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

2016-03-23 23:15黄文秀徐勤荣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辅修入学考试考试

黄文秀, 徐勤荣

(1.嘉兴学院 党委办公室,浙江 嘉兴 314001;2.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生处,杭州 310053)



中外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

黄文秀1, 徐勤荣2

(1.嘉兴学院 党委办公室,浙江 嘉兴 314001;2.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生处,杭州 310053)

回顾已有国外大学生专业选择研究,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现状。通过对中外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方式、机会的比较,从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加强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增加学生转专业机会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科学化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专业选择;比较分析

1 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联合发起的一项有10005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在实际学习中,仅有16%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这一系列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选择专业时的迷茫,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就读心仪专业的渴望。本课题研究组于2014年开展的对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5所中医药类院校的1026人调查中(发放问卷共1026人,回收有效问卷916份),仅有6.04%的受访对象表示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了解的很清楚”,而“了解得很少”与“不了解”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6.29%”和“12.57%”。以上调查的数据虽不能从整体上代表全部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实行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现实状况,从事实存在的层面证明了我国目前专业选择不是建立在学生个人兴趣与特长之上,而是根据分数做出的专业(专业类)“配对”。我国目前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按照入校时间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通过高考录取进行专业选择”和“在校期间重新进行专业选择”两种类别。

1.1 通过高考录取进行专业选择

通过高考录取进行专业选择,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依据招生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和个人分数填报志愿,高校对进档考生进行专业分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往往受制于个人高考分数、高校提档分数线、专业报考热度及专业录取分数线等因素。虽然经过志愿录取模式的改进,保障了高分考生能被心仪的高校录取,但高校通过平行志愿的方式进行投档录取的方式仍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选择的权利。建立在以高校为基础的志愿填报选择方式,让考生无法做到学校与专业的兼顾。此外,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对高校专业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形成专业选择的误区。

1.2 在校期间重新选择专业

目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选择专业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高考录取时已经选定具体专业的考生通过学习后,根据所在高校的管理政策,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二是建立在大类招生基础之上的专业分流,即入校时未落实具体修读专业(但根据目前大类招生情况看,我国大类招生高校基本上还是划定了大类招生后期分流的具体专业),根据在读高校的规定后期开展具体专业分流;三是学生选择修读院校开设的辅修专业,弥补未能转专业成功的压力,满足个人学习喜欢专业的要求。

(1)在校期间转专业。转专业指的是高考录取时,按照专业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并修读一定学期后,根据高校规定的转专业政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需求等,从录取专业转到另外一个专业就读。

自2002 年复旦大学率先开启了我国高校转专业做法后,各高校也开始结合院校特点,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满足学生入校后再次选择专业的渴求。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十八条除保留2005年关于转专业的规定外,还增加了“创新实践、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1]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提供给学生转专业机会的认可和重视。

虽然各高校做出的转专业规定,为学生在了解专业和个人兴趣后提供了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专业提供了机会,但从高校教学资源和专业间平衡的角度出发,各高校在转专业名额、提出转专业的成绩要求、转专业次数和对象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学生转专业成功率总体不高,相当多的高校控制在专业人数的10%左右。虽然近年转专业比例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是所有想转专业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转专业的矛盾依然比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校录取时的高分专业与低分专业之间、热门专业与非热门专业之间。在转专业的次数和对象方面也有不少限制,如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虽然都被允许转专业,但部分高校设定的转专业条件中做出明确规定,在校期间限转专业一次,或已转过专业的学生不予考虑转专业,因此大部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只拥有一次专业选择的权利[2]。

(2)专业分流。我国高校大类招生的主要模式是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较多院校采用的大类招生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第一门类或第二门类进行招考和培养。大类招生是大学对以专业为单位招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反思后进行的专业录取改革。学生升入大学时以专业大类为基础,并以“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学习后,结合个人兴趣特点再进行专业的选择。

学生按照大类招生进入高校学习初期,未决定具体专业,但大部分大类招生的高校规定了学生在分流中可选择的专业。如复旦大学等的社会科学试验班中的大学生,在大二进行专业分流过程中可选择国际政治、政治学,行政学、行政管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在分流过程中,遵循“志愿优先、参考学生学业表现”的原则择优进行录取。

(3)辅修专业。辅修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高等学校为有学习余力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同层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形式。学生达到专业要求的,学校可为其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辅修专业证书可以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一起,作为学历教育的证明。辅修专业虽然给学生在入学后专业学习上提供了选择的渠道,缓解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矛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和学习压力。

