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涵江区乡镇财政管理中心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莆田市涵江区为例
莆田市涵江区乡镇财政管理中心
黄梅菁
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大背景下,莆田市涵江区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强做大地方工业经济,培育新的工业财政税源,提高地方工业财政税收。该文通过对涵江区工业发展的调查,结合笔者多年基层管理经验,分析当前涵江区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工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莆田市涵江区
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定福建省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园区建设试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这些利好政策蕴育着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莆田市涵江区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全区经济总量的提升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还主要依靠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当前,应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着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工业发展新引擎,做精做细企业服务,培植培优工业税源,促进财政增收。本文通过调查莆田市涵江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基层管理工作经验,着重从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土地要素、人才要素等方面,提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路和对策。
目前,涵江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第二产业快速成长时期。根据《莆田统计年鉴2015年》可看出涵江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及财政税收情况:(1)2014年,全市各县(区、管委会)工业生产总值7130495万元,其中:城厢区795533万元、涵江区2360816万元、荔城区1446766万元、秀屿区1209828万元、北岸131142万元、湄洲4000万元、仙游1182410万元。(2)2014年,涵江区地区生产总值368049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53619万元、第二产业2548116万元(其中工业2360816万元)、第三产业978761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中,采矿业3850万元,制造业2349241万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725万元。(3)2014年,涵江区财政总收入333150万元,其中:中央级收入140606万元、地方级收入192544万元(税收收入130488万元、非税收入62056万元)。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共35家,纳税额达17.639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2.95%。
莆田市唯一的一家国家级高新园区位于涵江区,该工业园区2002年初始设立为省级园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工业园区,总面积1104.5公顷。截至2015年年底,园区入驻企业339家,形成机械设备制造、通信电子、服装鞋帽、家具、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8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72家。与该园区配套的区级工业园区还有新涵工业集中区、中华面板高新技术工业园及滨海新区工业园等。近三年招商引资入驻以上工业园区的新增(扩、迁建)项目计35个,面积2892.6亩,其中:2013年9个项目,面积559.7亩;2014年11个项目,面积1021.3亩;2015年15个项目,面积1311.6亩。近三年新增(扩、迁建)的35个项目按行业分类分别是:食品饮料及包装业11个、设备制造业6个、服装鞋帽制造业6个、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个、新能源汽车制造业1个、新型环保建材业1个,以及文具制造、珠宝加工、纸业加工等行业项目5个。已实现落地动工建设项目16个,面积869.8亩,占新增(扩、迁建)项目总面积的30.1%,其中已投产项目7个。
2.1工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客观有利条件
目前涵江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7个县(区、管委会)工业生产总值的33.1%,在全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工业发展地位和优势;从本地区内部分析,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4.1%,其中制造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3.8%,说明涵江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优势凸显,相应的财政税收贡献率较高,特别是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贡献率突出;园区建设方面:区域内工业园区形成以国家级高新园区为龙头、其他区级园区为配套功能的格局,为发展工业经济奠定较好基础,且园区现有工业企业形成一定产值规模和财政税源;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方面:区域内已形成装备制造、通信电子、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及家具等产业集群,并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支撑作用,2015年以来新增(扩、迁建)项目中,有省、市重点项目英博雪津啤酒和中华映管高世代项目,这两个大型工业项目将加快涵江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后劲,其中英博雪津啤酒迁建涵江滨海新区,占地面积约870亩,中华映管高世代项目是涵江区乃至莆田市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40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总之,涵江工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已具备客观有利条件。
2.2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进度仍有待提高,服务业及生活配套设施不足。近年来,涵江区新引进项目产业类别以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服装鞋帽、通信电子等区域传统产业为主,新能源、环保及高新技术项目则较少,造成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传统产业多、小规模企业数量多、发展质量差,技术密集型工业占比仍较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还需加快。
近年来,政府加大工业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文体及娱乐设施及饮食住宿等方面投入建设不足,特别是工业园区配套的大中型超市、公园及文体娱乐等设施较缺乏。
二是新增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率不高。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企业自身资金困难、项目征迁进度等因素影响,新增工业项目动工建设及投产滞后,新增财源培植的力度仍有待提高。
三是对工业企业税费缴纳及相关优惠政策未实行差别化管理。按统一收费标准缴纳水、电价及排污权交易价等、统一实行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即征即奖”优惠政策,工业企业差别化管理及差别化享受优惠等相关政策欠缺,未区分企业综合效益、未划分鼓励类或淘汰类企业并进行区别对待。
