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华芬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方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6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自愿选择方式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取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方式予以治疗,而对照组采取单纯美托洛尔方式予以治疗。1月后,对二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施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4h动态心电图改善效果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要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取得的效果明显,推广意义大。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稳心颗粒;美托洛尔
心律失常属于临床中非常普遍的一类病症,当前我国冠心病具有显著增高的趋势,同时其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也随之递增。对于该症的治疗,临床医学通常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等实施治疗[1]。本研究总结近年采取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的方式治疗该症,收到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对象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6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纳入对象均合符WHO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49~68岁,平均(58.7±4.32)岁;病程0.5~5.5年,平均(3.47±1.12)年;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各为45例、31例、10例。通过患者自愿选择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全体对象暂停服用有关抗心律失常的各类药品,7d后开始实施治疗: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口服,2次/d,12.5~50mg/次,酌情调整剂量;观察组患者进一步加服中成药物稳心颗粒予以治疗,冲服,3次/d,9mg/次。连续施治4w(约1月),即开展疗效判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并比析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及用药不良反应等指标;对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同时定期检查其血、尿常规,以及肝功、肾功等指标。
1.4疗效评定
①显效:患者心电图显示早搏现象消失或比治疗前,早搏次数降低超过90%,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②有效:患者早搏次数降低范围50%~90%,临床症状缓解;③无效:患者室性早搏次数降低程度未达到50%或有增加,症状未见缓解或加剧。总有效数=显效+有效。
1.5统计学数据
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数资料评价实施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见表1。
结果表明,用药之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
2.2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改善效果对比,见表2。
结果显示,用药之后,观察组24h动态心电图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
2.3不良反应
服药之后,观察组出现头晕2例,心悸、腹胀1例,食欲下降1例,其不良反应率为9.30%;对照组出现头晕失眠3例,低血压4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其不良反应率25.58%。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冠心病属于较普遍的一类心脏病,其发病原因通常在于冠状动脉出现硬化而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堵塞,进一步引发心肌血、氧供应不足甚至坏死。该症的危害性很大,容易导致猝死,通常还会引起明显的心律失常。
稳心颗粒的重要成分有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等多味中成药物,其主要功效在于活血通络、益气宁神,即有效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供氧,改善血液循环,以实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2]。
美托洛尔属于β受体阻滞剂的典型药物,该药物主要功效在于减弱交感神经活性,控制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供氧,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以防猝死发生。临床中通常用以治疗心律失常等症,不过如果大剂量服用该药容易引发血压降低、窦性心律过缓等不良反应[3]。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应用于临床,两类药物联合应用,以不同机制促进心肌供血,二者协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心律失常,并且能明显减少其副作用[4]。
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的方式进行治疗,有效改善了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并明显减少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显著,推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麦芳.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593-594.
[2]郑春娜,黄丽红.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与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5B):24-25。
[3]张长群,叶亚云.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9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230-231.
[4]金英,赵军.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