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其
摘 要:随着当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以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为基础,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试图探讨出使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新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这其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进程更加举步维艰,贫困毕业大学生已经从“经济弱势”转变为“就业弱势”。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深刻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走向,而且更是成为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大民生问题。
为改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难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继而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困境,寻找实现充分就业的新思路。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总数为727万,比2013年699万的数字增长了近30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毕业半年后统计得出的大学生就业率为92.1%,若依据贫困大学生占未就业毕业生总数比例30%来算,那么每一年,我国将有近二十万贫困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和问题,对于原本就窘迫的贫寒家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贫困大学生群体面临同样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却往往由于客观环境因素与个人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在择业的各个环节中遭遇到了比其他非贫困生更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个人就业期望值偏高、求职技巧与渠道匮乏、求职失败次数过多、薪水待遇相对较低、转换工作成本较高等方面。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分析
一是“僧多粥少”——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劳动需求过剩阶段,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国有企事业单位、各机关团体的不断精简机构、淘汰冗员与高校新产生劳动力数量的迅猛增加这一对矛盾越发突出。
二是“关系户”现象的存在——我国用人机制仍不够健全。由于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我国用人单位选才方面仍然无法做到真正公开公正,“关系户”现象的存在,说明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仍然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过程。
三是资助方式单一——我国就业帮扶体系仍不健全。现阶段,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仍然以经济层面帮扶为主,而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与就业服务方面内容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人员资金的配备、工作流程操作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
(2)主观因素分析
一是由于贫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心理压力偏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们由于其自身家庭情况的窘困,使得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比非贫困生更强,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学毕业之后的求职期望值也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很多贫困生渴望一步到位,一心想找到好工作,也更期望高薪酬高待遇,从而不愿意下基层,也不愿意回到边远地区从事艰苦行业。
二是由于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比起普通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大多出身在农村或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基础教育方面相对薄弱,与在大城市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眼界开阔、实践创新等方面明显欠缺,这使得其缺乏长远的职业计划,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不足,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征去选择更适应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造成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面。
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路探讨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为了彻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社会应给予贫困生更多支持与帮助,国家也须出台相应更多促进贫困生就业与劳动权益保障的法规政策,高校作为毕业生直接输出方也应该充分重视贫困生就业问题并下大力氣予以解决。而对于就业主体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提高自我认知,不断完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救。
(1)政府方面: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出台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对贫困生就业的政策性扶持。
首先政府部门要依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适应贫困生现状的奖励优惠政策,设立“三支一扶”专项资助基金,鼓励贫困生选择到人才稀缺的基层单位就业。具体来说:如对低保家庭学生采取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学生则采取由政府安排就业岗位等方法实现保底上岗;对未就业的贫困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促使其顺利就业。此外,国家还应该进一步放宽就业政策的限制,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壁垒,建立健全就业市场监察机制,保障毕业生就业环境的公正公平。
(2)高校方面:进一步加强贫困大学生素质与技能培养,做好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首先,加强贫困毕业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对贫困学生增设积极心理学辅导课程,帮助其减轻择业压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户外拓展活动,提高其个人交往能力,为贫困毕业生疏解就业压力;加大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建立符合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就业指导课、毕业生经验交流、就业座谈等多种形式提高贫困毕业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质;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种渠道就业,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其次,由过去单一的“资金式”高校资助体系转变为“综合式”资助体系。一直以来,高校存在“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虽然可以暂时性的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在,要彻底解决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提高其综合生存能力,重点培育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高校应该重视场地与设备的投入,加大培养贫困大学生基本技能力度,通过实践课程或社会活动,真正提高贫困生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后,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高校要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为主的弹性教学方式。进一步实行学籍管理改革,尤其是应当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贫困生在校期间进入私营企业、公共服务部门等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优化实践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自身方面: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校园各项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努力克服自卑羞怯心理,强化积极竞争意识,培养不畏艰难挫折的进取心态。与此同时,要确立符合自身特点、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转变择业观念,调整就业心理期望值,要建立立足现实、放低起点、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贫困大学生只有树立起全新的就业择业观与成长成才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站稳脚跟,改变弱势家庭状况,实现人生理想,走出一条坦荡的康庄大道。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民心工程,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需要我们社会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彻底改变目前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参考文献
[1]夏高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帮扶[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21):54-55。
[2]燕昭乐,杨德祥.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0):117-119。
[3]王秀珍.高校贫困业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黄永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模式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628-630。
[5]阮宇.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创新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3):38-40。