四是土地资源要素。部分现有企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甚至出现闲置土地现象,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及单位面积产出率等指标偏低。从近三年新增工业用地有关数据分析,虽然新项目数量、土地面积等逐年增长,但也出现土地利用水平不高现象。如何用好用足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工业财政税源后劲已成为现实问题。
五是人才因素。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力资源,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为重要。近年来,涵江区内企业技术工紧缺、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较突出,政府在人才引进特别是留住人方面尚缺乏更多、更有效的措施。
3.1 把握历史性契机,着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
涵江区工业发展在龙头项目引进(迁建)、产业布局、工业区位、配套园区建设、交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客观上为做大做强区域工业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以中华映管高世代项目及英博雪津啤酒迁建项目为龙头,将带动一大批上下游工业企业的发展,给涵江区带来历史性的工业发展机遇。因此,着重围绕这两个龙头项目,进一步拓展以“英博雪津为产业集聚核心”的纸箱、印刷包装、易拉罐、玻璃制品等上下游制造业,引进以中华映管高世代项目为产业集群中心相配套的通信、计算机、电子等高新技术项目,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两大工业集聚带及财政税源。同时,应统筹考虑全区产业结构及各个工业园区总体布局,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准入门槛,重点引进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项目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改造升级现有部分技改企业,由区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技改投入奖励。禁止或限制引进服装鞋帽、食品生产及其他劳动密集型或高污染型项目。对现有落后淘汰类企业,实行倒逼机制,可试行企业市场化退地运作模式,买卖双方必须进入政府交易市场,且买方应符合区域产业准入标准,为鼓励退地企业及买受人双方积极性,交易涉及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可部分奖励给出卖方,并给予承受人一定的税收等政策扶持,通过鼓励型项目与淘汰型项目的嫁接,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第二产业的提升,拉动仓储物流、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扩张性发展,在两大龙头企业用地周边规划预留、在工业园区区内增设仓储物流用地及金融服务、文体及娱乐设施及饮食住宿等配套用地,特别是大中型超市、公园及娱乐健身场所的配置,将极大方便企业员工生活,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建议可在高新技术园区和新涵工业集中区内,通过土地划拨方式用于公园、健身等公益性建设,通过土地招拍挂方式出让新用地用于建设购物商场、酒店及餐饮行业,或通过引导、搭桥方式将园区内一定规模的个人所有住宅房屋整体出租用于中小型超市或健身娱乐活动场所[1]。
3.2 加大新增项目建设投产进度,拓展工业税源
近年来新引进的项目要尽快投产并实现纳税,有利于拓展涵江区财政税源。一是加快项目征迁进度,尽早实现项目动工建设。目前,征迁工作领导重视,各项制度较健全,但征迁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征迁进度。实践证明,征迁工作办法总比困难多,需要工作人员较强的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因此,抽调征迁工作人员时应注重内外两方面的要求:内业方面选用熟悉运用办公软件的年轻工作人员,外业人员要抽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特别是与群众沟通能力强的干部,并从征迁前期入户宣传调查开始,实行专人负责若干户征迁户,直至签约交房交地完毕。二是解决企业自身原因无法建设投产的困境。对于因企业资金困难无法动工建设的项目,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在出让金法定缴纳期限范围内予以较长或最长期限,或扶助企业贷款,在认定企业信用评级基础上,向银行推荐融资。对于企业主观放弃投资或客观上确已无法再续开发项目,应重新引进嫁接项目,盘活项目的开发建设,实现财政税源的新拓展。
3.3制定差别化的工业企业税费相关措施,挖掘和提高工业企业发展潜力
实行有区别的税费缴纳及其他优惠措施,首先应在全区工业企业范围内建立企业效益综合评估体系,建议由经信部门牵头组织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科技及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建立以环保要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土地利用水平及税收贡献为导向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得分高低划分重点扶持类、整治提升类及落后淘汰类三种类型企业。在用水、用电、排污、信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例如,对重点扶持类和整治提升类企业实行较优惠的水、电价收费标准,设定较优惠的排污权交易价格,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实行时间跨度较长、全额返还的“即征即奖”优惠政策。对淘汰类企业则实行水、电、排污交易权交易价格等较高收费标准,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则实行时间跨度较短、按一定比例返还的限制优惠政策或不予以返还。通过实行差别化、多样化的各项税费缴纳措施及优惠办法,促进重点扶持类企业做大做强、整治提升类企业改造升级及淘汰类企业逐步退出,挖掘和提高工业企业发展潜力。
3.4 做好土地要素文章,切实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结合以上工业企业差别化管理政策,促进企业提高建筑密度、容积率、投资强度等土地利用水平;二是从源头再控制,即在土地出让条件设定时,要求用地申请者应提前缴纳“建设投产履约保证金”,若企业未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开竣工条件开发建设并按时投产,将不予以退还“建设投产履约保证金”;三是严格查处闲置土地。对超过约定动工时间满二年而未动工或建成的企业,由政府收取土地闲置费,并无偿收回土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可缓解涵江区工业土地后备资源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促进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节约土地成本,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和纳税额[2]。
3.5 多项举措吸引、留住人才,保障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鉴于涵江区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人力吸引力不及福州、厦门等城市。因此,要在引进人才特别是留住人才方面有所作为,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吸引组合政策。首先,要重点招聘本地籍人才,对莆田籍的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莆田学院的生源,重点引进当地产业紧缺的人才,并在购房补贴、子女教育及自家房屋拆迁安置等方面予以照顾和优惠;其次,引入并留住外地籍人才,结合当前“去库存”的房地产政策,选定一批 “专家楼”“人才楼”,通过工作年限折抵购房款或租金等优惠办法,在居住方面充分吸引外地籍人才,同时,保障外地籍人才子女享受本地较好的教育待遇,能在当地进入重点小学、初中就读,对省一级达标高中校,除统一参加市中考按分数录取外,还可考虑寄读、委托等方式;第三,重点是对本地产业紧缺、高新技术、省级或全国级知名专家等人才予以较多优惠措施,并在培训考察、休假旅游、用水、用电、通迅、交通等方面予以特殊待遇或补贴。
[1] 周冯琪. 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 魏慧, 李永实. 区域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利用评价方法探讨——以福州市为例[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5(3): 37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