虽然我国学生可以通过高考专业志愿填报选择专业和在校期间重新选择专业,但总的来看,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并不高,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受考分限制被动选择专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的刚性比较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2 西方国家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基本特点

回顾已有的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基本建立在入学考试制度与形式基础之上展开专业选择的讨论。贾非、李克建等把现有的入学考试制度与形式分为“资格认定模式”和“统一考试模式”被采用的次数最多。其中,学生在获得高中毕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获得大学学籍登录权与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归为“资格认定型”,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代表;学生通过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获得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归为“统一考试型”,主要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3]。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评定”、“推荐报送”与“开放招生”也在各国的入学考试制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4]。

杨聪聪[5]、赵艳忠[6]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回顾、归类与总结,将有代表性的四个不同国家的专业选择进行了列举,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1)美国:自主和多元。美国高校招生实行多元化招生政策,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在本科招生中主要采用入学后筛选政策(“最低限度筛选”和“选择性招生”)和选拔性招生政策(竞争性招生)。招生对象多元化,由只需要通过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持有美国中学毕业证书就可以申请大学本科就读资格的美国本土学生与海外留学生组成。同时,考试类型与时间灵活。美国大学选拔新生入学考试主要是学术评估测验(SAT)和美国高校测验(ACT)。学术评估由教育测验服务公司(ETS)提供,美国高校测验则由美国大学考试公司(ACTP)提供。在招生权力自主化的主导下,通过普及型测试和个性化的评估体系进行招生[7]。美国大学生选择专业安排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各校确定专业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如哈佛大学在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后进行专业选择,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在第二学年末选择专业,斯坦福大学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始时明确专业。美国一流大学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后,如果在后续的学习中兴趣发生变化,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专业[8]129-139。

(2)德国:资格入学制。华东师范大学葛大汇对德国“高考”的研究指出,德国没有像我国一样的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只有“资格入学”制度。德国的教育行政采用“联邦制”,即国家对各州的教育只进行宏观控制,而各州教育相关重大制度上均有“自治”的立法权。在具体的入学政策上,实行“资格入学”的制度,凡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或相当的毕业证书),便可申请招生高等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不另外设置招生入学考试(医科另设专业加试标准)。在法律上持有资格证书的个人可以自由选择想要报考的学校,学校不能单方拒绝符合资格的申请,并且在校攻读学位期内学生可以自由转学[9]。

(3)英国:证书制。在英国目前实行的是证书制入学形式,影响大学录取的三种证书分别为“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高级水平教育证书(A-Level)”和“高级水平应用学科教育证书(A-Level in Applied Subjects)”,三种证书考试均采用等级成绩。GCSE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分为“A*、A、B、C、D、E、F、G、U” 9个等级,其中G级为最低级,U级表示未能通过考试;A-Level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分为“A*、A、B、C、D、E、U”7个等级,其中E级为最低等级,U级表示未能通过考试;A-Level应用学科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分为“A、B、C、D、E、U”6个等级,其中E级为最低等级,U级表示未能通过考试。

学生在考试科目中取得的成绩获得不同的等级证书,而高等教育机构将对学生的等级证书进行评估基础上决定是否录取。高等教育考虑是否录取申请考生的根据是,三种证书的重要程度亦有不同,无论从证书获得的时间段还是证书的性质,高级水平教育证书和高级水平应用学科教育证书更受高等教育机构的青睐。学生在证书考试中报考需要进行科目的选择,如A-Level应用学科考试科目目前聚焦10个职业领域,重视在相关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10]。选考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对自我发展的定位以及专业的探索,也能促进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某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4)日本:统一高考+专业考试。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实行的是统一的入学考试政策,分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向直接向大学提出申请,并通过志愿的填报获得考试资格。学生首先参加入学考试中心命题委员会组织的以考核学生的高中阶段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全国共同学历第一次考试”。学生在参加统考后,根据个人考试情况,进行在第一次所选的院校中选择具体专业(亦可改变院校),学生接到报考院校的通知书后,需参加由各院校举行的旨在考查学科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第二次”考试。相对而言,各院校更看重第二次考试的成绩。而私立大学招生选拔形式更为多样[11]。

