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2016-03-23 23:47吴爱斌龚银香陈银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吴爱斌,龚银香,陈银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吴爱斌,龚银香,陈银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有机化学课程是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针对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出现的问题,对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绪论设置、新课导入、课堂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旨在为“促进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供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随着有机化学新理论、新机制、新方法的发展,有机化学研究范围不断地在扩大和加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面对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一直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大类培养是为实现社会所需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根本性改变,即强化基础、通识教育和综合课程。但是大类培养绝非相近专业的叠加,其涉及教育资源重整、课程体系再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变革、配套教育管理制度再造及专业建设等一系列问题[1]。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有机化学》课程是针对地质、地化、资工、农学、园艺、茶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医学等非化学化工专业所设立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由于《有机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对自己所在的专业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有机化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内容多且课时少的特点,学生往往会觉得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既难以理解又没有用处,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很不利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以便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1绪论课内容设置应注重贴近所学专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不同,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往往认为该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讲授绪论课时,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什么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通过调查发现,当提到与学生密切相关或学生很熟悉的内容时,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思维主动性更高,学习兴趣也更浓厚[2]。因此,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在绪论课内容设置上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合理编排和设计教学内容,由此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针对农林类专业,可从学生熟悉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入手,介绍相关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并提出其最佳合成路径,即用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针对食品类专业学生,可重点介绍食品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地沟油、增白剂、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让学生知晓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针对医学类专业,可通过介绍相关临床药物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合成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让绪论课内容的设置紧扣专业特点,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不同专业学生真实感受到《有机化学》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以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新课导入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前,掌握和了解的相关化学知识较少,基础较薄弱,因而往往觉得学习内容深奥难以理解、枯燥乏味,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应充分利用与专业有关的热点问题,将教学的应用性、趣味性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针对农林专业学生讲授卤代烃相关内容时,可从六氯环己烷(六六六)入手,补充介绍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与农药相关的内容,列举2010年“毒豇豆”事件以及天然昆虫拒食剂、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等实例[3]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针对食品专业学生讲授烯烃相关内容时,可从学生熟悉的咖啡伴侣和植脂末中含有反式脂肪酸来引入“反式”的概念;在讲述醇和酚知识点时,可从介绍酒的相关内容来导入新课。针对医学专业学生讲授对映异构(分子手性)内容时,可从对映异构体在生物活性上表现出的巨大反差入手,如左旋氯霉素有药用疗效而右旋氯霉素却无效、维生素C只有左旋异构体可以治疗坏血病、中药麻黄碱只有右旋异构体才可以舒张血管增高血压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

《有机化学》课程涉及的教学章节较多(共有15章),而非化学化工专业的教学学时相对较少。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整合和精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具体来说,有选择性地略去教材中部分陈旧繁琐的内容,适当压缩高中阶段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如某些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价键理论等),将重点放在学生有理解难度的杂化轨道理论和各种化学反应类型、反应机理等问题上。同时,在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如化学键理论、化合物命名、立体结构的表达、反应中间体、有机基本反应及历程、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等)的归纳和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考虑到有机化学与许多非化学化工专业存在着广泛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应注意将讲授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例如,针对农林专业学生,在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重点介绍防污减排方法,如减量、减废、有机合成合理设计、催化剂再生和副产品利用等;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如包装材料(聚丙烯、聚氯乙烯)对食品造成的污染、羰基化合物的滥用(吊白块、西瓜膨大增甜剂、面粉增白剂、反式脂肪酸、增塑剂)等;针对医药专业学生,可引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如水俣病是由于患者食用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类和贝类产品而引起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后,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学习兴趣加大,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4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讲授中适时变换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主要内容包括: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对学习任务进行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课堂上采取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后布置一定数量有难度的习题,并指定适当的参考书供学生查阅,由此巩固、深化和扩展知识。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介绍具体做法。

在教学中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主要方法是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相互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走上讲台进行陈述。如在讲授立体结构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废乒乓球、木棍、铁丝等)制备立体模型,并讲述该模型的结构特征以及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改善。

教学中注重运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讲授中采用类比法,可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讲述二烯烃分类和结构特点时,可根据2个双键的相对位置分为累积二烯烃、共轭二烯烃和隔离二烯烃,它们虽然都含有2个双键,但性质差别很大。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形象地将双键看成山峰,单键看成索道。累积二烯烃中2个山峰相连,位阻很大,不稳定;共轭二烯烃中2个山峰通过一个索道连接,便于π 电子的流动而形成共轭体系;隔离二烯烃的2个山峰相隔较远,很难通过索道连接,π 电子不能从一个山峰到达另一个山峰,其性质与单烯烃相似。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将有机化学中“多且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理,发现其间逻辑联系,找出内在规律,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内容的CAI课件呈现、ChemOffice等软件模拟分子真实结构等,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因缺乏空间结构想象力而难以理解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机理和电子效应等问题。采用多媒体技术插入图片和视频,将化学反应过程制作成形象有趣的动画,利用清晰的比较鉴别、逼真的主体画面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如电子邮件、QQ、微博、校园BBS等)搜索链接各种多媒体素材,将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或事件引入课堂以及进行网上答疑等,能极大地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减少教学盲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改革考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有利于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避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突击就能过关”的现象发生,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综合成绩达60分为通过,不及格者按照学籍管理规定进行重修和补考。同时,为了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平时成绩注重考察学生课堂出勤、课堂练习、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等内容后进行综合评定。在考试方面注重题型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不断完善试卷内容,力求保证考试的客观、准确和公正,确保考试结果既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又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考试结束后,对每一次考试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对各个知识点及其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今后的课程教改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6结语

总之,影响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好教学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编排和设计,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总结过程中,找到一定的方法来完善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亚平,李磊. 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J]. 文教资料,2011,(8) :175~178.

[2]王洪思. 创新教育背景下议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3): 224~226.

[3]曹秀芳,陈长水,徐胜臻. 农业院校中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构思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83~20484.

[4]崔桂花,张伟萍,白羽. 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 1153~1155.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2256) 。

[作者简介]吴爱斌(197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研究,abwu@yangtzeu.edu.c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6)15-0088-03

[引著格式]吴爱斌,龚银香,陈银.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3(15):88~90.

猜你喜欢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巧妙整合,让化学不再难学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