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视域下《中国佬》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2016-03-23 20:39
关键词:文化身份差异性

周 丽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离散视域下《中国佬》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周丽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通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解读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其《中国佬》一书中所表达的族裔文化身份建构思想。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描写几代华裔男性在美国的移民经历,重置了华裔移民历史,为华裔移民的身份建构找寻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她在书中对东西方神话的移植、改写,则体现了其作为离散族裔作家对华裔种族身份差异性的重视及其对种族身份构建所独有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佬》;文化身份;离散;差异性

《中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又一力作,该书于1980年发表,继《女勇士》之后为作者再一次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和“普利策提名奖”等多项大奖,巩固了作者“亚裔写作先驱”的地位。小说运用改写神话、历史叙事、拼贴、杂糅等后现代写作手法再现了几代华裔男性在美国生活的心酸经历,重构了华裔祖先在美国的血泪史、奋斗史,为进一步探索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将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探索汤亭亭作为离散族裔作家在书中所表达的文化身份建构思想。

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或者是文化认同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它为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反映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民族、国家的疆界越来越模糊,文化身份问题已经成为东西方学者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离散》一文中提出了对于文化身份新的看法,认为文化身份是由同时发生作用的轴心或向量“构架”的:一个是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向量,是民族共同的历史经历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离散群体提供“在实际历史变幻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的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1]209。另一个是差异和断裂的向量。他指出,作为一种断裂的经验,离散文化身份是某一特定的文化身份在历史变迁、文化形构与权力更迭过程中不断与外界适应又不断被改造的结果。在霍尔看来,人们要更准确地定位离散文化身份则需同时认识到其断裂性和差异性。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为我们解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离散族群对自身民族特性的探求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美国华裔作为特殊的散居族裔群体,其身份认同既有着相似的历史,又经历了转变。张冲在其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中指出,即使作为同一个散居族裔,美国华裔“由于在特定所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者由于形成或加入散居族裔的历史年代的先后,各自对自己的祖国和文化渊源的态度和关联也呈现出十分不同的情况。”[2]霍尔对身份认识的差异观,使我们在评价像汤亭亭这样的散居族裔作家的作品时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既不同于美国文化,亦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

一、《中国佬》的华裔散居历史重塑

“离散”(Diaspora)源于希腊语spiro,该词是撒种之意,dia是“分散”之意。从词源上讲,该术语特指犹太人的离散处境,最早出现在希腊译本《旧约》《申命记》中对犹太人被巴比伦人、罗马人赶出犹大国的记述。[3]随着后殖民研究、全球化研究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该词开始被用作一个普通的、有小写形式的词汇。小写的离散指涉任何在自己传统家园之外生活的人或人群。[4]离散群体的主体性是经过外部渗透和内部构建的复杂体系。对离散群体文化身份的认识,西方著名文化研究学者保罗·吉尔罗伊曾指出族裔散居是一种混合身份认同,它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异体合成、混合以及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不纯文化形式”[5]。在霍尔的身份“构架”理论中,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向量为离散群体提供在身份构建时相对稳定的参照架构,它通过寻找共同历史经历和共享历史符码来实现。霍尔认为,文化身份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是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1]209这些连续性的因素是反抗殖民压迫的精神与道德源泉。华裔美国族群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首先应寻回的正是这一缺失了的本族文化,它反映所有美国华裔所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只有在这些被忘却的联系再次被置于适当的位置时,“身份的丧失”才开始弥合。

《中国佬》通过运用多种叙事模式再现几代华裔背井离乡、经历磨难、忍受种族歧视的经历是汤亭亭对于美国华裔身份构架中相似性和连续性这一向量的建构。在《中国佬》中,曾祖父作为淘金第一代因贫困和国家的萧条被迫到“金山”淘金。他没有真正到达金山,而是在檀香山的种植园中垦荒种田,辛勤劳作。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勤劳而受到尊重,却被无情剥夺了“话语权”。在饭后的闲聊里,曾祖父在年轻人的相互告诫中,了解到干活的规矩:“别多管闲事,像牛一样干活儿。”“别赌博。”“假如你有烟瘾,你可以按周支薪。”而最让他感到荒诞的就是干活儿的时候互不说话。[6]98

在《内华达山脉的祖父》一章中,汤亭亭所描写的祖父的经历更能让人感受到早期华裔移民在美国所经历的不公正待遇。为了修建这条贯通美国东西的铁路,像祖父一样的中国移民流血流汗,用生命立下卓越功勋。然而在白人欢庆的时刻,华工却开始了他们的磨难。当地政府开始驱逐华工,“白鬼”出于有趣和仇恨杀害华人。华人的身份不被认可。祖父不明白:“他曾经用自己的血汗建造了一条铁路,为什么他不应该得到一个他渴望得到的美国孩子?”[6]153

还有在洗衣房里勤恳工作的父亲,亦有作为第二代华裔代表的弟弟拼死参加越战的叙述。几代华裔祖先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怀着不同的理想或来到“金山”或生于“金山”长于“金山”和其他美国人一样为美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们的经历代表了华裔民族在美国移民生活的共同历史。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对于华裔美国移民历史的重塑肯定了他们在美国历史上被遗忘的地位,弥补了本族文化的缺失,重置了那些被忘却了的联系,为找寻华裔美国文化身份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佬》中华裔文化身份的构建