通过以上列举的四个国家大学选择和专业选择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均需学生根据一定的基本条件提出申请,但均给予学生较大空间的专业选择权利,从而能实现大学生选择专业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同时,如果当前已有的专业都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校允许学生设计独立的个性化专业[8]129-139。

3 推进大学生专业选择科学化的建议

随着选择性教育思想的实施与推广,如何让学生的专业选择符合个人兴趣,提高专业选择的精准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有效产出,是需要持续进行讨论的主题。

(1)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西方国家在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比较尊重学生个人的专业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这方面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兴趣能调动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促进个体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对工作和学习进行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应当从提高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与专业匹配度的角度进行改革,由原来以学校为独立招生录取单位改为以“学校+专业”为独立招生录取单位,使学生在选择专业的同时能兼顾专业与学校的因素,尽量减少因为学校专业服从而带来的专业与学生意愿不匹配的问题。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当继续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通过高校自主选拔招生、“三位一体”方式招生、单招单考方式招生等途径,提高学生专业选择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匹配度。

(2)加强学生的专业选择指导。任何一个专业都建立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之上,而高中毕业生中较少能有对大学所学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未经历大学学习的探索阶段,让其在专业选择时能结合个体的特点十分困难。根据我国现行的高考录取政策,学生都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进行了专业选择,而其填报志愿选择的参考较多地建立在社会新闻、亲属建议基础之上,“过来人”的经验并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个人的兴趣相结合。因此,高中和大学如何承担指导学生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选择的重任成为亟待应对的问题。高校应该争取改变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普适性宣传,积极走进高中对大学专业学习特点、专业学习对基础知识和兴趣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在学生入学后,高校应设立多途径的学生专业选择方式,并建立专门的职业发展咨询部门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地区更应该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兴趣探索选修课程、职场体验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接触专业的时间前置,提高对职业、专业的认知,以期在专业选择时与自己的兴趣贴近[12]。

(3)增加学生转专业的机会。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大学生专业重新选择机会总体偏少,侧重于满足小部分优秀的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二次选择专业的需求,这与西方国家高校比较宽松的转专业制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大学专业设置还存在“刚性强”、“弹性弱”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转专业的有效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随着高校招生录取改革制度的推进,学生对学习兴趣关注程度的提高,高校开辟多种渠道的转专业途径势在必行。

(4)提高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专业内涵的挖掘上,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适应,又要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考虑社会用人的需要,减少大而统、大而不专的发展取向。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高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始终围绕培养宽基础、复合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凸出专业的特色和质量,才能从另一方面提升专业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度。

(5)推广辅修制、双学位制。当前因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各校优势学科差距较大等原因,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允许所有在校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专业。高校应在特色基础上,积极设立多渠道的修读模式,如通过采取辅修制、双学位等,给在校学生修读感兴趣的专业提供机会。通过辅修制、双学位,为不能成功转专业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在现有条件和体制下,高校应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增加大学生选择专业与学习的机会,完善并推广行之有效的辅修制、双学位制,减轻由转专业限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13]。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 http://www.gov.cn/flfg/2006-01/17/content_161593.htm,2006-01-17.

[2] 刘娟.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3] 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模式[J].中学教师培训,1990(4):20-21.

[4] 李克建. 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模式分析[J]. 上海教育,2003(7A):60-61.

[5] 杨聪聪.大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对上海地区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赵艳忠.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及其网络建设[D]. 开封:河南大学,2010.

[7] 易芳,朱乐红.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制度特色解析[J].甘肃农业,2006(5):241.

[8] 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3).

[9] 葛大汇.德国:刚柔并济的“高考”[J].中国考试,2003 (6):55-56.

[10] 王璐,赵博涵.英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现状与改革趋势[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6):9-16.

[11] 张晓琴.美、英、日三国高校招生制度比较及借鉴[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 (5):48-50.

[12] 蒋洪池,朱慧.中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54-56.

[13] 王双双.我国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晓辉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jor Selection by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y Students

HUANG Wenxiu1, XU Qinrong2

(1. Party Committee Office,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China;2.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f existing foreign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choice. By comparing the ways and opportun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y students on major sele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scientifically from reforming college′s admiss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guidance, increase students′ opportunity to reselect major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2016-02-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880029)

黄文秀(1965-),男,浙江金华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6)10-0059-04

猜你喜欢
辅修入学考试考试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入学祈祷(环球360°)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日本加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 注重学生的可塑性
你考试焦虑吗?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