如何向你的同学描述《父亲》的肖像,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请同学们静思片刻,用你们的慧笔将这幅肖像描绘下来。

要求:(1)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特征。(2)运用所学的画“眼睛”、工笔法、神态法等展开描写。(3)字数不少于100字。

3.教师示范:

他那古铜色的老脸上早就被艰辛岁月耕耘出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那额头上流淌的小溪是他刚刚完成劳作的明证。那缺了牙的嘴,曾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那犁耙似的手,又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手中端起的不仅是只破旧的茶碗,那分明是沧桑的岁月。然而,那慈祥的眼神却盛满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冀。

(学生静思、写作。)

4.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肖像描写的方法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展示作品的同学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评价。)

几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也作了精彩的评价,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而创作了“读来字字皆是血”的《红楼梦》,这说明好的作品需要反复修改,好好打磨。请同学们在刚才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课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五、课堂总结

果戈里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应该学会正确使用这把钥匙,顺利打开认识人物的大门。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情感的特征,而不要面面俱到。巧妙地运用画“眼睛”、工笔法、神态法等技法来进行肖像描写,力求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能走进人物内心,突出个性。

六、岁月留痕

请为你的爸爸或妈妈“画”一幅150字左右的肖像,珍藏进你的日记本。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定会成为你美好的回忆。

作文教学更应该也可以“有的放矢”。我们先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授课者运用关键性行为动词对目标进行描述,三个目标层次感清晰,有梯度。从目标中能看到落实的方法和手段,这样就避免了作文教学目标的盲目性,操作手段的模糊性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再来看授课者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新课导入、求教大师、对症下药、画廊剪影、课堂总结、岁月留痕”几个过程严谨而科学。从大家熟知的人物描写却又不知道怎么写入课,引导学生关注文学大师的精工妙笔,从中提炼出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父亲形象的观察与描述,通过与老师的比较与对照,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而通过有效的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找到方法与技巧,最后再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观察、练习。这其中,不乏情境的创造与设计,不乏从画面到文字的有效加工,不乏“真人秀”式的观察与练笔。这一过程把作文教学目标的准确与有效落实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如果作文教学“有的放矢”,必将有效解决作文教学盲目、无序的现状。

猜你喜欢
有的放矢肖像板书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地毯肖像
《肖像》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凝心聚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