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若飞李天章
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之必然选择
1.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2.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王若飞1李天章2
[摘要]该文重点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校企结合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变和深化现有校企结合模式、紧随产业发展和密切产教结合、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实现入学与就业对接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结合 人才培养
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重要性,体现出“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将作为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科技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本质功能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合企业的需求,可以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高职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和成绩,走校企结合之路无疑是必然的选择。校企结合不应该定性为简单的建立几个实训基地,也不应该定性为送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这些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必须做到高职院校与企业全面深入融合,使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标准上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上进行有效对接。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标准的合格人才。如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高职院校若要培养出适合企业标准的合格人才,走校企结合之路是不二的选择,因为校企结合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高职院校不可能配齐所有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即便是比较健全,也不可能在数量上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实践需要,而校企结合可以弥补高职院校这一短板。其次,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包括市场需求、技术更新、产品创新等信息优势。笔者所在的学校其专业设置比较前沿且技术含量很高,如电力工程专业、继电保护专业、数控专业、电子通信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技术等,学校与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即存在着教学实训设备相对较少,学生相对较多。因此,在实训方面不可能满足全部的教学需要。和大多数院校类似,学校能做的就是在满足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工作原理,而要达到全面和深入掌握则不太现实。另一方面,面对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很迅速。学校不可能针对每一次设备的更新换代而更换一次实训设备,此时校企结合便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必须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对接,才能培养出具有直接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往那种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校企结合模式,已不再适合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结合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更新,整个市场对产业、技术、产品、人才、专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和更新着。而这些基本的市场信息能不能被学校所了解和掌握、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应用到学校教学中去,能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及与产业接轨的合格人才的关键。
深化校企结合能够使高职院校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动向,并结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这些信息动向转化到教学过程中,最终让学生学习到符合产业发展标准的专业技能,从而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所以校企结合必须改变以往的结合模式,从高职院校的专业领域和企业的产业领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融合,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为转化,才能体现出校企结合的全部内涵,才是完全意义上校企结合的具体体现。
深化校企结合其实质是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能够跟得上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与产业的需求相协调,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随着产业市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产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高职教育就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对接,主动从企业寻找产业发展变化的领先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未来产业变化和发展的新趋向,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的修订能够始终处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做好准备。只有紧盯产业发展前沿不脱节,职业教育才能够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和产业的发展相互动。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标准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标准的专业人才,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企业的产业发展能够有机产教结合,还要达到产教融合的效果。这样才是校企结合的核心内涵,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校企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校热企不热”的尴尬局面。
产教融合是今后校企结合的重点内容之一,其要求就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企业的产业发展要求保持协调,从专业的调整、课程的选择做到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衔接。而学校必须每年定期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方向、最新趋势,为新学年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寻找最新依据。特别还要以国务院《关于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的相关精神为指引,结合学校实际使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产业发展的变化形成良性互动。这样高职院校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进行专业建设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产业与专业的衔接、课程与岗位的衔接、学生与学业的衔接,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过程与企业的产业标准、岗位要求进行全方位无缝衔接,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的发展、创新相协调,从根本上为企业量身打造用人标准。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无缝对接,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必须具有双重性质。从学生入学到实习再到毕业就业这一过程,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好拥有双重身份的准备。首先,教师工作必须贯穿于以学校教学为起点,再到以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就业为终点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既是学校的教师,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导师”的双重身份。要求教师既要在把握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又要结合企业的需要来引领学生的岗前培训。
学生要在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下把自己定位成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准员工”,这样不仅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规划来培养自己,也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按照企业员工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使自己能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提前把握和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
教师和学生具有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对教师和学生也有双重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肩负双重的义务和责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进入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就业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关心的大事,也是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很多学生在苦恼能否找到合适工作,同时,不少企业也在苦恼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的这种担忧尤为突出。如何调整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高职院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高职院校的本质功能就是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就好比一座炼钢炉,把学生送进高职院校这座炼钢炉里进行熔炼,能否向企业输送合格的钢材,标志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成败。
如何把学生、学校、企业三点在学校的整合作用下连成一条直线,实现三点一线的对接和整合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新课题,应从整体上将学生的学校、专业选择计划与高职院校的招生、培养计划再到企业的发展、员工选拔计划系统地统筹起来考量。让学生进入学校就能知道自己毕业之后能进什么企业工作,能在哪些岗位工作。企业能够使员工的岗前培训和教育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就能够得到实现,同时能达到员工进入企业就能上岗、上岗就是老手的效果。而学校可以把以往盲目招生转变为有计划地“定向招生”,再结合企业进行有计划地“定向培养”,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几所经常交流的高职院校,在五年前就开始探索和实践这种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有数十所相关企业与学校对接,每年至少实现1500名以上的学生对口就业。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结果,这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
最近中央颁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校企结合模式,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将高职院校的招生和教学计划、企业的员工选拔和培训计划、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选择三个问题整合起来,从三点一线再到三位一体进行统筹考量。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高职院校的招生难、企业的招工难、学生的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A]. 2014.
[2] 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A].
[3]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规划建议.
[4] 艾昌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