《中国佬》中对华裔美国移民历史的重塑为华裔文化身份的建构提供了归宿。其根本目的是用历史为美国华裔移民在构建其文化身份时提供一种稳定的向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文化身份。

在《檀香山的曾祖父》一章中,汤亭亭借曾祖父之口为那些因被剥夺了话语权而沉默不语的同胞们讲述了一个很合时宜的故事。在很久以前的中国有位国王一心渴望得到一个王子以继承他的王位。他想尽办法寻求生子秘方,甚至嫉妒做了父亲的普通百姓。然而,在他得偿所愿之时却发现小王子长了一对猫耳朵。国王命令在场的人严守秘密,以免臣民知道此事。可是随着小王子一天天长大,这个秘密却在国王自己的心中不断膨胀。直到一天,再也无法将秘密埋在心底的国王在地里挖了个洞,并不停地向洞口喊道:国王的儿子长了一对猫耳朵。宣泄之后,心满意足的他用泥土把洞盖住,并用脚踩了个严严实实。可是春天来了,那块地上长满了青草。当风吹过草地,人们听见了青草在风中说的话:“国王的儿子长了一对猫耳朵”。受到这则故事的启发,劳工们如法炮制地在地上挖了一个洞:他们要在地上挖一只耳朵,把他们的秘密告诉大地。在这个故事中汤亭亭将希腊罗马神话中迈达斯国王的故事做了十分巧妙的变形与移植,使华裔在美国的遭遇与西方文学中具有长久历史的文学文本奥维德《变形记》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汤亭亭的改写为指涉西方神话故事和文学经典的文化符号赋予了深刻的新意。曾祖父对这个将秘密埋入大地的行为的评说使作者的创作意图表露无遗。“这可不是一种习俗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我们是这地方的开山祖师,所以我们可以创造习俗。”[6]118

“创造习俗”意味着创造新的文化。汤亭亭通过改写西方神话创作出华裔民族所特有的既区别于西方主流文化又不同于典型东方文化的新文化符号。在一次访谈中汤亭亭曾指出:“传统的神话、故事、习俗需要被改变才能给现世的人们带来力量。”[7]在《中国佬》中汤亭亭大量移植、改写的东西方神话正是她作为弱势种族和边缘文化的一员所发出的特有的声音,体现出她作为一名散居族裔作家对文化身份所独有的思考,表达了她对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构建多元文化互动和融合之下新的华裔民族文化身份的向往。小说《鲁滨孙历险记》的改编最是耐人寻味。

《鲁滨逊漂流记》是西方经典名著。作者笛福在小说中通过讲述鲁滨逊在荒岛求生的经历塑造了英国资本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资本家形象。鲁滨逊的坚毅精神和勤劳刻苦使他一度成为西方人的英雄。在《中国佬》中汤亭亭通过运用移植和改写的手法,巧妙的将这一形象与早期中国移民联系在了一起。汤亭亭的鲁滨逊是一个叫鲁滨孙的中国水手,他的故事来自一本从中国带来的书。因天生就知世界之大,中国的鲁滨孙也像其沿海而居的祖辈、父辈们一样航海探索世界。一次船触礁失事后,他被搁浅在小岛上。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而是满怀激情地计划开辟这个小岛。他写日记、做豆腐、烤面包、制陶瓷、喂家禽,种花种草,甚至还制造出了文房四宝。经过30年的劳作,中国的鲁滨孙和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一样把荒芜的小岛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是认同或缝合的不稳定点。而这种认同或缝合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话语之内进行的,不是本质而是定位。[1]212文化身份是一个既“存在”又“变化”的问题。它决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位置,我们也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我们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1]211作为散居族裔的一员,汤亭亭正是在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为美国华裔移民的身份起着名字。通过改写西方神话,汤亭亭将笛福的鲁滨逊故事重新植入华裔美国人的历史,从而创作出了属于华裔美国人的现代神话,真正实现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和共生。在对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中,汤亭亭为华裔美国移民定义了新的文化身份:他们是中国的鲁滨逊。他们来自中国却和西方的鲁滨逊一样是英雄,是美国历史的开拓者。在缔造美国历史中他们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华裔美国人。

三、结语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族裔散居经验不是由本性或纯洁度所定义的,而是由对必要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认可所定义的;由通过差异、利用差异而非不顾差异而存活的身份观念,并由混杂性来定义的。族裔散居的身份是通过改造和差异不断生产

和再生产以更新自身的身份”。[1]222在《中国佬》中,汤亭亭通过重置华裔移民历史,为华裔移民找寻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使其动荡不安的现状变得相对稳定。而她在小说中对东西方神话的移植、改写,体现了其作为散居族裔作家对种族文化身份所独有的思考。作为散居族裔作家,汤亭亭显然意识到了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前进变化的过程,具有不固定性。她的改写使得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互动、融合与共生,从而创造出一种离散族裔所特有的差异文化。汤亭亭的写作是她在“相似性和连续性”与“差异和断裂”这两个向量之间的协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族裔文化身份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C]//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2):88.

[3]Sheffer,Gabrie.Diaspora Politics:at Home Abroad[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9.

[4]童明.飞散[A]//西方文化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15.

[5]Paul Gilory,“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in Identity and Difference,ed.,K.Woodward[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335.

[6]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Bonetti,Kay.“An Interview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in Conversations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ed.,Paul Skenazy and Tera Martin[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sippi,1998:42.

[作者简介]周丽(1980-),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4QNS36)

[中图分类号]I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差异性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